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每人每月巡護不少於22天 秦嶺裏這8名護林員「守護」4萬畝森林

2024-06-06三農

身前是涓涓河水,背後是茫茫大山,當天還蒙蒙亮時,護林員李全利和隊員們已經穿梭在秦嶺深處。起早貪黑,與林為伴,數十載的堅守只為了這一片綠水青山。

(圖:李全利巡護過程中檢查是否有樹木病蟲害情況)

每人每月巡護不少於22天

8名護林員「守護」4萬畝森林

秦嶺入夏,從庫峪河村一路蜿蜒而上,滿眼盡是翠綠,峪道全長約18公裏,西安市長安區大峪國有生態林場庫峪管護站就坐落其中。

5月28日一早,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見到庫峪管護站站長李全利時,他正在根據天氣、村民反饋等情況規劃好當日的巡護路線,安排此次的巡護人員。李全利是1974年生人,1996年進入林業系統後到了管護站工作,他的父親就是一名老林業人,如今的「林二代」接過守護秦嶺的接力棒,李全利深感肩上的責任之重。

李全利介紹,庫峪管護站管護國有林面積共43935畝,東到藍田湯峪西梁,西到大峪東梁,南到秦嶺主梁,北到葫蘆坡南梁,涉及秦嶺保護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管護站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國有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防控等。

記者在管護站辦公室懸掛的【管護站天保管護責任區概況】看到,庫峪管護站共有在職員工8人,每位管護人員都負責有專門的管護區域,包含坪溝以上、西木溝陽坡、東木溝、太興山等11塊區域,秦嶺中4萬多畝森林則全是由管護站中的8名護林員進行巡護,他們也被人們稱為「秦嶺的守護者」。

見記者仔細端詳,李全利頗為驕傲地說:「我們護林員常年和山打交道,這片森林中的每條溝溝坎坎我們都了如指掌!」李全利說,管護站人均管護面積在5942畝,每人每月巡護不少於22天,因為工作性質的要求,不少隊員大部份時間基本住在管護站,有什麽突發的情況可以做到及時處置。

巡護工作是辛苦的,每天上午進山、傍晚出山,對於護林員的體力極具考驗,除了需要防範一些大型野生動物,盡量不去打擾它們的棲息外,護林員們還要時刻小心防範山中的毒蛇及蚊蟲,李全利和隊員們的胳膊和腿部還留著不少蚊蟲叮咬及野草刮傷的痕跡,此外,最為危險的還是山中變化無常的天氣。

「深山中可能前一分鐘還在艷陽高照,下一分鐘就下起了暴雨,河水上漲,溫度下降,道路濕滑,這就要求護林員對環境、氣候等具備一定的經驗和專業判斷。」李全利說,雖然危險,但看到秦嶺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心中更多的還是欣慰。

腳步丈量秦嶺腹地

數十載保護練就「火眼金睛」

根據庫峪管護站的安排,此次需要巡護的區域為坪溝以上區域,從管護站至坪溝入口的路程約為13公裏,此處已近秦嶺的核心保護區,因為山中情況復雜,根據要求,每次巡護的人員應不少於3人。

坪溝區域東鄰藍田,一路向南翻過秦嶺主脈,便連線柞水區域,同行人員張林波介紹,按照往常最快的速度,一來一回也需要8個小時。

進入坪溝管護區後,記者跟隨在李全利等隊員身後前行,隨著不斷深入,明顯感覺到的是空氣的愈發鮮爽,與之而來的同樣是崎嶇的道路。隨著自然生態保護力度的加大,如今這裏已經很少再看見前來采摘藥草的村民及登山賞景的遊客,原本的山間小道也逐漸還給了大山,草木茂盛時,李全利等隊員則需要使用隨身攜帶的砍刀開路。不一會兒時間,記者已經大汗淋漓,而同行的護林員們則顯得從容不迫。

進山巡護所帶的物品並不繁重,背包中攜帶的飲用水和幹糧,隊員們基本配備就是一部對講機、一把砍刀及一本記錄冊,與遊客們登山賞景不同,隊員們的目光始終停留在大山的各個細枝末節之處。

