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講好示範村故事

2024-06-07三農

田連阡陌,千畝蟹塘,柑橘飄香。華星村,崇明島西南端的一個新生村落,「低碳」「綠色」是它的發展關鍵詞。近年來,崇明區綠華鎮華星村立足生態資源優勢,以綠色低碳為主調,大力發展高標準生態養殖,打造「上海蟹港」新名片,同時積極探索「林下種植」新模式,以「綠色經濟」助力鄉村高質素發展。2023年,華星村村級經營性收入達到70.04萬元,比2022年增加了2.32倍。

漁光互補,打造「低碳蟹」品牌

「蟹」是華星村的一張亮麗名片。2000多畝的清水蟹蟹塘上,覆蓋著連片的太陽能光伏板——這是華電崇明綠華漁光互補光伏發電專案的一期工程。與普通蟹塘不同,炎炎夏日,光伏板吸收日照光熱轉化為電能,板下形成的天然蔭蔽,為喜陰的螃蟹提供了更舒適契合的生長環境。這種「水上光伏、水下養殖」的漁光互補模式,打響了華星「低碳蟹」的名片,使其成為「上海蟹港」的重要地標。

華星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胡惠春介紹說,這裏的清水蟹均選用河蟹新品系「崇明1號」,該品種養殖出來的清水蟹膏脂豐滿、味道鮮美、個大量足,公蟹預計超過半斤、母蟹超過四兩半。「水上鋪設光伏板對提高畫質水蟹成活率有很大幫助,光伏板下養成蟹個頭也較傳統養殖方式的增大20%,村民養殖經濟效益將顯著提升。」

借助清水蟹養殖基地的區位優勢,華星村積極引入民宿、休閑、親子等多元產業,打造吃、住、遊、購一站式服務的文旅產業鏈,推動特色產業全鏈條升級。在漂浮花園、人工綠島等水上景觀,遊客們可以體驗稻田觀影品蟹、親水釣魚、采摘果實等多種鄉村休閑活動,與螃蟹進行「深度交流」。

迴圈種植,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華星村不斷探索「雙碳轉化」新路徑,圍繞柑橘園開展林下種植,試點「林上種柑橘、林下種菌菇」等復合式迴圈種植。在黑木耳迴圈種植基地,村民郁江才邊打理黑木耳邊說,「每個菌包可以采1斤左右的新鮮黑木耳,今年是第一次嘗試種植。遊客把菌包買回家,每天澆澆水,隨時都能吃到新鮮的黑木耳了。」據了解,華星村利用柑橘生長期的空閑,在柑橘樹下鋪上黑木耳菌棒,等黑木耳采收期結束後,廢棄的菌棒或菌渣可制成有機肥料,為柑橘樹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和健康的生長環境。目前,村委會已和相關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采用「村企社」聯合銷售模式,初步實作「種產銷」一體化鏈條。

「復合式迴圈種植是推動集體經濟高質素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模式之一。接下來,我們會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同時繼續探索新的種植品類,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胡惠春說。

綠色能源,煥新鄉村生活

「農村發展不能一刀切,要有自己的特色。」如今,華星村將「低碳實踐」落實到鄉村的各個角落。華星村帶動村民實施屋頂光伏試點工程,用低碳光伏瓦替換傳統瓦,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模式,每年每戶可實作發電4000度左右。改造後的太陽能屋頂在外觀上看起來和普通的瓦片屋頂差別不大。「目前已有14戶村民進行試點安裝,除去家庭日常用電外,多余電量透過並網讓村民享受光伏余電的分紅。此舉不僅節能減排,村民還可享受屋頂光伏帶來的‘陽光收益’。」

在鄉村振興建設過程中,華星村修繕了180平方米的低碳研學館,增加低碳科技設施與智能互動設施,打造了一個綜合性活動場所。村域範圍內增加了光伏路燈、光伏座椅等趣味光伏創意點,方便村民手機及電瓶車充電。結合低碳華星研學基地、光伏棧道等,華星村還打造了一條光伏科普遊線,融合鄉村文旅元素,形成綠色能源、現代農業、文旅休閑、科普教育一體化平台,促進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實作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多贏。

產業煥新,也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質。透過民生工程建設、村莊清潔專項行動、「小三園」改造,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等工作,如今,華星村的面貌已發生巨大的改變,路面河道幹凈整潔,村民安居樂業,村裏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未來,我們將緊跟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機遇,以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促進華星村發展模式的全面轉型,把華星村建設成在生態環境、資源利用、人居品質等方面領先的光伏示範村、碳中和示範村。」胡惠春表示。

文:歐陽蕾昵 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