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把二手衣服賣到非洲,廣東小夥年入4億

2024-10-29財經

格瑞哲創始人 郭松

作者 | 邱鑫浩

來源 | 邱處機

勇敢地做自己,世界總會給你回報。

前段時間,「985法律系畢業、收廢品實作財務自由」的新聞再次引起熱議。故事的主人公武楷斯向來不喜歡辯解,他相信萬物皆有價值。

對「變廢為寶」情有獨鐘的不只武楷斯,2012年,剛剛踏出校門的廣東小夥郭松也一頭紮進二手衣服回收行業,成立了廣州格瑞哲再生資源股份有限公司。

經過十幾年發展,格瑞哲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二手服裝出口企業,每年處理的二手衣物量高達數萬噸,銷售額超過4億元。據統計,其中60%出口到非洲,另外則銷往東南亞、歐美等國家。

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沒有真正的廢棄物 。」當看到來自中國好品質的二手衣物穿在非洲人民身上,郭松無比自豪。

變廢為寶

郭松出生於廣東茂名高州,2008年從高州中學考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行政管理專業。

據郭松接受母校的訪談可以看出,他很早就對自己的發展有意識地規劃。從大一廣泛看書、參加社團,到大二有所選擇,再到大三「術業有專攻」,郭松始終在主導自己的人生。

和二手回收結緣,發生在郭松大二時期。當時大一新生剛剛軍訓完畢,郭松看見樓道堆滿的軍訓服便起了心思,「穿一次就丟掉,太浪費了,我能不能把它們迴圈利用起來呢?」

與此同時,作為學校公益社團主要的負責人,郭松也想透過這個專案為社團賺到一整年的活動經費。於是郭松便向同學借錢,回收多個大學的軍訓服,最後賣給學校周邊一些德育培訓基地,賺到了「第一桶金」。

「既然我們可以回收軍訓服,為什麽不能回收生活衣服呢?」後來郭松又發起了「天使行動」高校聯盟,吸引了五六十所高校參與到衣物回收的活動中。它們把一部份衣服捐給西部山區的孩子,另一部份賣給合作商,利潤用來維持聯盟營運。時至今日,這個「天使行動」還在完全公益化地執行。

即將畢業之際,郭松也曾想過找找工作,為此他還花費大概一個月的時間去打磨簡歷。但後來又考慮一個月後,郭松還是決定和同學一起在二手衣服回收領域創業,成立了格瑞哲。

用郭松的話來說,「迴圈經濟大有可為!」

事實上,因為「買新不買舊」的文化理念,中國二手服裝的供應鏈資源雖然豐富,但主要的市場卻在海外,尤其是非洲。

「大部份非洲人的月收入是50-100美元,10%的人穿得起新衣服,50%的人消費得起二手衣服,剩下40%的人連舊衣服都穿不起。」格瑞哲總經理李文財走訪非洲時了解到。

據聯合國貿易數據庫統計,2021年全球二手服裝總出口額超54億美元。而全球綜合數據資料庫Statista的數據顯示,到 2030年,全球二手服裝市場的價值預計將達到840億美元。

在快速增長的國際二手衣服貿易裏,中國二手服裝企業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2016年,中國的二手衣服出口額僅為2.18億元,位居世界第五名。但2020—2021年期間,中國的二手衣服對非洲出口增長了123%,出口額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也取代西方已開發國家,成為非洲、東南亞等地區二手服裝市場的第一大供應商。

「款式新穎多樣,質素不錯,尺碼更適合非洲人民。」盡管價格不比歐美、日韓的二手服裝便宜,但中國二手服裝還是憑借這些優勢殺出重圍。

而格瑞哲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企業。

飄洋過海

那一件二手衣服到底如何從中國家庭的手裏流轉到非洲人民的身上呢?

