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中國式現代化行程中數智鄉村建設的現實難題

2024-03-29三農

數智技術逐漸融入紫金縣的鄉村建設,推動著紫金縣農業農村的現代化轉型,但目前數智化建設仍以試點為主,數智化建設賦能鄉村振興依然存在問題和挑戰。

一、研究區域概況

紫金縣位於廣東省東中部,縣內「全年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質堿性」,具有種植茶葉的自然優勢,迄今為止已有六百多年的植茶歷史。2013年,深圳龍華區與紫金縣結成全面對口幫扶關系。龍華針對紫金縣的茶產業開展了「企業+合作社+農戶+產學研機構」的產業幫扶模式,打造「物聯網+區塊鏈農產品溯源平台」,推動智慧茶園建設,以茶為突破口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新路徑。在深圳龍華的傾力幫扶下,紫金縣茶葉由「小葉子」成長為「大茶業」,成為「大灣區優質茶罐子」[10]。如今,紫金蟬茶成功躋身廣東三大名茶,紫金縣成為「中國茶業百強縣」。不僅如此,茶產業「解決勞動就業20000多人,戶均年增收11000元以上,全縣茶企向農戶、村集體分紅965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7725元增加到2021年的19573元」。紫金蟬茶已成為該縣農戶就業增收致富的「金葉子」,紫金縣已成為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的幸福家園。因此,隨著紫金縣農業農村數智化轉型,剖析數智鄉村建設問題與挑戰及其破解路徑,對於加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實作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借鑒意義。

本次調查研究采用田野研究的方法,包括直接觀察和半結構式訪談。選取紫金縣紫城鎮、蘇區鎮和龍窩鎮中的五家不同規模的茶園進行實地考察,記錄各茶園的種植區、加工區、科普展示館等的日常運作。針對茶園工作人員及相關工作者的不同身份分為三類群體開展針對性訪談,受訪者共22人,訪談時間為二十分鐘至一個小時。圍繞數智技術套用、茶園現狀和茶產業發展等話題對茶園負責人員開展半結構式訪談。前往附近村委會了解本鄉鎮居民的就業情況和對口幫扶政策引導下的脫貧成果。對於參與茶產業的村民,圍繞數智技術對他們的影響、日常生活、勞動情景等話題展開訪談。訪談物件基本資訊見表1所示。

二、數智技術套用環節單一

數智技術套用環節指的是數智技術橫向聯結生產、研發、物流、銷售等各個環節,貫穿供應鏈全鏈條,包括智能生產研發、數智采購倉儲、視覺化即時運輸、精準供需對接銷售服務、消費互聯等。目前,數智技術主要套用在生產環節,銷售和物流環節並未得到同步套用。針對於銷售銜接環節,據茶園負責人員所言,建設電商服務中心旨在推進線上、線下雙軌推廣模式。然而,一方面,該中心的數智套用尚未成熟,生產與銷售的銜接環節、線上與線下營運存在數據鏈條脫節問題,各系統獨立運作未形成有機統一體,從而掉入資訊孤島陷阱。另一方面,線上銷售平台的營運知識與經驗不足,缺乏數智行銷平台搭建的復合型科創人才。因而,與茶園日益擴大的生產規模相比,數智化銷售空間發展相對滯後。在物流銜接環節,茶園的冷鏈、物流等系統還未實作數智化、標準化、規模化運作。部份規模較小的茶園,出於成本與技術的考慮,尚未拓展線上銷售渠道。「電商平台發展起來需要成熟的物流運作系統啊,但是現在物流資源是零散分布的,物流(系統)還沒有完全數智化轉型。」(茶企負責人A02)由此可見,缺乏數智化的物流系統,物流資源難以集中,已然成為了茶企推動實作線上線下互動融合發展的障礙。

