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易點發現:希望農村仍是大中華最厚實的戰略縱深

2024-02-06三農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璀璨奪目,只是朝代卻如「城頭變換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

在這變換輪轉的各朝各代中,其實一直有個問題困擾著史學家:為什麽就沒有一個朝代能夠長治久安?總是有風波在朝代的中後期產生,逐漸累積出巨大的風險,最終被新的朝代給替代?

其實這個問題,不少史學家和清醒人士都有了正確的答案:也就是那些各朝各代的管理者,都沒有很好地解決農民、農村問題。

所以,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希望農村,依然是我們大中華厚實的戰略縱深。

簡單地說,就是農村越厚,我們越好。

理由有四:

第一條理由,農村是我們十四億人口的糧倉。

這是眾多有識之士的共識。

1996年,中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0000億斤;2012年,中國糧食產量達11791億斤;2023年,中國糧食產量13908.2億斤,比上年增加177.6億斤,再創歷史新高,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2023年,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980斤。

這個數據值得慶祝,畢竟,我們的糧倉一直是穩定和增長的。

但是,不可忽視的兩個數據。

其一是進口糧食數量,2023年我們進口糧食達1.62億噸即3200多億斤,又一次創造最高峰值。所幸的是,這其中大豆占比超6成,也就是主糧進口並不多。主糧進口中,2023年大米進口263萬噸,小麥進口1210萬噸。

其二是耕地面積,2023年我們的耕地面積19.14億畝,在2021年19.18億畝連續幾年保持不變的基礎之上,下降了約400萬畝。

農業生產力的提升,包括集約化與機械化種植,都在解放著勞動力提升著生產力,還有在種子方面的不斷進步,也在不斷提升著糧食產量。

但是,目前在這一塊的風險在哪裏?一會再講。

第二條理由,地域縱深是我們文明傳承的根基。

中華文明曾經無數次遭遇危機,特別是外敵入侵,曾經是壓在我們民族頭上兩千年的陰影,而近百年來,最大的仇恨就來自於日本對我們的蠶食和大舉侵略。

但最後,我們在全民族的努力下,終於抗戰成功並獲得了民族再次復興的機遇,那麽這背後,農村有著什麽樣的作用呢?

我認為,地域縱深,就是我們文明傳承的根基,也是無數外部力量想制約、殘害、侵略我們但最終鎩羽而歸的根源。

再簡單地說,如果我們中華民族是像其他文明特別是西方文明依靠城堡、市鎮來推進歷史的話,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或者說我們已經沒有資格站在這裏說文明傳承了。

地域縱深不但帶來戰略上的保障,還創造了各種各樣的地域景觀,並在此基礎之上誕生了極為壯觀的文化成果,也促進了社會流動和財富的增值與積累。

還有,地域縱深不是簡單的地方大,像撒拉爾大沙漠,再大也沒有用。

第三條理由,人口繁衍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從資源有限分配的全球精英理論來說,必須控制各等級的人口增長,以防止全球資源的無限浪費。

曾經的資源增長速度不足以支撐人口爆發帶來的消耗,我們也曾經在相當長時間內采取了十分激烈的人口控制手段。

但在今天,無論是從經濟發展還是從全球競爭的角度來說,我們都不能再去控制人口增長了。

2023年,我們的人口不但沒有增長,還減少了200多萬。

有人會說,這與農村有什麽關系?

事實上,就生育率來說,城市與農村的差別在哪裏?

知道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就知道農村對於保證我們的人口繁衍有多麽大的作用了。

現在在繼續大量把農村人口遷移進城市,其結果是生育率將進一步降低。

當然,現在的農村,也面臨著生育率下降的難題。這就要知道,為什麽在我們大力推進農村產業化、資本化的時候,農村會遭遇城市同樣的生育障礙?請看第四點。

第四條理由,全生態內迴圈構建了農村的護城河。

原來的農村,基本上能構建出自己的全生態內迴圈。

什麽意思?

