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走進西彭看共富丨走向致富路上的合作社

2024-03-17三農

3月5日,驚蟄。

淅淅瀝瀝的春雨之後,九龍坡區西彭鎮千秋村秋意山農業股份合作社的地裏,蔬菜瘋狂生長。

茄子、玉米、絲瓜、黃瓜、瓠瓜、冬瓜等蔬菜苗在春雨的滋潤下,漲勢喜人。

合作社社長羅水平糊技師童書華圍著合作社的地塊沿途檢查,遇到大棚時,停下腳步,鉆進去看看記錄蔬菜苗的長勢,了解溫度和濕度。

再過不久,這些蔬菜將陸續上市,即便是當下才二三十公分高的玉米苗,也會在4月底迎來成熟期,陸續上市。

田坎邊,正在整理工具的村民沈應福是幹農活兒的一把好手,自從村裏有了這個合作社,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合作社的工作上:翻土、播種、施肥、挖水溝……

羅水平告訴記者,千秋村一共有1000多常住人口,年輕人均在外上班,剩下在家的60來歲的村民,既有勞動力又願意賺錢的「年輕老人」透過在合作社勞動的形式,賺取額外的收入。

他們,也在合作社的模式下,創造出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零星整合1100畝地

千秋村的合作社成立起來了

從天空航拍往下看,千秋村的田塊呈現出獨特的幾何美。而行走在地面才曉得,要在南方尋找一塊一望無際的田地,困難系數極大。

羅水平是這家合作社的社長,她告訴記者,作為一個社長,在此之前,她其實也幾乎沒有種地的經歷,由於家族企業主要是做農業運輸的,所以,在來擔任這個社長職務之前,她都一直從事運輸相關的幕後工作。

「但村裏需要人,當時找到我,我想了很久,雖然我不懂種植,但我明白銷售,家裏也有運輸的後盾作為支撐,所以就答應了。」坐在合作社的辦公室裏,無數個監控監視著整個合作社的運作,羅水平每天的工作是從巡查合作社1100畝田地開始的。

這1100畝田,其中500余畝種谷子,500畝種高粱。既要在影片裏看,也要實地檢查。

南方的地種高粱效果如何?技師童書華說,在大面積種植以前,他們進行了小規模的實驗,發現只要方法得當,高粱在千秋村漲勢喜人,過去的一年,是稻谷和高粱雙豐收的一年,尤其是高粱的豐收,堅定了合作社發展這種泛北方農作物的信心。

除了農作物,蔬菜也是重要的種植類別,春節前,茄子、絲瓜、黃瓜、瓠瓜、冬瓜陸續下種,經過一個月的成長,目前已經漲勢喜人。

家門口就能賺錢

在家的「年輕老人」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60多歲的千秋村村民沈應福和妻子自去年開始,就在這裏務工。

沈應福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在合作社幹的活,其實都是日常務農要幹的,比如挖水溝、播種、搭棚、運送肥料等等,這些活對自己來說,是得心應手的。

幹一天下來,有120元的收入,妻子跟著自己一起幹活,每天能有100元的收入。

「重要的是,以前沒事兒幹,要麽打牌要麽吹龍門陣,耽誤了時間不說,還渾身都是毛病。」而自從在合作社工作開始,兩口子不但收入穩定,不用長期坐著了,腰桿也不痛了。

而收入的增長,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

據不完全統計,農忙時期,合作社每天打工的村民多達五六十人,即便閑時,也有近二十人在地裏勞作,平均年齡60多歲,均是千秋村的村民。

由於種植環節嚴把質素關,合作社的蔬菜在進行農藥殘留物檢測時均為合格,技師童書華告訴記者,農作物均采用農家肥,農家肥是用牛糞進行發酵後,再用機器抽起來運輸到各個田塊,根據農作物的生長態勢,來決定肥料的多少。

「因為蔬菜的品質很好,每天,我們的菜包括雙福、楊家坪等地的農貿市場都會有車輛來拉貨,也因蔬菜品質過硬,不愁銷路。」羅水平說。

不以賺錢為目的

要帶領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路

羅水平告訴記者,這個合作社成立不久,區委書記李春奎曾到現場調研,也對合作社有寄語,希望這個合作社不要以賺錢為目的,要以帶動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為目的,來做好這件事。

在這之後,合作社的工作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

在玉米育苗大棚裏,各個種子公司送來的玉米種子種下後正在肆意地生長。童書華告訴記者,不同的玉米種子,有些一窩可以生多株,而且口感各有不同。種子公司的種子經過一個完整生長周期的檢驗,再把玉米銷售到市場,等待終端反饋,「哪一種受歡迎,我們就種哪一種。」

那麽,如何帶領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路呢?

首先,土地被流轉之後,村民每年每一畝田可以領到400斤黃谷,每一畝地可以領到240斤黃谷,而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要讓農業規模化地運作起來。

當地村民但凡有就業需求的,都可以在合作社裏面工作,羅水平說,現在最希望有年輕勞動力加入進來,即便是短期來,也可以解決勞動力欠缺的問題。

其三,村民在合作社學習到種植技術後,還可以反哺家庭,家裏用上科學的方式方法種的農作物,拿到附近的地方去銷售,既能賣得起錢還有很多的回頭客。

而以沈應福家為例,夫妻倆都在合作社打長工,一個月收入有5000多元,對於家庭來說,這筆收入很有示範意義。

據了解,成立一年以來,西彭鎮千秋村秋意山農業股份合作社的集體收入實作全區第一,未來,將有更多的農業實踐在合作社落地,為當地村民實作共同富裕註入更多力量。

上遊新聞記者 王渝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