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胡偉俊丨中國經濟:從信用周期到雙速復蘇

2024-07-10三農

胡偉俊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麥格理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過去三十年裏,中國經濟的增長 範式 經歷了多次轉變。其中外需是關鍵變量,而內外需轉換是永恒的主題。

上世紀90年代初,經濟增長以出口為主導走出低迷。隨著2001年加入WTO,進入投資和出口雙輪驅動。2008年金融危機後,出口下行,轉向投資和消費驅動,信用周期成為經濟周期最主要的表征。

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伴隨出口反彈和地產調控,經濟各部門表現出明顯分化,中國經濟進入了強弱並存的雙速復蘇 (two-speed recovery)。出口和制造業投資強勁,但消費增速顯著低於疫情前,同時房地產大幅收縮。

歷史上每一次增長 範式 的轉變,都是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90年代的出口導向,內部受到大規模開發區建設的推動,外部得益於後冷戰時期全球化浪潮。00年代投資出口的雙輪驅動,內部是90年代的財政和住房改革,外部則是資訊科技發展帶來的生產工序外包,以及次貸危機前全球消費需求旺盛。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長期低迷,中國出口明顯下滑。為了應對外部沖擊,政策主要透過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進行對沖。對投資的依賴,也帶來了債務上升和投資回報率下降等問題。每次經濟企穩之後,緊縮政策往往隨之而來。2010年代,中國經濟經歷了三輪政策驅動的短周期,每次持續大約3-4年,那時信用周期是最重要的觀察指標。

疫情爆發後,內外部因素再次發生變化。外部方面,已開發國家特別是美國推出了大規模的財政刺激。2020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出口出現了十余年未見的強勢反彈。內部來看,中國的新能源產業也到了起飛前的臨界點。彼時金融市場因內外需的雙升而樂觀,卻忽略了最關鍵的政策取向:出口和新能源的強勢,為地產緊縮開啟了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最大的機會視窗。

史上最嚴厲的地產調控政策,從2021年開始陸續出台。房地產迅速進入大幅調整,進而對消費,通脹,勞動力市場和地方財政都產生了巨大壓力。中國經濟自此出現雙速復蘇,體現為偏強的外需和新能源,以及偏弱的消費和地產。增長動力也從地產和基建,向出口和新能源切換。全球經濟周期也取代中國信用周期,成為最重要的觀察指標。

許多國家在戳破地產泡沫的同時,經濟也出現明顯衰退。這一情況沒有在中國出現,原因在於出口和新能源的強勢,部份抵消了房地產的拖累。但也要看到,雖然經濟的整體增速符合目標,但雙速模式下,不同經濟部門和人群的體感差距巨大,包括地方財政在內的局部壓力在明顯上升。換言之,經濟增長的總量效應(aggregate effect)固然重要,但雙速效應下的分配效應也不能忽視(distributional effect)。

對於資產價格而言,名義增長偏低有利於利率債,也有利於有債券內容的高息股。但偏低的名義增速影響企業盈利,地產調整導致風險溢價上升,兩者疊加導致中國股市相對全球其它主流市場表現偏弱。按行業劃分,國際市場定價的大宗商品和出口行業,好於主要受內需影響的消費和互聯網。

大宗商品則內部出現分化,主要受中國地產影響的品種表現偏弱,和全球經濟以及新能源相關的品種則相對堅挺。整體而言,由於全球能源轉型投資的上升,以及中國地產的調整,中國對於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力和之前比有所減弱。

中美兩大經濟體,疫情後出現的新增長模式,都存在自我加強的一面。美國的超大規模財政刺激,推高了居民收入和企業利潤。同時高赤字帶來高利率,吸引全球資金流向美國,又導致了美股和美元的強勁表現,由此帶來的財富效應進一步推升美國經濟,出現了經濟基本面和金融市場的正向迴圈。

中國經濟在雙速復蘇下,價格和匯率的相對變化,都有助於提高中國出口的競爭力。一方面,偏弱的內需導致國內通脹低於海外。另一方面,內外通脹差帶來的利差,也使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壓力上升。

如果政策目標是錨定GDP增長目標,增長既不能過低也無需過高, 那麽強勁的外需自然減少了擴大內需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偏弱的內需就會繼續對價格和匯率施加壓力,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出口,使雙速復蘇模式得以自我加強。

疫情以來,出現了美國高通脹和高逆差,中國低通脹和高順差的情況。和2000年代的全球不平衡(Global Imbalances)1.0 相比,2020年代的全球不平衡2.0規模更加巨大。在此背景下,美元美股,以及中國制造,成為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中唯二的強勢存在。攻城略地,勢不可擋。

經濟史告訴我們,自我加強的經濟模式最終都將出現逆轉。2020年以來美國經濟出現的強經濟,高赤字,強美元,高逆差組合,這一組合上世紀80年代也出現過,著名投資者喬治·索羅斯當時就發現了這一現象,並稱之為「帝國大迴圈」(Imperial Circle)。這一模式的問題,在於會導致美國制造業的萎縮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擡頭。最終,在1985年的廣場協定後,美元大幅貶值。

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範式一直隨外需而變化。90年代的出口主導模式,因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而結束。00年代的出口投資雙輪模式,因2001年「入世」後出口走強而興起,因08年金融危機後外需走弱而終結。而外需在金融危機後長期疲弱,增長動力轉向內需,地產和基建投資成為穩增長的關鍵,導致了2010年代的信用周期。近年的雙速復蘇,則是利用外需大增的視窗期,實施史上最嚴厲的地產調控。

目前內需偏弱,但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仍在5%左右,所以政策大幅加碼的可能性很小。但一旦美國經濟出現逆轉,或者全球貿易保護上升,外需可能出現趨勢性放緩。由於增長目標是硬約束,增長動力可能再次向內需切換。

本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已經在外需和內需之間發生了三次切換,每次切換都產生了新的增長範式。每次增長範式的變化,都是影響資產價格最重要的因子。雖然身處其中,每每覺得世事不變。但回頭來看,往往變幻原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