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南韓互聯網「大哥二哥」陷監管泥潭,因中日「境外勢力」?

2024-09-17三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常洛聞】

最近,南韓本土互聯網巨頭的日子很不好過。

根據南韓科技資訊通訊部7月釋出的2023年電信增值服務利用情況調查結果,南韓網民最常用的社交平台為照片墻(IG),占36.3%;聊天工具為KakaoTalk,占93.5%;搜尋引擎為NAVER,占52.7%;叫車軟件為KakaoT,占86.6%;外賣送餐App為配達民族(Baemin),占64.9%;電商平台為Coupang,占38.6%。

其中,NAVER和Kakao是純粹的南韓本土公司,可這兩個公司最近面臨關乎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機。

NAVER拒絕日本吞並要求後遭南韓政府「背刺」,是巧合嗎?

2023年11月,NAVER雲遭到黑客攻擊被植入惡意程式碼,導致與NAVER共用部份系統的LINE雅虎(主要為日本使用者提供服務,下文簡稱LY)發生使用者個人資訊外泄事件。

NAVER總部資料圖:韓媒

日本總務省分別於今年3月5日和4月16日對LY進行兩次行政指導,要求LY改善經營機制,重新規劃和NAVER的資本關系。目前,NAVER和軟銀集團各自持有LY大股東「A Holdings」50%的股份。

南韓政府,尤其是對口的科學技術資訊通訊部態度較為強硬,多次表態支持NAVER自主處理相關問題,堅決反對南韓企業受到歧視性待遇,若有關方采取區別對待等不正當措施,韓方將堅決、強力應對。

南韓科技部多次派出第二次官(副部長)姜度賢公開表態批評日本政府,稱雖然日本政府確認其行政執導中沒有「出售股份」這一表述,但間接向韓企施壓,要求其拋售所持股份,對此表示遺憾。南韓外交部、總統室也多次公開表達類似立場。

姜度賢還特別指出,如果LY的在韓委托營運方NAVER堅持不放棄LY的股份和專案,政府將支援其采取適當的資訊安保強化措施。

有意思的是,盡管南韓政府多次表態,NAVER一直努力斡旋,但5月份曾經傳出訊息,稱日本軟銀已經做好了從NAVER手中接收LY 50%股份的相關準備。

經過半年多的拉鋸,NAVER方面8月份做出正式決策,並且透過上市公司公報和國會聽證會等多個渠道,表明暫時不考慮減持LY的股份。也就是說,不會放棄對LINE海外部份的控制權,日本鯨吞LINE的計劃暫時告吹。

可能尹政府也算了賬,出賣歷史得罪的是死人,賣了也就賣了;出賣企業得罪的是活人,劃不來。

tmon和wemakeprice的受害者在南韓金融監管局門前示威圖:韓聯社

國外的關暫時過了,國內還有生死關。

南韓公平貿易委員會(FTC)一直在醞釀提高反壟斷標準。尤其是2024年7月,南韓本土電商平台tmon和wemakeprice關門跑路,讓很多網店從業者深受其害,FTC於是找到了由頭,拿出監管大棒砸向互聯網巨頭。

根據FTC從2023年就開始醞釀的動議,目前最有可能的監管變化,涉及兩部法律的修改:【壟斷規章和公平貿易法】及【大型連鎖和零售業的公平交易法】。具體來說,罰款上限從年利潤的6%提高到8%,取消監管名單,改為一案一查,並將更多的舉證責任放在了被監管方,同時公平貿易委員會有了暫停嫌疑企業業務的行政權力;對於壟斷的界定則沒有大的變化,為市占率60%。

從文章開頭提到的統計也不難算出,NAVER的倒黴日子可能才剛剛開始,如果不能滿足FTC的監管要求,可能以後幾年都要給政府白白打工,而且或許還有牢獄之災在等著各位高管。

現任公平貿易委員會委員長韓基貞首爾大學法學教授出身,從英國劍橋大學學成歸來,是尹錫悅政府「知美派內閣」中的異類。

其首爾大學法學院86屆被稱為權力精英團,一個班的同學中有現任的副總理、部長、多名國會議員,其中元喜龍更是國土部長,曾被尹錫悅派往烏克蘭談判鋰礦,可謂尹的心腹大將。

韓基貞上台後非常進取,2024年6月的一件案子就處罰了12家南韓公司,總罰金104.6億韓元(約合5500萬人民幣),處罰的案由是這些公司在參與三星集團的投標當中有串標行為。其精英、保守的政治傾向幾乎不加掩飾,如果FTC堅持對NAVER趕盡殺絕,那最後NAVER很可能還是要放棄海外股份自救,將部份核心業務出售給日本公司。

Kakao轉移使用者資訊「小事化大」是因為中國股東嗎?

