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在沙漠種水稻、養豬, 這樣的操作你能想象嗎?
這不,在內蒙古的諸多戈壁灘上,就存在許多沙漠經濟的奇觀。據說裏面 養的豬,能一下跳過1.4米高的圍欄。 裏面的大米,味道堪比泰國香米。
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沙漠裏真的能開發農業經濟嗎?
錢老提出的「沙產業」
嚴格來講,早在上世紀80年代, 兩彈元勛錢學森,就曾提出了「沙產業」 的概念。
當時錢學森深入西北邊疆,開始從事導彈、衛星、火箭等科學研究。在此期間,他發現茫茫的戈壁灘上,居然生長著大量的植物。
這些植物不僅耐幹旱,耐鹽堿,還抗風沙。其中有些植物,比如沙棘、甘草等,還有著極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
於是乎,在1984年,錢學森首次提出了發展沙產業的方案。
根據該方案,工作人員可以 將太陽當做直接能源,並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來進行農產品生產。
為此,錢學森還在1994年的時候, 將自己獲得的100萬港元獎金,投入了沙產業發展基金 。也正是在這時候,中國的沙漠農業經濟,便正式拉開了序幕。
沙漠能搞種植?
說到這裏可能很多人會問了,沙漠這種環境,真的能種農作物嗎?畢竟那裏又幹又旱,常年缺水,種子撒下去,不是立馬就夭折了?
其實能種地的沙漠,數不勝數。就拿內蒙古庫倫旗的沙漠來說, 當地有三條河貫穿全境 ,分別是新開河、鐵牛河和養畜牧河。
在三條河流的孕育下,當地水系縱橫,牧草叢生,可謂是一片生機勃勃。
除此之外,當地的無霜期多達168天, 平均年降雨量也有370-450毫米,年日照時長更是達到了3000-3200小時。
總之,這塊地方如果用來種地的話,那無疑是絕佳場所。
沙漠農田潛力大
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內蒙古的許多有識之士,紛紛開啟了沙漠水稻的種植歷程。
比如在1996年的時候, 內蒙古庫倫旗的茫汗蘇木 (蘇木就是小鎮的意思),為了帶動當地的扶貧專案,就發展起了 沙地襯膜水稻 。
操作過程中,當地人在沙子下方的25-80厘米處,放置了新的防滲層,以此來充當「沙漠農田」的地基。
地基使用的塑膠薄膜,材質比較厚實。為了防止被紮破,工作人員還特意將其鋪設了兩層。在這種情況下, 薄膜的使用壽命,就能延長到10年以上了。
有了保水的薄膜以後,接下來就可以對沙漠農田進行改造。工作人員依次 將泥土和基肥,攤放在薄膜地基上。
在地基的四周,工作人員又設定了高於基肥的堤邊,以充當周邊防滲層。在這種情況下,沙漠裏的蓄水農田,也就形成了。
相比於以前的沙漠農田,這種新式沙漠農田的 滲水率更低,堆肥率更高 。這樣一來,水稻的存活率也就大大攀升了。
隨著茫汗蘇木沙漠農田的成功,其他地方的蘇木,也紛紛效仿。比如白音他拉蘇木的6個行政村,就啟動了 4000畝的沙地襯膜水稻專案 。
從種植方式來看,當地不僅有大規模的集中連片種植,還有農戶家房前屋後的種植。總之,只要是能種水稻的地方,基本上都給種滿了。
據不完全統計,經過一輪種植潮以後, 內蒙古庫倫旗的沙漠水稻面積 ,已經發展到了 1.2萬畝 。對於這樣的績效,想必任何農業學家看了都會驚嘆不已。
也就是在這時候,一位名叫騰飛的企業家,看到了沙漠經濟的未來。
沙漠中的水稻公司
騰飛是沙米品牌的創始人。2013年,騰飛考察了內蒙古各大沙漠農田的情況以後,覺得這片市場廣大。於是便一把梭哈,斥巨資經營起了沙漠水稻的事業。
2014年,騰飛成立內蒙古新中農沙地農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專註於 新型沙漠水稻的開發與量產。 在此期間,他還采取合作社的模式,來管理各大農田。
按照合作社的執行模式, 一個合作社可以管理1000畝水稻, 每個合作社僱用10個農民,專門負責育苗、拋秧、施肥、收割等操作。
而騰飛經營的這家公司,則負責提供化肥、農藥、機械器材、技術支持等。總之,騰飛在沙漠裏種水稻的夢想,算是正式「騰飛」了。
在此後的兩年時間裏,他一直深耕於這片領域。第一年,該公司經營起了 500畝的沙漠水稻,獲利131萬元。 不僅如此,該公司還取得了15項專利,以及四項小發明。
開門紅的勝利,讓騰飛得到了鼓勵。第二年,他就擴大產量, 將沙漠水稻經營到了5000多畝。
為了提升沙漠水稻的品質,該公司直接按照有機水稻的技術要求,來進行栽種。
在整個生長期, 工作人員不再使用農藥和化肥 ,專心施用有機肥。在這樣的精心打理下,生產出來的水稻,價格可以達 到10元/斤。
按照騰飛的想法,在後面幾期的專案中,他 計劃將10萬畝的沙漠變成良田。 假如真到了那個時候,估計內蒙古的沙漠就得變成塞上江南了吧?
