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會澤土陶:1300度高溫後「點泥成金」的華麗蛻變

2024-07-07三農

來源:【雲新聞】

一個國土面積11平方公裏的小村莊,土陶從業者達150多人。全社區經濟總收入6000多萬元中,有3000多萬元來自土陶產業,帶動從業附加值共5000多萬元,土陶制品遠銷烏克蘭、越南等國家。

這個小村莊就是遠近聞名的會澤縣寶雲街道華泥社區的「挖泥寨」。

來到挖泥寨的會澤土陶非遺傳承人鄧科滿家,他燒制的一窯陶藝品剛好要出窯了,鄧科滿小心翼翼挖開窯子,帶我們一同見證這激動人心的時刻。

「這一窯有80%以上的成品率,效果非常好,裏邊燒有1000多件產品,市場價估計能達到20萬元左右。」挖開窯洞一看,鄧科滿露出了成功的喜悅。

今年34歲的鄧科滿,是會澤土陶「砂鍋鄧」的第九代傳承人,他的祖先鄧伯生是湖南省武岡縣人,清康熙年間因會澤的銅業發達,來到會澤辦礦經商。到會澤後,發現挖泥寨的土質具有黏性強、抗腐蝕、耐高溫等特點,便率先用火燒制。最初只是燒制鉛罐供礦山冶煉之用,後來慢慢燒制砂鍋、茶罐、花瓶、茶壺、茶盅等土陶制品,並將全套制陶工藝傳給趙、李、尚三姓村民。這些質素上乘的土陶制品一上市便銷路大開,小小的挖泥寨名聲大噪,鄧伯生也被世人尊稱為「砂鍋鄧」。

到了鄧科滿這一代,在繼承祖先制陶技藝的基礎上,還與時俱進地進行了創新,制作出了手工捏丕燒制的公道杯、茶葉罐、花瓶、禮品套裝茶具等兼具藝術性、審美性和實用性的土陶制品。

「這是柴灰燒化了之後形成的流釉,是木柴燒到1300多度後形成的氧化還原反應,稱為窯變,就是柴灰裏的鐵元素和泥巴瑞的鐵元素在高溫下形成的氧化還原反應。」鄧科滿從窯裏拿出一個陶制品說。

鄧科滿告訴記者,窯變反應的效果和空氣濕度、窯子溫度、泥料等因素都有關系,形成窯變的效果是不可控的,只有出窯時才知道是什麽效果,就像開盲盒一樣,每到出窯都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鄧科滿燒制的土陶制品市場價格在30元到3000元不等,「價格最高一把壺賣過8600元,這把藍色的壺有客戶給過3萬元,我舍不得賣,留著珍藏,這樣的精品很難遇到。」鄧科滿小心翼翼擺弄著自己的作品自豪地介紹著。

鄧科滿說,他的土陶制品在全國每個省都有銷售,還銷售到了烏克蘭、越南等國家,走向了國際市場。「作為新一代的傳承人,我會更努力做出人們喜歡的陶藝品和工藝品,將會澤的土陶產品發揚光大。」展望未來,鄧科滿信心滿滿。

同是土陶非遺傳承人的趙劍制作土陶20多年了,心靈手巧的趙劍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翻新花樣,生產出一些美觀實用的陶器。大到砂鍋、花盆、藥罐等生活用品,小到茶杯、花瓶等工藝品,趙劍都能做到得心應手。妻子揉泥、稱泥、上釉,趙劍負責拉坯、燒制等技術活,這對「夫妻搭檔」把土陶做得有聲有色。趙劍還與時俱進地進行創新,把他的土陶制品刻上具有會澤元素的花紋,燒制目前流行的圍爐煮茶烤茶罐,深受顧客青睞。

「我們原生的泥巴算得上是全中國最耐火的,可以達到1300多度的高溫,是少有的耐火泥,別處的泥巴是燒制不出這樣的效果的。」鄧科滿說。

在鄧科滿和趙劍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挖泥寨人從事起土陶事業。截至目前,挖泥寨有60多戶150多人在從事土陶制作。2013年6月,挖泥寨的土陶制作技藝被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挖泥寨這個古老的小寨子也孕育了6名市、縣級傳承人。陶藝大師們還透過小紅書、抖音直播間、淘寶等網絡平台,把自己的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讓挖泥寨的耐火泥實作了「點泥成金」的華麗蛻變。

雲南日報-雲新聞記者:張雯

通訊員:代玉春 秦本林 楊鳳蘭 陳會瓊

責編:鄭海燕

稽核:黃芳

本文來自【雲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