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發展新質生產力主戰場,專家建言壯大數碼經濟和耐心資本

2024-05-28三農

從2016年到2022年,中國數碼經濟規模從22.6萬億元增長到50.2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從30.3%提升至41.5%。數碼技術驅動創新,數據要素釋放價值,數碼產業引領未來。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階段,數碼經濟是關鍵賽道。

在26日舉辦的新質生產力與數碼經濟發展對話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高培勇、中國工程院院士賀泓等權威專家學者進行了主旨演講,從數碼經濟、耐心資本、數據要素等各個維度出發,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言獻策。

數碼經濟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主戰場

輸入一段自然語言便可快速生成圖片和影片,大模型被套用到科研和生產等專業場景帶來效率的躍升,數智技術的進步加速釋放數據要素價值……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裏,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碼科技取得重大突破,新一輪數碼經濟發展的浪潮帶動生產力迅猛提升。

在王一鳴看來,數碼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前沿領域,也是最具創新活力的領域。數碼經濟創新能力越強,數碼技術越先進,套用越廣泛,數碼經濟對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作用就越大。

從改革和發展的角度,高培勇表示,以數碼經濟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必須以建構新型生產關系為前提和基礎,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契機,著力破解妨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這是當務之急。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培育了新的生產力,而下一代生產力理應從資訊科技、數碼經濟中孕育而來。「社會各層要強化對數碼科技的重視程度,轉變傳統思維方式,擁抱數碼科技浪潮。」 中國人民大學數碼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三希說。

當前,中國推出多重政策促進數碼產業化創新升級,加快產業數碼化深度融合,穩步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放眼世界,全球科技企業不斷搶占和趕超數碼技術的高點,產業套用釋放巨大潛能,數碼經濟成為推動各國經濟復蘇的新生動力。

中國信通院釋出的【全球數碼經濟白皮書】顯示,全球51個主要經濟體數碼經濟同比名義增長7.4%,遠高於同期GDP的名義增速。2012年以來,中國數碼經濟增速已連續11年顯著高於GDP增速。

美國、德國等已開發國家數碼經濟占GDP比重均超65%。相較之下,中國剛過四成。要提升中國數碼經濟發展的空間、孕育更多創新和產業,業內專家認為發揮數據要素價值是未來重要的發力點。

根據國際組織預測,2025年中國的數據生產量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數據生產國。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洪永渺說,在大數據時代,數碼經濟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數據已經成為了最關鍵的生產要素。數碼經濟的顯著特點是絕大部份經濟活動由數據驅動,經濟活動在產生大量的數據,而這些大數據又驅動新的經濟活動。

此外,作為環保領域權威專家,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賀泓指出,數碼化是新質生產力的引擎,綠色化是新質生產力的本色。

壯大耐心資本護航新質生產力發展

近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引發市場和業界廣泛關註。

耐心資本堅持投資長期主義,為科技創新、傳統產業升級、新產業培育提供穩定的資本支持,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階段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與會專家看來,發展耐心資本首先需要解放思想,更加全面和準確地認識資本的性質和作用。

李三希指出,耐心資本的概念出現在如此高規格的會議中,對提升各類主體資本投資活力和信心起到了積極作用。不受市場短期波動幹擾、能夠長期為投資專案提供穩定資金支持的資本,是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發揮市場穩定器和經濟發展助推器的作用。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研發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需要耐心資本的陪伴。無論是解決科技領域的「卡脖子」問題,抑或是發展未來和新興產業,都需要長期穩定的資本做保障。專家呼籲,政策同樣需要保持耐心與定力、引導投資走向長期主義。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徐翔提出,創新活動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包括政府在內的任何主體都難以過早判斷研發或投資的成敗對錯。資本具備耐心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各類政策要有確定性。繼續鼓勵企業家精神、給予市場主體足夠的寬容和試錯空間,是創新者和投資者在相對開放的環境中進行自由探索的必要條件。

截至2023年7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平均成立年限為16年,而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僅3年左右。這一數據恰恰印證了以創新著稱的企業需要時間孵化,成長離不開耐心資本。

一直以來,民營資本都是市場預期的風向標,也是培育創新和產業的中堅力量。培育更多耐心資本,需要進一步激發民營資本的投資活力和信心。徐翔表示,市場要形成一批穿越周期的長期投資者,民營企業和民營資本要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數據顯示,騰訊、聯想、小米等25家大型民營企業透過產業投資方式,投出了近400家國家級和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大企業透過產業資源稟賦、供應鏈優勢和全球市場影響力賦能被投企業,這些投資往往並不著眼於短期財務回報,而更看重長期收益和協同效應。

去年,國家發改委公布了一批平台企業的典型投資案例。數據顯示,中國大型平台企業加大投資力度,構建科技創新生態、支持創新鏈條上的中小企業創新,在芯片、自動駕駛、新能源、農業等領域投資占比不斷提高。

其中,騰訊持續投資支持燧原科技,加強人工智能領域雲端算力平台產品和服務等核心業務發展,促進國產高效能AI芯片研發和商業化落地;美團投資支持未來機器人企業,將人工智能、環境感知、深度學習、伺服控制等核心技術套用於工業無人駕駛領域……

鼓勵數碼科技企業培育更多創新動力

「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蓬勃發展,一系列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催生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中國在這一輪新的產業變革中跟前幾次不一樣,在某些方面已經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洪永渺說。

沒有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就無從談起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企業是主體。數碼科技企業重視基礎研究,推動先進數碼技術實作套用,數碼領軍企業更有職責布局和培養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搶占國際競爭的戰略高地。

王一鳴在演講中表示,我們要從過去的整合創新為主轉向更多依靠原始創新,需要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現在企業也在增加基礎研究投入,例如騰訊每年研發投入600多億元,其中一部份用於基礎研究。我們要以基礎研究的突破帶動引領性原創成果、戰略性技術產品的重大突破,在更多領域躋身國際領先行列。

從創新投入看,以華為、騰訊為代表的中國數碼企業研發投入連續多年保持高位增長,兩家創新投入均位列世界前二十;從推動套用來看,華為專利申請排名連續多年位列全球第一,騰訊全球範圍內專利申請總數超7.5萬件,互聯網企業中僅次於谷歌;從布局未來看,中國數碼科技企業積極布局量子、未來網絡、智能機器人等領域,打造長期科技引擎;從全球競爭來看,字節跳動已經成為全球價值最高的獨角獸……

面對數碼時代的國際競爭,專家呼籲應充分發揮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數碼領域的重大科技創新及套用的主體都是民營企業,應為企業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強大激勵。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日前釋出了【平台企業數碼技術發明專利研究報告】。報告指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關鍵數碼技術正成為中美科技平台企業創新研發的「主戰場」。以騰訊、百度為代表的中國科技平台企業在專利規模、質素和技術領域分布實作了對國際企業的快速追趕和部份超越。

報告建議,為了進一步提升國內科技平台企業的競爭力,應為企業的研發創新創造更多的空間。最佳化平台經濟發展環境,為科技平台企業的創新兜底,促進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