沙漠水稻的優勢
說到這裏可能又有人會問了,在江南水鄉種水稻不好?為啥偏要跑到沙漠裏種?難道沙漠裏的水稻就更加好吃?
嚴格來講,沙漠水稻確實擁有這樣的優勢。眾所周知, 沙漠裏晝夜溫差大,白天熱量極高 。尤其是光能資源,極其豐富。
比如內蒙古地區的沙漠, 光的年輻射量,就高達130-160千卡/平方厘米 。在如此強光的照射下,水稻自然長的快。畢竟光合作用的威力,可不是開玩笑的。
到了晚上,隨著溫度的驟降,植物的呼吸作用減緩。這樣一來, 水稻就能保留更多的澱粉。 在這種情況下養成的稻米,就能擁有絕佳的口感了。
其種植效果,就類似於新疆的哈密瓜,主打的就是一個又甜又飽滿。這也難怪該公司一年能掙131萬了,畢竟稻米的品質擺在那裏,想不賺錢很難。
龐大的行銷網絡
當然了,該公司能賺這麽多錢,不僅僅是因為大米的品質好,更是因為他們極其 善於在互聯網上進行行銷。
根據相關資料來看,該公司的旗下有個微店,名為「沙米商城」。騰飛基於這個微店,搭建了一整個互聯網銷售團隊,專註於直播帶貨。這樣一來,自家的沙米就不怕滯銷了。
從布局上來看,他們在內蒙和新疆都有生產基地。而北京、上海、廣州,則有籌備中心,專門負責運輸和銷售。
此外,在各大城市,該公司還 設定了許多線下體驗店 。無論是沙米壽司,沙米飯團,還是輔料搭配,沙米文化,都應有盡有。在這種情況下,沙米的暢銷也就變得情有可原了。
畢竟有這麽一套成熟的營運方式,再加上這麽高品質的沙米,一年賣個幾百萬,完全是灑灑水的事兒。
沙漠養豬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沙漠水稻以外,該公司還 開啟了沙漠養豬 。早在2016年的時候,該公司就盯上了科爾沁沙漠,打算將這裏打造成紅山草豬的豬場。
經過多年的籌備與建設,如今沙漠養豬場的規模,已經變得空前龐大。 平均每頭豬,擁有將近50平米 的活動場地。
因為平時運動量大的緣故, 一頭豬一下子就能跳過1.4米高的圍欄 ,讓人驚詫不已。由於豬的運動量比較大,因此它的肉質也比較細嫩。在這種情況下,就能把價格給提起來了。
有意思的是,為了合理利用自然環境,該公司還想出了一個迴圈法則。他們 將收割的水稻稭稈,用來餵豬,然後又將豬的排泄物充當農田肥料。
不得不說,在迴圈利用這方面,這家公司確實很有一套。
可種植沙漠多達3億畝
按照騰飛的說法, 目前中國可用於種植的沙漠面積,高達3億畝 。 如果將其徹底開發出來,預計沙漠農業經濟可以達到10萬億的規模。
比如白音他拉蘇木沙漠,凹地裏就有一塊平整、蔥翠的綠洲。人們走進綠洲以後,會驚訝的發現,裏面居然藏著一片面積數千目的沙漠水稻田。
還有著名的科左後旗,更是被譽為科爾沁草原上的「沙稻之鄉」。按照當地有關機構的統計,科左後旗全旗的水稻種植面積, 高達30萬畝,年產水稻達3億斤以上。
可見,內蒙古的沙漠,確實有變成塞上江南的潛力。
打造旅遊網紅經濟
按照有關人士的說法,如果將 沙漠農田經濟和生態旅遊觀光相結合 ,未來將會爆發出更大的發展潛力。
比如可以利用沙漠的農田經濟,來打造網紅旅遊打卡點。像「沙漠稻花香」、「沙漠豬運動場」等特色文化,可以悉數被開發出來。
屆時再安置幾個攝影基地,把專案布置在環沙漠農田的旅遊區。這樣一來,就能開啟景點的流量密碼了。
待沙漠農田的網紅經濟被盤活以後,當地還可以將附近的村屯,打造成度假鄉、農家樂牌。在這種情況下, 當地人的就業和收入問題,就能順勢得到解決了。
可見,沙漠農田經濟的開發,確實是利大於弊的。
怪不得錢老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沙產業」這個先驅理念。原來沙漠中潛在的價值,確實是無可估量啊。
資訊來源:
新華網【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沙稻之鄉」育苗忙】
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的沙業情懷】
央視網【沙漠裏扶貧有高招 一只豬就能賺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