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現在高價賣掉房子的人,都將後悔?已定調,下半年中國房產或開始一輪暴漲

2024-03-17三農

目前凡是賣掉房子的人,即便以很低價格賣掉,但仍認為未來的價格還會更低,起碼覺得是賣在高點。

不過,現在業內有一種篤定的說法是,跌了兩年半的房價,今年上半年開始企穩,下半年開始逐步漲上來,部份城市或迎暴漲,那些自以為賣了高價的人,很可能後悔。都知道,現在樓市的成交仍舊是「以價換量」, 為什麽有如此判斷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弄清「這輪樓市為何跌了這麽久,要恢復卻總感覺起不來」的內在原因。

對比一下2014年-2018年那波救市就知道 ,當時樓市確實也難,2014年一整年,國家想了很多辦法,很多專家也出主意,包括提出「降價去庫存」,一些開發商也嘗試降價走量,結果發現,開始還有點效果,越到後面越不好賣了,因為購房者擔心一買就降價。

在多番措施無效後,最終采取了「漲價、棚改貨幣化拆遷」,路徑是以棚改貨幣化拆遷帶來的購房需求作為「漲價」去庫存的支撐。回過頭來看,確實配合得天衣無縫,透過3年時間,不僅樓市庫存去化掉了,當時很多城市的樓市庫存只有3-5個月,遠低於供需平衡線,為了避免房價進一步暴漲,國開行不得不收回了棚改貨幣安置的審批許可權。

而現階段呢? 嚴格地說,救樓市動作已經持續近2年,但仍不見起色。根源就在於,我們現在面臨的不僅是新房庫存量(近7億平米)與2015年去庫存前夕差不多,而且還有超60%的房企債務暴雷。所以,這也是為什麽明明出台了很多政策,但仍舊不見市場反轉的原因。

現在要把樓市救起來,缺的不是購買力(購買力跟6、7年前比其實變化不大),而是缺天量的資金。

天量資金從哪裏來?

對此,很多媒體其實已經解讀過。就是中央把2024年全年物價CPI漲幅目標設定為3%,相比去年的0.2%,有14倍的漲幅。就算不與去年作對比,也已經比正常年份2%左右的物價漲幅高出了50%。要實作這個目標,必然少不了對應的資金支持,梳理資訊發現,其實國家已經做了相關準備:

數據顯示,2024年安排新增的財政赤字、地方專項債、長期國債、特別國債和PSL,都超過了10萬億,這還包括每年約10%左右的貨幣供應增長。看沒看懂沒關系,就知道一句話就行,讓物價增長3%的資金支持基本安排到位了。接下來,就是怎麽做的問題?包括幾個維度:

第一個是直接給地產專案註資。根據住建部的資訊,目前申請融資的6000個樓盤,已經審批透過貸款超過2000億元。後面還會陸續申報、審批和放款,對地產專案持續註資,主要是解決開發商的困難,同時給購房者信心,不擔心買到爛尾樓。

第二個是投入城中村改造專案。這個就不多說了,有改有拆,拆排在優先位置。根據已公布的28個城市看,實際授信貸款超1萬億,涉及371個專案,平均每個專案的資金超30億,補償的力度挺大的,這些都是樓市的潛在購房需求。

第三個是給購房者發補貼。這個不用多說了,賣舊房有稅費補貼,買新房有置換補貼,每個城市不一樣,發放補貼的力度自然也不一樣,少則幾千,多則幾萬,幾十萬,主要跟當地財力和房價基數有關。

當然,還有其他方面,就不贅述了。

那麽,效果如何呢?

從大多數城市的樓盤看房量、認購量和成交量就可看出,現在市場確實在恢復,環比找房熱度都有30%-80%的增幅,說明趨勢在向好。但有人則說,沒見價格上漲啊,成交的房源還是在「以價換量」啊,看似說的是實情,但沒看明白整個邏輯走向,簡單說說便知。

由於各城累積的二手房掛牌庫存較多,所以,現在樓市就是走量、去化庫存階段,而新房呢,開發商需要回籠資金,低價走量是主流,活下去才是根本,這幾個月基本還輪不到漲價的機會。

但是,隨著幾個月的持續去化,一個個小區低價房一套一套去化掉,急需用錢和賣房置換的幾套低價房被賣掉後,剩下的就是價格高些一些的房子,這樣的話,底部就會一步步擡升。而開發商呢,當手中有了一定回籠資金+國家對白名單專案的融資支持,手上有了一定的資金運轉,他們就會求利潤了,折扣收回,甚至漲價都是自然而然的事,這個過程同樣也需要幾個月時間。