如果說南韓政府一面支持NAVER、一面收緊監管是純屬巧合,只能怪NAVER運氣不好,那Kakao遇到的問題就不太好用運氣來解釋了。

南韓金融監督院(FSS)8月份公布了一份調查結果,稱互聯網巨頭Kakao 旗下的支付業務Kakao Pay在2024年5月到7月的外匯交易記錄表明,Kakao Pay在沒有取得資訊主體同意的情況下,將個人資訊泄露給了Alipay。

南韓【信用資訊使用和保護法】規定,法人在與第三方共享個人信用數據之前,需要獲得資訊主體使用者的同意;【個人資訊保護法】對跨境傳輸個人資訊也要求先取得使用者同意。南韓金融監督院稱正考慮對Kakao Pay進行處罰。

Kakao支付資料圖:韓聯社

金融監督院掌握的資訊顯示,從2018年4月至今,Kakao Pay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持續提供542億次個人信用數據,其中有些使用者甚至沒有進行海外網購;資訊包括使用者的Kakao賬戶ID、進行了部份掩蔽處理的電子郵件賬戶或手機號碼,以及購物時間、購物總金額等。

Kakao Pay方面解釋稱,這些資訊轉移並非泄露,而是Kakao Pay進入蘋果App Store支付方式的一個步驟,簡而言之,是Apple(美國蘋果)有比較高的反欺詐要求,所以想要透過Kakao Pay在蘋果市集付款,需要計算賬戶的NFS分數,必須提供一部份與客戶歷史交易相關的數據,在向蘋果提供數據前,其中的個人資訊必須進行脫敏和加密處理,這個處理步驟被外包給了一個與支付寶有關的公司,因為蘋果長期與支付寶有相關合作,這些資訊在各個處理環節都進行了加密,無法用於反欺詐以外的任何用途,也不會泄露個人私密。而且根據【信用資訊使用和保護法】第17條第1款,在外包個人信用資訊進行處理時,無需數據主體的同意。

但這番解釋顯然不能解除所有人的疑慮,原因是Kakao Pay的第二大股東是Alipay新加坡控股公司,持有Kakao Pay 32.06%的股份。Kakao Pay還是支付寶全球移動支付服務Alipay+的長期合作夥伴,支持南韓國內客戶的海外交易以及外國客戶的南韓交易。對此Kakao Pay聲稱,使用Alipay系統的決定是根據蘋果的建議做出的,與股東無關。

目前此案仍在FSS的調查過程中,Kakao有可能會面臨處罰甚至刑事檢控。訊息傳出後,Kakao Pay的股價當天暴跌5.61%,收於23,550韓元(17.19美元)。

本來這個案件是一個「圈內」的技術問題,並不值得大驚小怪,而且Kakao公司因為收購SM娛樂過程中可能有操縱股價、串通交易等行為,其創始人正在接受司法調查,公司內部也接連爆出管理不善、中高層串通外人高價收購空殼公司等醜聞,這個尚未完全定性的個人資訊轉移事件靜待調查進展就好。

可是,就是有部份南韓媒體一定要報道為「個人資訊泄露」,而且有人看到了Alipay的中國背景,不希望大事化小。

南韓公民團體「自由大韓護國團」對Kakao Pay公司、行政總裁申元根和前行政總裁柳英俊提起了集體投訴,指控Kakao Pay涉嫌違反【信用資訊法】。這個團體於8月16日向首爾中央地方檢察廳提出投訴,一番折騰之後,案件被移交給了首爾水西警察局,9月9日,南韓警方傳喚「護國團」代表吳相鐘作為證人到警察局作證。

