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青藏高原也能畝產萬斤!中國深耕10多年,終於突破超高海拔限制

2024-10-02三農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心飛揚

編輯|t

引言

收獲季節到了,一個「巨無霸」從土裏拔了出來,上稱一稱,「24斤!」興奮的聲音隨著風飄了很遠,在場的所有人都被這個數碼震驚了。

這個大家夥叫 「圓根」 ,千年來一直都是當地人的口糧。此外,個大、高產的還有餐桌上最常見的一種蔬菜-薯仔。

放在以前誰能想到, 這片海拔4400米、曾經讓農作物望而卻步的高原上,如今竟能種出畝產超過1萬斤的糧食!

挑戰與機遇——高海拔的自然限制

在4000米的高寒地帶,稀薄卻凜冽的風呼嘯而來,溫度驟降。 在這樣的環境裏,別說是人類了,就連紮根在地下的草木也要「紛紛告辭」,這地方高寒、缺氧、晝夜溫差大,哪一樣都能讓它們活不下去。

過去,老百姓哪敢指望這裏種出什麽高產作物。 當地的藏族牧民主要靠畜牧業維持生活,種植業幾乎就是「聽天由命」。

而草地雖說占地面積廣,可氣候條件嚴苛,苜蓿等牧草在這兒壓根長不起來。牧民們飼養牛羊,需要的飼草不是靠天吃飯,就是從外面運進來,費用高,效益低。總之,就是種什麽都有難處。

想在這高原上搞種植,聽著就像個「天方夜譚」。 可是話又說回來,人類的進步不就是靠著一點點「天方夜譚」變成現實的嗎?

幾十年前誰能想到我們能在沙漠裏種樹,在深海裏打撈石油?科研人員這群人,最擅長的就是從不可能中找到可能。正是在這個背景下, 中國科學家開始瞄準了青藏高原,想透過科技創新,破解農業發展的「高海拔密碼」。

當時的難題是什麽呢?主要就是三個: 高寒、低溫、幹旱。 試想一下,動不動就零下幾度的氣溫,風一吹,冰雹下來了,普通的農作物可受不了這待遇。這就是為什麽以前高原上的老百姓只能靠小範圍的農牧業維持生活,而大規模種植只能停留在夢裏。

科學家們知道,想要讓作物在這種環境裏生長,得選對「主角」。他們把目光釘選在了圓根,一種被稱為「天選之子」的植物。

圓根是什麽?很多人可能沒聽過它的大名,但如果說「藏蘿蔔」,或許會有些印象。 它的外形真的肖似蘿蔔,是個全能選手,是食材是飼料也是藥材,營養也很豐富。

最重要的是,生命力頑強、適應藏區的環境,關鍵時刻它能頂住。人家別的作物在零下幾度的低溫裏早就打蔫了,圓根卻依舊生龍活虎!

一千年多前,它作為禮物和友誼的象征隨著文成公主不遠千裏來到西藏,自此在這裏紮根並成為藏民賴以果腹的口糧;今天,再次雀屏中選,開始改良新征程。

科學突破——圓根與馬鈴薯的成功種植

在劄達縣等地有一塊塊豎起了牌子的試驗田,還有一群一桌樸素的人長年圍著這些圓根打轉。他們不是農民,而是研究人員,不辭辛苦播種打理只是為了驗證改進之後的種子是否能提高產量,能的話可以提高多少。

圓根的幼苗時期極其脆弱,需要在嚴寒和冰雹的「夾擊」下成長。 特別是在像那曲這樣的地方,天氣常常說變就變,夏天的氣溫能從20度瞬間掉到零下,冰雹接踵而至。

一次又一次改良種在風雨中成長,給人們帶來或好或壞的訊息。而不管結果怎樣,專家們始終都埋頭田間,主打一個「技術」與「努力」。

時光不負辛苦人,2024年誕生了畝產過萬斤、單個圓根的重量最高可以達到24斤的記錄! 這意味著,從此以後海拔再也不是影響人們耕種的束縛了!

得知訊息的人都驚呆了:這荒涼的高原,竟真的長出這麽大的寶貝? 突破超高海拔種植的「魔咒」,真是夢想照進了現實!高原農業的新篇章,就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悄然展開。

圓根的成功不僅僅是科學上的突破,更是當地經濟發展的「救命稻草」。它解決了青藏高原牧民長期面臨的飼草短缺問題。這一突破讓當地牧民看到了新的希望: 牛羊有了足夠的飼料,畜牧業的生產效益大大提高。

除了圓根,薯仔也是高原農業的另一顆「明星」。另一個團隊也在青藏深入研究,培育出了一系列高產品種。

這些品種不僅產量高、抗病性強,也適應青藏高原的氣候條件。在實驗田裏,他們創造了畝產萬斤的紀錄。肉眼可見的未來,它們將會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豆豆」,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技術與創新——從實驗田到大規模種植

專家的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試驗田裏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些技術推廣到更大範圍,比如讓圓根成為藏族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常客」。

而且,專家們發現,圓根的種植方式也很有講究。傳統的「撒播」法雖然簡單,但浪費種子,效果不佳,於是他們改良了技術,采用了「點播」法,不僅節省了成本,還大大提高了產量。

說到技術創新,不得不提他們在不同海拔區域的精細化種植。比如在拉薩,氣候稍微溫暖一些,就嘗試種兩季圓根,而在阿裏這樣的高海拔地區,一年只能種一季。 每一個細節都被科研人員反復推敲,為的是找到最適合的種植方案,讓更多地區的藏民都能種出「藏蘿蔔王」。

與此同時,薯仔種植的推廣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他們不僅要解決品種的適應力問題,還要透過脫毒種薯的推廣解決種植過程中的病毒問題。 透過科學脫毒處理,薯仔的產量可以提升30%以上,這項技術已經讓成千上萬的農戶收益,幫助他們大大提高了收入。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科學家們並沒有止步於現有的成果。下一步,他們計劃進一步最佳化種植技術,篩選出更優質的品種,確保這些作物能夠在更廣泛的區域內推廣種植,讓藏區百姓的「菜籃子」和「錢袋子」都鼓起來。

未來,青藏農業的圖景將變得更加豐富,豐收的喜悅也將傳遍高原的每一個角落。

大家吃過西藏這種畝產萬斤的圓根嗎?

參考資料:

心有所「薯」紮根高原,30多年死磕一塊「芋」.新華網.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