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財稅改革方案要有利於地方重視實體經濟

2024-10-16三農

在10月12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上,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表示,將抓緊出台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實施方案。 他說,目前財政部已初步形成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作為今後改革總路線圖。 抓緊推動改革舉措落地實施,擬在今明兩年集中推出一批條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舉措,特別是一些事關頂層設計的基礎性制度,如健全預算制度、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等。

財稅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財稅改革方案的目標如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極大。 特別是地方政府,會隨著財稅改革的指揮棒有效調整發展目標、發展方向、發展重點,從而更好地適應財稅改革、滿足地方經濟發展需要。

以1994年的財稅改革為例,在調整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成方式,以及財權與事權關系後,由於地方財政收支矛盾越來越尖銳,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土地財政」,有了房地產市場的過度發展、城市建設的過度擴張和地方政府負債的大幅上升,從而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最佳化、經濟抗風險能力的提升, 尤其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高科技的打壓,上一輪財稅改革的弊端和缺陷也逐步暴露,需要透過改革予以調整、完善和最佳化。

很顯然,新一輪財稅改革的重點,應當放在如何增強地方政府發展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方面。 即便是服務業,也應當是生產性服務業,而不是脫離實體經濟的其他服務業。否則,沒有實體經濟基礎的服務業,也是空中樓閣,無法承受市場過度競爭帶來的壓力,也無法為就業提供根本保障。

就眼前而言,財稅改革方案的重點應當放在推動經濟發展、尤其是實體經濟發展上,那麽,財政分成方式也就應當做出積極調整與有效改革。 首先,提高地方在生產環節增值稅、企業所得稅中的分成比例。 只有讓地方在這塊稅收中的利益最大化,才能真正把發展的重點放到實體經濟上來,才能真正重視實體經濟發展。否則,仍然會把重心放在城市建設、房地產開發等方面,導致實體經濟只重視在口頭上,實體經濟發展的環境也難以有效改善。 實體經濟發展不好,就業就沒有保證,消費市場就難以有活力。 這是相輔相成的,不能讓實體經濟成短板,也不能讓實體企業總在困難中執行。

第二,大幅提高中央在房地產領域和非實體經濟領域中的稅收分成比例。 在降低了中央在生產環節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分成比例後,中央財政會比較吃緊,因此,需要透過增加其他方面的稅收分成比例。而大幅提高房地產領域和其他領域的分成比例,就能倒逼地方不要再死死抱著房地產領域、非實體經濟領域不放,不會繼續一心搞城市建設, 而是真正重視實體經濟、重視制造業,最終不斷改善地方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不斷增強地方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第三,將化解政府債務的專項國債安排與實體經濟發展情況掛鉤。 中央財政每年安排用於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的專項國債,不能只看地方債務規模,即便一次性化債,也要與地方發展經濟、尤其是發展實體經濟的目標掛鉤,與地方簽訂發展實體經濟目標責任狀。 如果達不到要求,不僅要追究地方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的責任,還要責令地方按比例償還債務資金。 特別是債務規模較大的地方,更要加大掛鉤力度。

第四,制定出台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 先予後取,是發展實體經濟十分重要的方面。為了鼓勵地方發展實體經濟,給予地方一定的扶持實體經濟發展優惠政策,允許地方在實體企業上交的稅收中,以不超過應納稅額20%的比例,返還給實體企業,鼓勵企業做大做強,也鼓勵地方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只要實體經濟發展好了,地方經濟的實力就能大大增強。 經濟實力增強的,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財稅改革方案必須引導和倒逼地方重視實體經濟。

當然,既然是財稅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會一成不變。 隨著地方對實體經濟的重視,以及實體經濟發展越來越好,為了增強中央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也可以有序提升中央在增值稅、企業所得稅中的分成比例, 並適度降低其他領域稅收的分成比例,形成更加科學、客觀、有序的稅收分配格局,那麽,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等也就能夠大大增強,美國等西方國家要想打壓中國企業,也就會難度越來越大,最終形成經濟競爭平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