當然,僅僅靠以上這些還不夠,還有以下3個方面在協同支持,並行揮作用。

一是土拍。從去年11月份以來,幾乎每個月都有不同城市拍出該城市或者區域的單價「地王」,比如合肥、成都、杭州東莞、青島、廣州、長沙、蘇州,幾乎每個月都有一些城市拍出地價新高。目的不言自明,決策層預設各城透過優質地塊拍出「地王」的形式,就是提升大家的信心和預期。

二是庫存去化。鑒於比2015年那波樓市去庫存難度更大,國家則是打了一個組合拳,不再是原來單一的棚改貨幣化拆遷,現在則是城中村改造(含拆遷),包括一些城市推出的房票安置、國資直接收購新樓盤用作保障房等綜合措施。目標就一個,讓庫存逐步向供需平衡線上靠,用真金白銀促進樓市企穩回暖。

三是各路政策的支持。住建部賦予城市充分的調控自主權後,地方開始放開投資需求入市,江蘇部份地區已經放開第三套房購買資格,廣東也在醞釀放開購買第三套房政策。杭州目前把二手房購買也全面放開,以及賣房增值稅征免年限統一調整為2年,降低二手房交易成本,啟用二手房市場。說到底,適當允許房產投資力量入市是接下來各城市最佳化樓市政策的方向。

此外, 實行房貸低利率政策,作用會逐漸顯現 。假如買房投入100萬,一年也不過3萬多利息,有的地方還貼息,其實就2萬多的成本,即便房價不漲,損失的也不過是這點利息,但你說一年不漲,兩年、三年,五年還不漲嗎?若一漲,那就不是幾個點的問題了。所以, 低利率不僅是節約支出成本,更是調動大家算買房賬的積極性,敢於入市

有人說,都是你主觀臆測,這些年房價漲了這麽多了,你怎麽就篤定國家還要把樓市救起來呢? 這其實不是主觀看法哈, 這是現階段的形勢所決定了的

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房地產與金融、經濟的關聯性太強了,地產商在這麽多年捲動積累的債務實在是太龐大,開始說的是出房企白名單,救房企,但後面很快就改為直接救專案。原因很清楚,房企負債太高了,救不過來。

但是即便是救專案,這個數據也是足夠龐大的,第一批上報的白名單專案就達1.2萬個,一個專案算註資3億,那也是3-4萬億資金量。現實是,上報的專案不過是冰山一角,如果把所有專案都註資一遍,需要幾十萬億都是可能的。很顯然,國家不可能那麽幹,因為全國一年財政收入也不過20來萬億,全用來救房地產專案,想啥呢?

所以, 最現實的做法是 ,註資一部份專案,讓大家看到國家不是不管的,讓房企和購房者都有信心,同時繼續加大需求端和供應端的政策支持,透過樓市回暖帶動其他沒有註資專案的去化。看清楚邏輯了吧,樓市回暖、上漲是必然要求,否則,這個市場就玩不下去了,留下如日本90年代初的樓市爛賬,失去二十年的代價不是誰都能承受的。

國家要做的事,一定能做成功。何況樓市本身就是政策市,每一次大救,必然迎來強力反彈,甚至暴漲。類似2015年那波大力救市,年初到6月份那段時間,市場人氣非常低迷,都不談房子了,但經過一系列關鍵措施發揮作用後,下半年9-10月份開始,一些樓盤開始收回折扣並調價,翻年後,二手房掛牌價紛紛大幅上調,房價直接來一個30%的上漲,主要是氛圍到了,大家像約好了一樣。

但是,在這輪樓市中買房,跟以前確實有區別, 主要不是考慮接下來漲不漲的問題,而是擔心大漲後,市場將會出現怎樣的分化? 這需要未雨綢繆,在大漲之前就要鋪排好。否則,當潮水褪去後,就容易被擱淺在沙灘上。如何做, 只能說個大概趨勢

1.從住建部將從2024年開始試點打造好房子的趨勢看,我們買的房子越新越好,因為各項建造標準要求提高了,新房子大概率要比以前好;

2.從住建部要求大力建設保障房的房地產新模式來看,買的商品房最好與普通商品房區別開來,因為後者將面臨保障房的強大競爭,所以,最好買改善房。

3.從各省開始降低住房容積率(降低住房總樓層)看,由於剛需房不缺了,為了不浪費資源和保市場,絕大部份城市接下來基本再難推出總高超過60米的房子了,即便是主城區,基本也在18層以下,郊區基本都是洋房或者墅類配置了,這也是為什麽目前各城市大高層掛牌拋售嚴重的原因之一吧。一句話,如果要買房,盡自己的經濟能力,選擇的總樓層越低越好。

最後一個,從住建部讓各地科學編制2024年、2025年住房發展規劃,以及提前謀劃2030年前的住房發展規劃看,透過土地供應控制,加上透過這輪樓市全方位的去化庫存以後,料不易再出現類似這幾年庫存大規模堆積情況,對房產持有者來說,這可能是未來幾年最大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