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農業大摸底」驚喜頻出 「新土特產」從隱藏款變熱搜款

2024-01-23三農

不久前,廣西為了感謝哈爾濱對前去研學的「小砂糖橘」們的照顧,贈送了哈爾濱189噸砂糖橘。作為回禮,黑龍江將10萬盒撫遠蔓越莓送去廣西。隨著「互贈禮物」的不斷升級,安徽六安的鵝肝、四川雅安的魚子醬、山西臨猗的大閘蟹、重慶的澳洲龍蝦等陸續進入大眾視野。很多原以為遙不可及的農產品,一下成為了「自家」特產,一時間,全國各地紛紛上演「農業大摸底」,讓不少人開啟了對自己家鄉的再發現。而「大摸底」帶來的最大驚喜,正是「原來農業升級發展,還能有這種開啟方式」。

圖為近日,在黑龍江省撫遠市的蔓越莓種植基地,工作人員和誌願者在分選蔓越莓鮮果,準備發往廣西南寧。新華社發 李擁軍 攝

「新土特產」不斷擴容

在安徽省六安市,養鵝不算稀奇事,高品質鵝種皖西白鵝名聲在外。能吃肉還能薅毛的皖西白鵝給這裏帶來了「白鵝之鄉」和「羽絨之都」的美譽。近年來,當地開始產業升級,引進了原產於法國的世界上著名鵝肝專用品種——朗德鵝。六安的水土和氣候很適宜朗德鵝生長。如今,六安市霍邱縣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鵝肥肝生產基地,有朗德鵝養殖企業140多家,全縣年養殖填飼屠宰朗德鵝達500萬只以上,生產鵝肥肝5000噸以上,年產值近20億元。

2014年,新疆天蘊有機農業有限公司在尼勒克縣投資建設三文魚養殖基地,並陸續從國外進口魚卵進行孵化養殖,讓三文魚在新疆安了家。產自尼勒克縣的三文魚被冰川雪水滋養,不僅走出新疆,走向全國,還「躍」上了世界的餐桌。2023年12月,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素資訊安全中心釋出2023年第三批特質農品公示名單,全國共計72個產品符合【特質農品登入技術規範(試行)】要求並予以公示。其中,新疆尼勒克縣天蘊三文魚入選。

如今,貴州抹茶已占到中國抹茶總產量的1/4,貴州梵凈山腳下的銅仁市江口縣便有著「中國抹茶之都」的美譽,擁有全球最大的抹茶單體車間,被譽為「世界抹茶超級工廠」,每天可生產抹茶10噸,年產量超4000噸,產品暢銷國內外。不僅藏著抹茶,貴州的鱘魚產業經過多年發展,規模從小到大,2022年,全省鱘魚產量已達2.6萬噸,位居全國第二。如今,貴州鱘魚不僅深受粵港澳大灣區、廣西、重慶、河南等地客商的歡迎,還遠銷俄羅斯、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掀起這波全國農業大摸底的撫遠蔓越莓,同樣出乎消費者的意料。其實,蔓越莓早在2014年就從北美地區引入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撫遠市,2023年,撫遠的蔓越莓種植面積達到4200畝,產量達3000噸左右,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蔓越莓種植基地。東北農業大學校長付強介紹,黑龍江地處「世界小漿果種植帶」,氣候優勢明顯,藍靛果、黑穗醋栗、野生藍莓、樹莓、沙棘等漿果資源數不勝數,小漿果種植面積達35萬畝,年產值近20億元,全省小漿果加工企業100余家,年產值近30億元。

全球市場上每100克魚子醬,就有12克產自四川省雅安市。在世界魚子醬生產版圖中,雅安近年來異軍突起:年產魚子醬50噸,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匯近1140萬美元。而如今全球市場上,中國產的魚子醬比例超過50%,四川則擁有全國第二的魚子醬產量。2022年,雅安天全縣產出魚子醬50噸,占全球市場的12%。雅安地處內陸腹地,為何與魚子醬結緣?據介紹,鱘魚是冷水性魚類,對水質水溫要求很高,而雅安水質常年穩居全國前列。此外,天全縣高山引流的冰雪融水,也為養殖鱘魚提供了優質水源。

地處黃河岸邊的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薛公村,有近萬畝黃河灘塗。昔日,灘塗地滿目蕭涼,大面積荒溝閑置撂荒。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大閘蟹養殖產業,實作「南蟹北養」。黃河灘邊水質優良,水草豐茂,為大閘蟹的生長提供了優越條件。當地註冊「薛公黃河大閘蟹」品牌,將大閘蟹銷往全國多地,大閘蟹養殖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

