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數碼新農匠賦能鄉村振興的意義、困境及發展策略

2024-03-14三農

本文梳理了「數碼新農匠」的內涵及其研究進展,分析了當前發展智慧農業培養「數碼新農匠」所面臨的鄉村數碼人才匱乏、培育路徑不暢等困境問題。基於此,探索與構建了涉農職業院校「一平台、雙融合」的「數碼新農匠」育人策略:產教融合培養本土化智慧園藝新農匠;實施「產學研用」創新驅動「數碼新農匠」的培養路徑;依托專案、校地協同打造「數碼新農匠」培育新模式。

智慧農業背景下培養「數碼新農匠」面臨的困境問題

目前,中國正處於農業數碼化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但當前的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水平難以滿足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而因發展智慧農業急需的鄉村數碼技能人才不足,涉農教育的數碼化轉型滯後,且培育路徑不暢、模式不全等瓶頸問題,亟待破解。

一、數碼素養不足,數碼技能人才匱乏

數碼經濟時代,數碼素養是套用和推廣各種數碼技術的基礎和前提。但實際從事農業生產經營者卻存在數碼素養明顯不足的問題。據2022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農民「數碼貧困生」較城市普遍。一是,農村現有勞動力老齡化,因受教育程度低、學習能力不強,使其數碼意識淡薄、數碼化技能缺失;且難以緊跟農業科技前沿知識,無法適應現代農業新知識、新技術等的需要。二是,農業數碼化轉型對農業科技創新的需求越來越高,而農民和農業企業從業人員的數碼素養不足,也難以滿足農業數碼化轉型對數碼技能人才的需求,亟需構建農業數碼化轉型育人體系,不斷提升其數碼素養和數碼技能。

隨著現代智慧農業的發展,急需具有AI、大數據、區塊鏈等數碼技術技能人才。但智慧農業生產領域嚴重缺乏既具有數碼化農業專業技術知識又精通實際套用操作的復合型數碼化技術技能人才,由此導致數碼化農業技術難以轉向現實生產力。因此,面對這種人才挑戰,迫切需要培育具有高數碼素養且掌握農業先進技術的人才,並將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和智慧農業相結合凝煉出「數碼新農匠」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二、涉農職業院校數碼化轉型滯後、智慧農業發展動力不足

一方面,隨著「雲物大智」在農業農村的快速發展套用,資訊科技與農業產業得以融合發展。但現代農職教存在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智慧農業產業的匹配度不高和數碼化人才供給滯後等問題,使涉農職業院校助力智慧農業發展的潛力不強,內生動力不足。另一方面,農業數碼化轉型也給「誰來種地、怎麽種地」提出了新課題。由於農業產業及其農民職業教育的數碼化轉型緩慢,農業數碼技能人才不足,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滯後;且涉農職業教育缺乏數碼化的「產學研用」實踐創新平台及其多元協同的推進機制,致使涉農職業教育的數碼化農業技術與智慧農業生產需求脫節。因此,涉農職業院校應實施數碼化教學,重塑育人模式,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素,助力鄉村振興。

三、「產學研用」多元協同育人模式不全

長期以來,因校企合作不力,產教融合不深,致使農業職業教育教學脫離農業生產實際。且農業科研成果與農業產業技術需求無法銜接,致使科研成果轉化不暢。為實作教育鏈與人才鏈、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有機銜接,亟待加強與涉農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深化農職教改革,搭建農業生產實訓、農業人才培訓及其科技創新於一體的實踐教學平台,服務智慧農業發展。從而促進教育、科技、產業和人才深度融合,互生互長、協同發展。

培養「數碼新農匠」賦能鄉村振興的發展策略

探索培養「數碼新農匠」的有效路徑:從「產教融合」角度考慮,農業職業教育對接智慧農業,實施農職教數碼化轉型升級;旨在對接智慧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園藝作物的生產過程,組織實施數碼化的農業職業教育教學與農民培訓,培育適應鄉村園藝產業振興的「數碼新農匠」;從「科教融匯」方面分析,重在將數碼化的農業新技術、新成果融入智慧園藝生產過程,推廣套用到相應農業企業和農民生產的田間地頭;透過轉化園藝科技成果,促進現代園藝產業的高質素發展,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因此,要解決制約發展的困境問題,關鍵在於創新現代農職教數碼化育人模式,實施數碼化教學革新,依托農業科技專案,構建「產學研用」多元協同的數碼化實踐創新平台。培養「數碼新農匠」,關鍵在於為改革數碼化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校企聯動、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發展策略。