深究數智技術套用環節單一的原因,首先,企業依舊以傳統資訊系統建設的視角看待物流數智化問題,對於生產、流通及銷售環節的數智化轉型,缺乏頂層設計。其次,企業推動數智化系統建設時,各部門資訊傳遞衰減、數據共享不足,導致各部門主體、各系統成為資訊孤島,依然存在「數據堡壘」的困境。再次,鄉村經濟相對落後,醫療衛生基礎設施薄弱、農村教育資源缺乏等,對人才吸重力不足,這使得鄉村缺乏具備電商營運知識、智慧平台系統設計經驗的復合型數智化人才。

三、村民數智素養總體偏低

鄉村居民是數智鄉村的直接參與者,然而,當前數智技術並未深入滲透到茶農日常勞作中,村民仍未完全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一方面,紫金縣的數智技術套用培訓的主要物件是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茶農普遍缺乏機會系統學習茶產業數智化的相關知識,因而難以參與到日常的數智鄉村建設中。另一方面,村民本身參與數智鄉村建設的熱情和意願不高。「我們也有教他們(茶農)數控器材的操作,但是改變很難啊,學起來吃力,大多(茶農)還是習慣用以前的方法。」(茶企負責人A07)當前,茶農仍是依靠祖輩傳承的技藝和日常實踐積累的個人經驗開展勞作的,對於數智化技術及知識尚未入腦入心入行。因此,數智技術嵌入農業鄉村空間依然受到社會文化條件和經驗的制約。

深究村民數智素養總體偏低的原因,一方面,在人口結構上,紫金縣面臨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的困境,老齡化程度加劇。全縣「60歲及以上人口為85338人,占18.1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62080人,占13.23%」,與2010年相比,「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5.7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4.98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3.23個百分點」①。有技術、有能力、有經驗的青中年人常年外出務工,留存縣內人口年紀偏大,認知水平糊受教育程度偏低,故難以融入數智鄉村生活。另一方面,村民接受新知主觀能動性程度偏低,對新技術和知識持有抵抗心理。「這個傳感器也沒多大用處,你看這樹這麽多,濕度(對茶葉質素)有什麽影響?我都幹了一輩子這活了,祖祖輩輩都這樣幹,相信機器還不如信自己。」(參與茶產業的村民C05)「我不想學它(機器)怎麽用,它會把茶葉破壞掉的。」(參與茶產業的村民C07)可見,部份茶農對數智技術持懷疑態度,對自身知識儲備及工作經驗比較自信,排斥接受新知。

四、數智鄉村治理路徑滯後

在精準幫扶的政策引導下,紫金縣鄉村治理以自上而下(政府-企業-村民)的被動單向治理路線為主導,而自下而上(村民[1]企業-政府)的自覺能動反饋路徑缺失。在自上而下的數智化鄉村治理路徑下,一方面,各主體營建需求、文化認知層面的差異成為各主體間的「數碼壁壘」,各主體尤其是茶農未能充分融入數智鄉村生活,制約當地數智技術的推廣和實施。另一方面,各個主體間實際是管理與被管理關系,鄉企主體間資源配置失衡。「我們小茶園都是人工采摘,(技術人員)是有來指導過,但(器材)條件跟不上,我們(理論知識水平糊實踐能力)也跟不上」(參與茶產業的村民C11)。小規模茶園的技術迴圈傳導路徑滯後,村民與技術人員之間尚未構建起點線面串聯的數智技術傳導回路。

幫扶政府、當地政府聯合產學研機構合作為鄉企提供數智技術和政策支持,規劃著鄉村的未來發展。「技術和物資都是他們(幫扶政府)帶來的,當然我們(當地政府)也很配合,多虧這個對口幫扶政策,我們這裏的村民生活才能改善。」(村委工作人員B01)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條件,政府主體都起著支撐作用。因而,政府不可避免成為數智鄉村建設中舉足輕重的力量,起主導作用。但是,鄉村治理觀念尚未與時俱進,在數智鄉村建設過程中依然未擺脫傳統治理意識觀念的束縛,在現實的治理工作中仍然沿用傳統自上而下治理方式。不少基層幹部仍以「人治」的思維模式治村治事,沒有做到全過程人民民主。村民政治冷漠、參與的程度與熱情不高,在鄉村公共事務治理上的自主性不足。(作者:蘇沛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