提起重慶,各種辣味十足的美食讓人饞,其實,當地產的澳洲龍蝦、南美對蝦已經在悄悄「蹦上」消費者的餐桌。渝北區茨竹鎮同仁村澳洲淡水龍蝦養殖基地銷售負責人表示,龍蝦上市期間銷量很不錯,每天都會送往主城內的各個餐館和大型商超。位於梁平區禮讓鎮川西村的重慶市對蝦工場科技有限公司養殖車間已投產3年,利用智能控制系統即時控制車間水迴圈,每周可向市場供應南美對蝦4000多斤。

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開始引種藏紅花。依靠種植藏紅花,上海崇明永樂村村民過上了幸福生活,這裏也成為了「中國藏紅花之鄉」。目前,全村藏紅花種植面積超700畝,年產值2000余萬元。除了將藏紅花花絲作為藥材銷售,永樂村還開發了藏紅花面膜、藏紅花花絲禮盒等系列產品。此外,藏紅花老白酒、藏紅花崇明糕、藏紅花燒餅等「全新產品」也不斷被「解鎖」。

國內國際雙迴圈促進特色產業發展

目前,這場酣暢淋漓的「農業大摸底」還在繼續。越來越多讓人意想不到的家鄉隱藏款「新土特產」被挖掘出來。

專家表示,其實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進步,新設施和新模式的推廣,以及各地對農業特色產業的大力扶持,很多農業品種已走出原有的傳統主產區,從不同程度上突破自然條件限制,成為「新土特產」。就連國外品種的引進、種植也愈發成熟。至於為何當地人不知當地特產,中國社科院農發所研究員胡冰川分析說,現在很多農產品因為引進時間不長,市場銷售也不在本地,因此就出現了「墻裏開花墻外香」的局面。

經此摸底,無論是對家鄉「B面」的顛覆性認知,還是對全國農產品的重新整理認知,都實打實地讓全國人民認識到:中華大地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中國的農業不缺好東西,更不缺好產業。依靠敢於打拼、不怕吃苦的企業和種養殖戶,中國農業產業新版圖不斷壯大,背後巨大的市場潛力不言而喻。

「不少‘新土特產’從隱藏款變熱搜款,帶來了產品銷售量和銷售收入的增加,對於相關生產企業和地方政府來說,更看重的是這個過程中實作的品牌曝光和再定義。」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的消費市場足夠龐大,消費升級的動能足夠強勁,完全能夠「接得住」不斷擴容的「新土特產」。

「倒是不少‘新土特產’帶給人們的那種‘原來它就在這裏’的疏離感,給我們提了個醒,酒香也怕巷子深,專註技術和質素固然沒錯,但也不能忽視品牌建設和推廣。這既事關‘新土特產’的價值實作,也是對企業乃至產業‘護城河’的加固。」該業內人士表示,對廣大消費者來說,隨著這種資訊差的消弭,消費選擇和決策也將更具彈性。當然,一些「新土特產」出現「墻裏開花墻外香」的現象,也自有一些客觀原因,比如生產地本就非銷售目標市場。而電子商務、訂單農業等新業態新模式,給「新土特產」發展帶來新機遇,但也會淡化原產地的標簽效應。突湧而至的流量或許會很快消散,如何講好本地「新土特產」的故事,應該成為一道常答常新的考題。

專家認為,新興產地要想獲得消費者的普遍認可,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斷努力,尤其要發揮品牌和產業鏈的作用。眼下,「新土特產」雖然可能也賣得不錯,但有的價格上不去,有的給別人做貼牌。其實,這些隱藏款「新土特產」大多天生麗質,其生產過程既有故事性又有科技味。若能多給點兒品牌的陽光,就會無比燦爛。這啟示各地要以品種為牽引,以品質為導向,擦亮品牌的金字招牌,延鏈補鏈強鏈,不僅把特色農產品種好、養好,還要做好分級包裝、銷售推廣,不斷增強產業競爭力。

「‘農業大摸底’讓人們增強了經濟大迴圈的信心,這背後,其實還是國內國際雙迴圈的作用。」專家表示,從市場反饋看,這些高端農產品正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這既反映了中國消費市場的澎湃動能,更要理解這一路走來的重要經驗——農業必須走高質素發展路徑。方向正確,才能收獲碩果,此輪「大摸底」見證了大江南北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也再次印證了高質素發展的正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