實際上,在進入國際市場之前,這些舊衣服廣泛存在於垃圾站、小區衣物回收箱等廢物處置地。經由分揀公司回收並消毒、整理打包後,再售賣給二手服裝出口公司。根據質素、種類、適用季節等被分類後篩選、加工處理,接著壓縮成方塊打包,裝船送達非洲,最後經由當地代理商運往非洲各國的各個城鎮鄉村,掛牌售賣。

「一件質素不錯的T恤,二手售價多為5—10元,而同樣質素的新T恤價格要翻幾倍。」郭松在調查非洲市場時做了對比。

格瑞哲成立第一年,雖然國內二手衣服行業才剛剛起步,但郭松團隊就回收了2000噸二手衣服,透過阿裏巴巴國際站銷往海外市場。到2014年李文財加入團隊時,他們每年已經能回收處理1-2萬噸衣服。

國內二手衣服相關企業,大部份只涉及產業的一兩個環節,但郭松卻致力於打通產業全鏈路,他想打造一個真正的迴圈經濟,「一來成本可以降低,二來質素容易把控。」

時至今日,除了線下回收,格瑞哲在全國還有3萬個自營回收箱,他們也透過支付寶、閑魚等互聯網平台回收。「我們是應收盡收,不是說這件衣服破了爛了,我們就不要,這不符合我們的環保理念。」郭松談到。

在格瑞哲廣州、山東的3家工廠,600多名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分揀、整理、消毒、打包。他們會挑出能穿和不能穿的衣服,但那些不能穿的衣服也沒有廢棄,有些被賣給下遊企業做工業原材料,有的則在格瑞哲的技術研發下,成為新布匹和新材料。

「我們要做到真正的物盡其用。」李文財表示。

披荊斬棘

一路走來,死磕「迴圈經濟」的郭松,也遭遇不少坎坷。

由於一些公司打著慈善和公益的名義,回收衣服牟利,居民對舊衣回收的信任感驟降,再加上部份舊衣回收商「以次充好」,格瑞哲於2017年決定在回收端擴張,建立自己的回收網絡。

但郭松高估了國內市場的成熟度,格瑞哲在兩年多時間內虧了2000多萬元。

與此同時,格瑞哲又投入重金研發新材料,如何有效地開發那些不能穿的衣服。最後技術是研發出來了,他們把舊衣服做成汽車隔音棉、保溫棉、工業擦機布、拖把、勞保手套、新衣服原材料等,不過那時市場對這種新材料接受度很低。

「往前一步是‘先驅’,但多往前走了太多步,就是‘先烈’了。」郭松後來自嘲道。

由於虧損嚴重,格瑞哲不得不暫時撤回北方的回收網絡,又把新材料的生產外包給合作工廠。直到2020年開始,國家大力扶持二手服裝行業,鼓勵企業搭建舊衣回收迴圈體系,格瑞哲才迎來了高光時刻。

在格瑞哲瘋狂擴張的那幾年,郭松和團隊就「要不要在非洲本土組建團隊」,還產生了分歧。最終考慮到公司的未來規劃,郭松還是決定在烏幹達建立海外第一個站點。

然而兩年過後,站點徹底瓦解,郭松帶著團隊全面撤回了中國。

「第一,銷售定價、倉庫管理、外匯購買等工作流程都是人工操作,難以規範,存在很多灰色地帶,不好管理;第二,非洲當地也缺乏合規化的營商環境,公司很難註冊,也無法走公賬;第三,非洲生活單調寂寞,有些員工甚至流連賭場;第四,當地不好招有知識文化的員工。」在接受【硬氪】采訪時,郭松談到,這些都耗盡了他們團隊最後一點生氣。

但郭松並沒有完全放棄去非洲開實體的想法,畢竟出海企業終究還是要實作本土化。

「等到全面完成國內數碼化的建設以後,未來不排除有重征海外的打算。」郭松表示。

(全文完)

【邱處機簡介】

福建龍巖人,今年31歲,現在常駐北京。公眾號專註於撰寫商業牛人的成長經歷和認知升級,讓我們一起向他們學習,不斷成長,不斷前進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