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要讓災害援助資訊對稱,期待社區防災底圖|底線城市

2024-03-12三農

·必須讓每個到社區級別、有足夠顆粒度的承災體,其單元內部做好面對不同致災因子的準備,才可能具備韌性。

2020年,江西鄱陽湖受災地。 澎湃新聞記者 伍惠源 圖

2024年2月12日,龍年大年初三,澎湃研究所研究員在老家大連,見到了同回家過年的卓明災害資訊服務中心創始人郝南。剛結束 湖南湖北雨雪冰凍災害 相關工作,郝南終於可以在老家休整一下。無論作為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誌願者,在2010年玉樹地震央組建「 卓明資訊工作小組」 ,還是在2014年成為全職公益人,在前後參與的兩百多場國內外的救援工作,郝南始終致力於解決災害援助中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郝南認為,對於氣候適應力而言,社區級別的災害評估,是當下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作為給未來的提醒,我們在此摘選出相應的對話。

氣象預測存在不可知,需要留出冗余彈性

澎湃城市報告:如果看天氣預報,可能有雨雪冰凍或水浸災害發生,那麽決策者或救援力量,需要怎樣的資訊,去做好相應的準備?

郝南:要給救援留出相應的冗余和彈性。 比如,暴雨中心可能偏移幾十米——科學上足以證明,這是不可知的。但現實中,一條分水嶺的寬度可能就是幾十米,暴雨落在哪一邊,意味著完全不同的結果。又比如,預報台風路徑,是氣象學中比較發達的領域。偏差十幾、二十公裏,也是正常的範圍,但在陸地上造成的影響就有很大差別。

如果是暴雨洪災,水利系統可以根據降雨量分布,計算最終哪個地方被淹,水位偏差可精確到十公分。但在水降下之前,很難精確預報,而等降雨形成到下遊致災,自然過程可能要三個小時。 如果要先計算這個結果,再計劃如何行動,肯定不行,也來不及,因為計算過程本身需要五六個小時。

最好能夠提前掌握所有承災體的情況。 承災體可以無限細分,現在的精度是可以做到某一棟單獨的建築體。目前,國家的風險普查做到了街道層面。不過理論上,如果把所有建築遇到各種致災因子的風險都計算出來,需要全地球所有的GPU運算百年以上,這比可預計的時間要長。

最後歸結到,該如何根據資訊進行決策?這意味著, 需要提前準備,且有機動力量。

2020年7月,江西鄱陽湖一帶,受災的村鎮。 澎湃新聞記者 伍惠源 圖

澎湃城市報告:那麽,你們的經驗和做法是怎樣的?

郝南: 我們透過衛星地圖和其他手段,了解到承災體資訊,再結合對致災因子的了解,把能夠模擬出、相關地方發生的最嚴重的問題進行定性;然後,像拼圖一樣,把每個社區的災情拼在一起,嘗試進行定量。

如果是保險機構,會先去定量,再透過定量去定性。因為要追求可計算的結果,對算力、對技術的需求較高,會產生特別大的消耗。相比之下, 為了救援而服務,我們不需要這樣的消耗。可以更快得出方向,但精確程度沒那麽高,把握沒那麽大。

另外,為應急部門提供參考,越是精細,反而越可能在實踐中發生問題。就像預報台風,報的只是路徑,但如果按照路徑準備,一定會錯。因為路徑一定是不準的,很多東西無法推測。具體說來,台風的中心移動是一種向量。台風雲系旋轉、台風中心移動,這兩個向量是完全不同的疊加方式。疊加起來之後,暴雨很長時間經過的點上,會發生災害。但 受到的影響太多,是混沌的。 無法知道什麽地方會發生問題,如果只是按照在台風路徑周圍擴充套件二三十公裏去準備,一定會出錯。

再次強調,一定要有彈性的響應機制。 必須讓每個到社區級別、有足夠顆粒度的承災體,其單元內部做好面對不同致災因子的準備,才可能具備韌性。 比如,有的地方遭遇風,有的地方遭遇雨,有的地方是上遊逐漸演進的洪水。具體到個體遭遇哪種災害,肯定沒辦法確定。不管是鄉鎮還是其他社區,要同時具備應對這幾種致災因子的能力。

要從防災減災的角度,做社區承災體的評估

澎湃城市報告:社區之中,各類設施的抗災能力,目前是怎樣的?

郝南: 做建築工程,需要懂得地震災害的影響。建築何時會受到何種力,對應地震帶來的加速度,大部份專業要求來自地震場景。 相比之下,氣候災害將越來越頻繁,但目前在建築設計中,很少進行專門考慮。 比如,如何面對水災,水利工程會針對大壩去考慮抗災性,但居住設施的抗水災能力,很少被納入考慮。

還有雨雪冰凍災害。2024年年初的這次雨雪冰凍災害,類似湖南益陽那種 壓垮菜市場 的情況可能不多,但在湖北和湖南兩省,蔬菜大棚、廠房,老百姓搭的棚子(從事家禽家畜及水產養殖等), 幾乎所有可以想象到的、 帶跨度的結構 ——都會遭到雨雪冰凍的沖擊 。這次通訊設施發生損壞,受災最大的幾個區域,到底垮了多少建造物,相關資訊較少。 農業設施損毀率會很高 ,但對 這些 問題的關註度相當低。

總而言之,需要從防災減災的角度,做承災體評估。比如,湖南湖北這次雨雪冰凍的重災區,如果十年以內又發生這類災害,意味著今年受損的人還未恢復過來,就又遭遇滅頂之災。人生有幾個二十年? 這樣一來,受災者一輩子幾乎都消耗在這類打擊上。

澎湃城市報告:災情來臨,到底該如何在社區中開展防災工作?

郝南: 比如,洪水來臨,到底人們應該去二樓,還是撤到其他地方,需要參照水利部門預測的水淹過程。也就是說, 在社區範圍裏,把災害的影響,與要采取的對應措施繫結,其對策就會是科學有效的。 比如,可以在社區或村莊,立一個標尺。按照不同的深度制定不同的響應。水淹到不同水平,就要采取不同預案。這就要求,水利部門把預報搞準。 水大致漲到什麽區間,按照預報的上限,去實施對應的行動預案。這一套是理想的做法。但現在離這樣的目標還差距很大。

2016年,湖北簰洲灣。水浸中的村民。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在足夠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如果獲取到當地充分的資訊,一個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裏,提出社區的氣候風險等級和相應預案。就像看風水一樣。看風水,所看的也是自然災害。

首先需要建立起相應模型。這方面,必須要有社區級別的精細預案。每個社區情況不一樣;哪怕是同一個村莊,在山溝旁邊和山脊上也不一樣。 做精細化的預案,會比較花人力。 當下,保險公司也會進行模型的搭建和計算。但相比而言,保險公司只算損失而不管防災,而且顆粒度很大。

最好的方式,是培養類似全科醫生的人才。 初步估計,如果有1000個這樣的人,三五年之內就能把全國社區的氣候風險等級評估做完。這樣的人才要培養三到五年,預計投入在20億元左右,但這些投入的性價比無疑會很高。

澎湃城市報告,一份有用的政商決策參考。

由澎湃研究所團隊主理,真問題,深研究。用「腳力」做調研,用「腦力」想問題,用「筆力」寫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