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諺語「栽桑養蠶,一樹桑葉一樹錢」。
而翻開中國的歷史卷軸,桑蠶文化是其中一個重要而又絢麗的篇章。關於桑、蠶的記載非常多,留下來的詩詞也非常多。
最早在 【詩經·豳風·七月】 :「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描繪了古代婦女在春日裏采集柔桑的情景,反映了古代蠶桑養殖的普遍性。
在唐代孟浩然【過故人莊】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這句詩展現了田園生活中桑麻種植的普遍性,以及人們對於簡單生活的滿足。
晉代陶淵明【歸園田居】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透過描繪雞鳴於桑樹之上的情景,展現了田園生活的寧靜和和諧。
種桑養蠶是中國的一個傳統行業,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絲綢生產大國,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養蠶人的辛苦。像我們這裏,基本上比較貧瘠的坡地上,都種有桑樹。但是由於現在幾乎沒有人養蠶,所以那些桑樹基本上都是自生自滅的狀態。
蠶繭的價格高、不愁賣,但是現在養蠶人卻越來越少,這是為什麽呢?
一:先說養蠶的收入情況
養一張蠶,結繭了後以現在的市場行情,大概能賣到1800至2500元左右。可能有人會說,養蠶並不需要投入什麽,需要桑葉自己種一些就行了。而很多地方都有桑樹,幾乎沒有人采摘。但事實卻是農戶自己養蠶,都不會把桑葉和勞動力視為成本。而養蠶又是極耗勞動力的一種農事活動,在如今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養蠶對於農民來說,實在是不劃算。
二:養蠶很繁瑣
蠶是一種非常嬌貴的昆蟲。蠶吃的桑葉,上面是不能沾一點農藥之類的。像蠶蟻吃的桑葉,甚至連一點露水或者灰塵都不能有。而桑葉在野外種植,尤其到了夏天不是日曬就是雨淋,采摘桑葉需要掐好時間。到三齡蠶、四齡蠶的時候,蠶的食量特別大,每天采摘四五趟桑葉,體力不好根本吃不消。
三:工業化的推進,替代了農戶養蠶
有不少工廠正在實踐全工業化養蠶,實作「飼料化、車間化、全季節」養蠶。既不需要養蠶人,也不需要吃桑葉。 工業化養蠶的實踐中,養蠶人變成了養蠶工人。一字之差,卻有著天壤之別。 工業化的養蠶,不再需要遵循傳統桑蠶養殖的繁復流程:準備蠶具、補催青、收蟻、一齡、頭眠、餉食、三齡、出火、大眠、條桑育、考子、上山、營繭和采繭等,只需要負責飼料的投餵就夠了。
四:蠶繭的價格不穩定
蠶繭價格的不穩定也是很多農戶不願意再養蠶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人都說農民對於養殖或者種植都存在「一窩蜂」。但是對於價格不穩定的養殖,農民都是非常慎重的。這些年蠶繭價格的不穩定也是許多農戶不願意養蠶的原因,就連一些傳統的蠶桑養殖區的農戶,都不再願意養蠶了。
養蠶人的消失,是工業替代了傳統。也許若幹年以後,大家都不會再記得曾經有過一個職業,這個職業叫「養蠶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