松材線蟲病是由松材線蟲引起的具有淪陷性的森林病害,屬於外來入侵物種,已被中國列入森林植物檢疫物件。李全利和隊員時不時會停下腳步,觀測路邊的油松等植物長勢是否良好,有無異常,坪溝內油松密集,勘察病蟲害也是此次的重點任務之一。

動植物族群逐步恢復

巡護工作充滿快樂和艱辛

一路走過,雖未看見野生動物的身影,沿途中的植物卻是種類繁多,李全利和隊員們對此辨別的十分清楚:如同樹莓一般的野生「黃莓子」,可治療傷口及能入藥的各類中草藥材……

近幾年,隨著各級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的加強和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的增強,秦嶺種質資源更加豐富,長安區秦嶺林區中28種國家級保護植物族群分布數量和分布區域迅速擴大。僅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杏、紅豆杉、獨葉草、星葉草、秦嶺石蝴蝶、華山新麥草等珍稀保護植物在近幾年多有發現;秦嶺珍貴中藥材種類和藥材質素也迅速增長,主要有五味子、黨參、天麻、黃精、野三七等。

「秦嶺山高林密,巡護過程中時常就能看到黑熊、野豬、斑羚、小麂的身影,它們對人類還是很警覺,我們經常離得很遠互相觀望,十分有趣。」李全利說,近些年感受最明顯的除了植物族群在恢復外,珍稀野生動物棲息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恢復和改善。

如今,越來越多的珍稀動物選擇在秦嶺山中定居。秦嶺長安段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羚牛族群不斷擴大,黑鸛、金錢豹、金雕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秦嶺區域頻繁出現,國家二級鬣羚、斑羚、遊隼、灰鶴等更是不勝列舉。野生動物族群壯大,且呈現出多樣性趨勢。尤其是2019年以來,黑鸛遷徙族群從7只發展到30余只在長安秦嶺北麓越冬以及金錢豹物種回歸,這些都充分體現秦嶺生態保護工作的顯著成效。

進山途中,記者還遇見兩撥前來登山的遊客,在護林員的勸阻下,遊客都十分配合地返回了。李全利感嘆,對自然環境最好的保護就是不去打擾它們,隨著秦嶺生態保護的宣傳力度加強,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也有了環保意識,「秦嶺核心保護區內一般是不允許進入的,以前很多遊客不了解,常常與我們護林員發生爭執,如今這樣的情況好了很多,前來登山的遊客少了,如若碰上進行勸返時,對方也能理解我們的工作,很多遊客也能隨身帶走產出的垃圾。」李全利說,保護秦嶺生態環境不光是護林員的職責,更是每一位市民應該做到的,很高興越來越多的人有了環保意識。

跟隨父親的腳步

兩代人的守護只為了綠水青山

進山出山的全程近4個小時,這次的巡山工作並未走到盡頭,山中天氣變幻莫測,避免下雨後道路濕滑帶來危險,李全利決定提前返回管護站。返回前,李全利和隊員們坐在山溝河道中的石頭上,吃著方便攜帶的鍋盔補充體力,山路復雜,河道中視野相對開闊,也只有這個時候他們的心情才能放松下來。

李全利談到了自己的父親,他說自己七八歲時就跟著父親進山護林,那時的他也曾想過,有朝一日自己是否會成為像父親一樣的護林員,如今,父親去世多年,自己還在繼續守護這片大山,有寂寞的時候,心中更多的是驕傲和自豪。「父親那時候采伐和種植都是有任務的,大山裏條件艱苦,靠的就是腳走肩扛,40多年默默奉獻,沒見過父親有一句抱怨。」李全利說,小時候常聽父親說「那裏的山有多美」「這裏的水有多清」,心中滿是對秦嶺的愛。

如今,接過父親的接力棒成為一名護林員,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和許許多多的護林人一樣,將青山綠水保護下去就是他最大的心願。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於震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