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財鑫聞丨養殖板塊持續活躍,豬價「淡季不淡」,豬周期走出底部?

2024-03-22三農

海報新聞記者 沈童 報道

近日,A股持續高位震蕩,養殖板塊持續走高,生豬期貨市場交易也較為活躍。3月21日,雞產業、豬產業、生物育種等板塊表現強勁,位居板塊漲幅榜前列,飼料、動保等板塊出現異動。其中,雞產業、豬產業板塊漲幅均超4%。

養殖板塊集體走強

從生豬期貨市場交易來看,3月21日,盤中主力合約價格最高漲超2%,尾盤跳水,截至收盤,生豬期貨平盤報收於15555元/噸。

春節後生豬期貨總體呈逐步反彈態勢

此前,生豬期貨經歷了漫長的下跌,在今年2月21日創下歷史新低14280元/噸,隨後逐漸反彈,截至今日收盤,2月22日以來生豬期貨主力合約整體漲幅已達8.36%。

這或許與生豬價格「淡季不淡」有關,業內人士認為,產能去化仍是當前生豬養殖行業的主旋律,豬周期磨底或接近尾聲。

春節後豬價先跌後漲,產能去化仍是主旋律

豬產業二級市場以及期貨市場的活躍或許與近期生豬價格「淡季不淡」的走勢有關。春節前的需求高峰使得豬價出現了一波上漲行情,最高漲至16.56元/公斤;春節後,豬價走勢波動較大,整體呈現先跌後漲態勢。

上海亮威資產農產品產業分析師張藝分析認為:「2月底以來豬價的反彈主要是由於部份養殖戶二育入場,提振生豬價格,生豬價格止跌反彈。隨後,在肥標價差較大的刺激下,上遊養殖單位主動壓欄增重,供應進一步收緊,推動價格繼續上漲。但二育入場、壓欄增重僅能將生豬的供應壓力延後,並不能實際消除。」

對於近期生豬價格的反彈,華泰證券認為,豬價上漲持續時間或較為有限,生豬供應偏多基本面不變,產能去化或仍是主線。

其實,自2023年以來,能繁母豬存欄已連續去化。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月,國內能繁母豬存欄數為4067萬頭,較上一期的4142萬頭減少了75萬頭,環比下滑1.81%,同比下滑6.87%,也是自2021年以來的最低存欄量。

但需要註意的是,雖然1月的存欄數已經降至4100萬頭以下,步入此前3700-4100萬頭的正常保有量區間,但近日農業農村部最新印發的【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2024年修訂)】已將全國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目標從4100萬頭調整為3900萬頭,將能繁母豬存欄量正常波動(綠色區域)下限從正常保有量的95%調整至92%。

這意味著,目前的生豬產能較正常保有量的上限仍有一定差距,能繁母豬去化或仍將持續。同時,業內人士也表示,雖然目前能繁母豬在持續去化中,但從能繁母豬到商品豬出欄,有約10個月的養殖周期,當前去化情況,可能會對下半年的產能起到影響作用,對短期市場供給影響變化不大。

東興證券研究預計,近期產能將持續調減,產能去化的持續累積將帶來豬價的周期拐點,2024年上半年有望看到價格拐點,下半年豬價有望全面改善。

華泰證券表示,我預計在政策引導和資金壓力下,產能去化仍是未來1-2個季度的主旋律。同時,2023年上半年,能繁母豬去化有所加速、能繁母豬生產效率提升振幅或明顯收窄,下半年生豬供應收縮或是大概率事件,豬價值得期待。

豬企虧損嚴重,磨底或接近尾聲

由於一直處於行業周期弱後期階段,養殖企業的2023年並不好過,多家上市公司虧損嚴重。記者根據已公布的豬產業上市公司業績整理發現,目前有9歐36家公司披露業績預告或2023年報業績,27家公司2023年凈利潤為負,呈虧損狀態,占比超70%。其中,溫氏股份2023年度虧損額達63.29億元,牧原股份、傲農生物、天邦食品、大北農的預計虧損金額均超15億元。

大幅虧損令公司的現金流都十分緊張。記者註意到,正邦食品、傲農生物、天邦食品已相繼被重整或申請預重整,資金鏈問題引發市場擔憂。

傲農生物公告

華泰證券研究表示,繼2022年10月正邦公告稱被債權人申請重整及預重整、並於2023年12月被重整完畢之後,2024年2月和3月傲農生物和天邦食品相繼釋出公告,稱控股股東被債權人申請重整/擬向法院申請重整及預重整。同時,還有部份豬企還透過定增及資產剝離、轉讓等方式來為養豬業務「回血」。這或顯示部份集團場、尤其營運不佳的主體,現金流壓力已明顯加強甚至資金鏈已經斷裂。

華泰證券表示,產能去化的核心仍是資金壓力,長時間的虧損下資金壓力或持續加劇,養殖端增加能繁母豬存欄以博弈後市豬價的行為或會越來越謹慎。

展望後市,方正證券研究表示,近期豬價表現「淡季不淡」,是去年產能去化成果疊加疫病損失的初步顯現。天邦重整將強化市場對前期產能去化程度的信心,疊加近期的豬價上漲,會讓整個養殖股投資從之前的養豬產能去化邏輯,移到豬價上漲右側邏輯。在此邏輯下,養殖行業景氣度回升,將帶動產業鏈上下遊的動保及飼料行業景氣度同步回升。接下來的農業行情,將由養殖擴散到相關的動保、飼料板塊,實作共振。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資訊僅供參考。上述所列示上市公司僅陳述其與該事件相關,不作為具體推薦,投資者應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