就是自給自足。產出、消耗、積累,基本上都在農村內部實作。

比如吃的米、油、肉、菜,不需要外購或者很少外購。

當然,不能否認,完全的全生態內迴圈是不靠譜的,畢竟,有限的生產力會弱化農村的向前動力。

但是,基本意義上的全生態內迴圈,構建了農村的護城河,也就是在低投入低產出的情況下,農村具備足夠的安全邊際。

但是,現在的農村,吃個青菜都需要去集市上去買?這樣的結果就是原有的農村基本積累迅速消耗一空,農民驟然面臨一家人生活所需要的吃、穿、住、用必須需要用錢的現實難題,而這些難題最終轉嫁為生活成本壓制著農民的生育意願。

城鄉一體化,意味著農村原有的全生態內迴圈已經轟然崩塌。

好,我們再來看,為什麽要把農民送進城?

自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一方面在經濟發展上促使很多的農村人到城市打工,並且最終定居在城市,另一方面又透過各種政策在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前往城市謀生、安家,成為新城市人。

我們的農村人口占比,已經從過去的80%,下降到目前的53%,而且還將在各種措施的刺激下繼續降低。

農民進城,為全體社會帶來了幾個好處。

一是有效地幫助我們實作了全世界最全面的工業體系建設。沒有農民工進城,就無法提供那麽多的產業工人。

二是有效地幫助我們實作了城鎮化的大比率提升。城鎮化,極大地促進了我們的經濟發展,使這些年的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長。

三是有效地帶動了農村的收入水平與人口素質提升。簡單說就是農民在城市賺的錢,一部份反哺了農村,並在經濟提升的基礎之上,提升了包括教育、生活、思想各方面的素質。

當然,農民進城,對房地產、消費的帶動和促進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接下來,農村、農民、農業究竟會有什麽樣的發展走向?這自然有上面的各種政策引導。

但是目前存在的各種問題,我們不得不慎重考慮和對待。

一是過度產業化將使農業不再具備自動造血能力。現代生物產業的發展和進步,特別是育種能力的專業化,使農業種植的收獲更大。但是,農業不再有自動造血能力,簡單說就是如果沒有產業支持,農業將無種可種。

而轉基因作物的大力推廣,將進一步加大這種風險。關鍵的是,現在轉基因是一種仍然存在巨大爭議的領域,它是否會帶來農作物生物基因的改變進而帶來人種的基因改變是一件沒有答案的事情。

二是過度資本化將使農民產生生存風險。為什麽在封建時代,土地兼並成為一個無法根治的頑疾?就在於「資本化」的結果。

當然,那個時候,不存在資本這個說法,也就是買賣。

我們目前的農村土地都是集體性質,如果最後連這一條也無法堅持的話,那最終會走向何處,是個無法想象的問題。

三是過度空心化將使農村千裏無雞鳴。在城鎮化的道路中,本來就已經使農村人口急劇減少,而過度空心化,加劇了這一局面。

也許,農村空心化,能夠保證城鎮化的進一步推行?比如房價的穩定,比如消費的穩定,畢竟現在城市產值占我們總產值的比重非常大。

我們現在的農村,這些年當然也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以交通為例。村村通工程是從2006年開始的,截止目前,全國70萬個行政村村村通硬化裏程超過300萬公裏,相當於繞地球超過75圈。我的老家,是湘南一個縣與縣交界的小山村。大家都知道,湖湘多丘陵。那在縣與縣交界的地方,則是漫漫丘陵中一個十分偏僻的地方了。但現在,一條水泥路直接通到各家各戶門前,再無小時候「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腿泥」的泥路窘況了。

而在2005年,上面宣布取消農業稅。幾千年以來,天經地義的「皇糧國稅」,就此成為歷史。這個舉措,也是一項減輕農民負擔,終結皇糧歷史的千秋偉業!

目前對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從上面到各級會基於大局而出台一些措施和規定,短長期利益有時候無法兼顧,所以最終無法評判結果。

只是,無論是何出發點,無論是如何保大局,農村在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當中一定是壓艙石,農民一定是我們最需要尊重和保護的物件,農業是始終不能掉以輕心的產業。也只有這樣,我們幾千年來的戰略縱深,才有可能在現在,直到遙遠的將來,依然具備相應的戰略優勢。

希望農村會更好!

說明:本文為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作者簡介:易點發現,愛好工作和寫作。相信相信的力量!年齡越大,越堅信:想美好,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