2024年9月9日,「自由大韓護國團」代表吳相鐘(音譯,右)及其律師在首爾水西警察局前會見媒體。

「自由大韓護國團」在報案材料和記者會見中稱,「如果不是金融監督院的調查,南韓公民的個人資訊將繼續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提供給外國」;團體的代表律師都泰宇稱,「中國對商業公司控制太深,不能與我們南韓的自由制度相比」。其政治用心昭然若揭。

「自由大韓護國團」首頁截圖

「自由大韓」在南韓是一個長期用於對北韓宣傳的心戰術語,有強烈的具體指向,使用這個術語的基本都是極右翼政治人物和團體。「自由大韓護國團」也不例外,他們自己宣傳的「戰績」包括:

2019年呼籲逮捕南韓總工會(PPP)領導層的集會,11次;

呼籲罷免文在寅的集會,6次;

支持香港修例風波的記者會,3場;

組織了譴責金英哲訪韓的集會;

召開了呼籲逮捕金基植和金京洙並送出請願書的記者會;

進行了支持在星州部署薩德的集會;

舉行了支持反對逐步淘汰天原核電廠的集會。

雖然這個團體的政治色彩非常鮮明,但是囿於民主主義體制,南韓政府不得不被他們牽著鼻子走幾步。

南韓個人資訊委員會稱,根據南韓金融監督院的調查結果和市民團體的舉報,要求Kakao等公司送出數據,並展開了相關的獨立調查。委員長高學秀表示,「是否會有任何具體的法律問題還不能確定,目前沒有計劃調查其他支付服務公司,例如Naver Pay和Toss等。」

話是這麽說,但根據目前的情況,連南韓本土公司都難逃「通中」罪,在南韓發展勢頭正好的中國線上商城公司AliExpress和Temu(拼多多海外版)可能已經進入南韓監管部門的瞄準鏡。

在距今並不遙遠的2021年11月3日,當時Kakao pay第一天上市,發行價每股9萬韓元(當時約合76.97美元),以發行價計算,Kakao Pay市值約99億美元。首日股價上漲114%,公司市值達到212億美元,創始人金範秀超越三星掌門人李在镕,一躍成為南韓新首富,成了南韓人做夢都不敢想的「新財閥」。

當時的招股書提到,截至2021年7月,Kakao Pay上註冊使用者數3660萬,月活躍使用者近2000萬,年活躍使用者從2018年的1510萬上升至2020年的2670萬。要知道2021年7月底,南韓總人口才5167萬,經濟活動人口(一般包括就業者和失業者在內的15歲以上具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向的人口)為2856萬。也就是說,Kakao Pay基本吃掉了整個南韓市場。

再往前追溯,Kakao Pay成立於2014年9月。2017年2月,支付寶宣布投資Kakao旗下移動金融子公司Kakao Pay(螞蟻集團占股45%);同時,Kakao Pay從Kakao集團中剝離。而且在發展過程中,Kakao整合了支付、壽險、銀行、貸款、聊天工具等功能,還在南韓成功推廣了中國式的二維碼支付場景,可以說是一個微信+支付寶+余額寶+花唄+借唄的超級軟件。

不過,監管風險一直如影隨形。Kakao Pay上市曾遭遇兩次延期,反壟斷的「緊箍咒」也是隨著Kakao的發展越來越緊。加上金範秀深陷迷霧重重的SM收購案,整個Kakao現在處於高層變化不斷的「危機模式」中。如果金被定罪,由於監管限制,Kakao將不得不出售其持有的27.16%的Kakao Bank股份,相當於要將銀行牌照這棵搖錢樹拱手送人,其闖關形式比NAVER還要嚴峻許多。

結語

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出海南韓原本是一個相對比較安全的選項,除了有特殊監管的醫療、美容服務等行業,大體量的零售、連鎖店一直是相對規範的市場。

這次南韓監管機構針對兩大互聯網巨頭的重拳出擊,背後有著復雜的利益纏結。

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如果沒有日本企業的覬覦,NAVER未必會內外交困;即使沒有中國企業的參與,Kakao可能還是難逃被各方分食的命運。

中國企業在其中投入了巨量的金錢和資源,應當及早布局,用合適的方式維護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