一、產教融合培養本土化智慧園藝新農匠

錨定智慧農業新技術,著力發展「數碼化教育」,大力實施產教融合、「三教」革新,重構涉農職業教育新生態,從而平衡涉農職業教育人才供給與高技能農業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推動其高質素發展。

1.1 對接區域產業、搭建數碼平台

圍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農業產業發展思路,基於產教融合,依托專案驅動模式,「政校企研推」多元協同,對接數碼化園藝產業,構築數碼化、專案化、模組化教學平台,實施園藝類專業、課程等數碼化教學。對接智慧園藝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的生產過程,組織實施數碼化園藝專業教學,培養紮根鄉土、適應數碼鄉村園藝產業振興需要的新農匠。

1.2 聚焦數碼農業,實施農教革新

首先,專業鏈緊密對接產業鏈。透過動態調整最佳化專業設定,增設農業物聯網、農村電商、農業大數據等專業與數碼化模組課程,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專業適應力」,提升涉農職業院校服務地方數碼農業經濟發展能力。其次,專業鏈對接創新鏈。為應對職業教育數碼化轉型需求,需將最新農業科技知識與數碼化智能技術等及時引入教學實踐,加快涉農專業數碼化轉型。再次,研發數碼化鄉土教學案例,建立數碼化教學資源庫。並將數碼素養、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引領學生聚焦「三農」領域提升專業技能,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數碼新農匠」。最後,提高農職教專業教師的綜合素養和教學能力。透過引進能工巧匠充實到教師隊伍,提升「雙師型」教師的數碼化教學能力與素養,並運用「互聯網+新媒體」的技術手段,實施面向鄉村居民的網絡教育,全方位滿足智慧農業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實施「產學研用」創新驅動「數碼新農匠」的培養路徑

一是,要以「科教融匯」為新方向,培養創新型智慧園藝專業新農匠。將數碼化的園藝專業新技術、新成果融入智慧園藝生產過程,並不斷推廣套用到農業企業、農民生產的田間地頭。由此轉化科技成果,促進現代園藝產業的高質素發展。二是,要搭建數碼化「產學研用」的園藝生產實踐創新平台。借鑒「互聯網+智慧園藝」的農科教融合育人新模式,構建產學研訓一體化的智慧園藝實踐教學基地和「互聯網+實驗室+園藝生產基地」的實踐教學雲平台。據此實施「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數碼新農匠」培養路徑。培養學生運用數碼技術解決園藝生產實際問題,提升農業科技人才培養針對性和適應力,使其成為擁有數碼化思維、科技創新能力與園藝產業技術套用能力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三、依托專案、校地協同打造「數碼新農匠」培育新模式

首先,透過實地調研,對接棗莊地域的滕州馬鈴薯、嶧城石榴、山亭大櫻桃等園藝產業基地及智慧園藝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生產過程,依托園藝科技專案驅動,組織實施數碼化園藝專業教學,培養適應數碼鄉村園藝產業振興需要的新農匠。其次,將棗莊地域涉農職業院校與農科院、農技推廣中心、園藝企業、農業園區等築成智慧園藝聯合體與實踐創新平台,打造數碼園藝產教融合共同體。從而促進智慧農業與數碼科技的深度融合,協同科技研發、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實作園藝產業的高科技、智能化發展。再次,以棗莊華沃智慧農業產業園果蔬智能化無土栽培為案例,依托本區域智慧農業產業園區等,實施「師生入企、雙融驅動」育人模式。透過打造鄉村田間學校,職業院校教師為智慧農業產業園提供技術指導與跟蹤服務,及時將新技術、新成果等推廣套用到田間地頭,創新打造其新品牌。由此對接智慧園藝產業,實施專案驅動,培養「數碼新農匠」,賦能鄉村園藝產業振興。並透過探索與構建「師生入企、雙融驅動」的育人模式,打造典型案例,以期為培養農業數碼技能人才和助力中國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結語

鄉村振興背景下,數碼化時代發展智慧農業,對技術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大批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予以保障。培養「數碼新農匠」是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內容,是智慧農業的核心力量,亦是強農興農的關鍵所在。「數碼新農匠」的培育成效直接影響著智慧農業的發展方向。基於此,涉農職業院校探索「一平台、雙融合」的「數碼新農匠」育人路徑,培養造就「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數碼新農匠」,可以有效提升現代農業產業人才培養的適應力,引領智慧農業發展,賦能鄉村全面振興。(作者:崔濤 黃振)

中機院起源於產業競爭情報監測,發展壯大於產業規劃咨詢,成名於國家級新城新區規劃全鏈咨詢。專註於產業及產業園區大數據、咨詢、規劃、設計、招商、營運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