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中國下一輪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或來自這方面的改革

2024-09-21三農

2024年9月,「‘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未來’明德戰略對話(2024)」活動在北京舉辦。本次對話會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重陽金融研究院)承辦。

期間,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教授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中國經濟政策研究室主任馬吉特·莫爾娜,就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和轉型展開了深入對話。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教授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中國經濟政策研究室主任馬吉特·莫爾娜對話

王文 :過去幾天裏,我有幸與馬吉特女士密切交流,我對她的許多觀點都強烈表示認同,尤其是關於中國當前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的深刻見解。目前,全球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放緩,我們正在積極尋找新的增長動力。那麽,在您看來,中國下一輪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將來自何處呢?

馬吉特·莫爾娜 :我一直在關註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這也是全球關註的焦點。大家更關心的是如何找到新的增長模式和動力。當前經濟增長放緩,從長遠來看,這是不可避免的。原因之一是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中國的人口已經開始減少,勞動力人口從10年前就開始減少,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也下降了10多年。因此,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是必然的。

我們預測,到2050年或2060年,中國的人均收入將達到OECD成員國的平均水平。但這也意味著,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將降至已開發國家的水平,大約在2%到2.5%之間。然而,從5%降至2%的過程至關重要。是突然從每年5%的經濟增速降至3%,還是逐年逐步降低,或者是明年就降至3%?這取決於我們選擇的改革路徑。雖然人口老齡化和人口減少導致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但中國仍有巨大的增長潛力。這需要透過一系列結構性改革來提高潛在增長率。

王文 :您提到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率可能會下降到2%或2.5%,坦白說,這讓我感到有些不安,內心並不舒服。目前,中國仍有一些地區相對貧窮,他們需要的是10%甚至15%的年增長率,以便在不久的將來解決他們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經濟增速突然下降到2%或2.5%,對中國來說,尤其是對中國中西部相對落後的地區,可能是難以接受的。

根據中國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我們承諾的目標是從2020年到2035年GDP總量翻一番。這意味著從2020年到2035年的15年間,中國的經濟平均增長率需要達到4.7%。前四年我們已經基本實作了這一目標,但接下來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會逐漸放緩。實際上,很難想象到2035年中國經濟增速會降到4%以下的情景,那時很多人可能難以接受這樣的增速。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非常贊同您提到的改革。問題是,我們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結構性改革?另外,在對外開放方面,考慮到當前國際環境並不友好,尤其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持續打壓的情況下,我們還能在哪些領域繼續推進開放?

馬吉特·莫爾娜 :盡管中國的一些偏遠地區需要更高的經濟增長,但目前全國平均5%的經濟增速並不意味著所有地區都是5%。實際上,中國內地許多地方的經濟增速仍然可以達到7%至8%。因此,即使將來全國平均增速降至2%,這些地區仍有可能保持5%至6%的增速。這是一個平均數值,不同的地區可以有不同的表現。

關於改革的問題,結構性改革是最有潛力的,尤其是產品市場改革。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在產品市場上的規則較多,而在勞動市場方面,改革的空間已經不大。例如,延遲退休年齡可以擴大勞動力,這方面仍有改革空間。然而,勞動僱用制度方面的改革,放松的空間較小。與國際相比,中國的勞動市場規則並不嚴格,結構相對簡單,勞動市場較為靈活,而其他國家的勞動市場往往是增長的障礙,剩余勞動力難以流動到更有利的位置。因此盡管中國在勞動市場的改革空間有限,但在產品市場方面,改革的空間仍然較大。

從對外開放的角度來看,不同產業的情況各異。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進展非常快,近年來開放力度不斷加深。有許多指標可以衡量這方面的開放程度,這些指標顯示金融行業的準入門檻越來越低。但其他行業的準入門檻仍然較高,例如商業服務、建築業等領域。特別是建築業,近10年來準入門檻實際上有所提高。服務業的準入規則也較多。因此,如果透過改革取消這些規則,吸引外部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將會帶來利益。

當然這些利益主要透過競爭來實作。在一些競爭對手較少的行業中,允許外國企業進入可以增加競爭。中國的經驗表明,競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制造業中各產業的激烈競爭帶來了效率的提高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透過調研100多萬家來自金磚國家企業的數據發現,在制造業的所有產業中,中國的加價是最低的,這表明競爭比其他國家更加激烈。加價是衡量競爭的一個指標,加價越低,競爭越激烈。這也與市場準入有關。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提到,要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因此競爭是非常重要的。

在比較制造業的各個方面時,通常以美國為標準,因為美國的生產效率非常高。從中國制造業來看,與美國的生產率差異正在縮小。同時服務業的差異也在縮小,但當前的差異仍然較大。這也與競爭有關,是由於服務業的規則太多造成的。

智能化焊接機器人在進行焊接作業資料圖:新華社

王文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盡管我們可能會有抱怨、不滿和吐槽,但對於中國自身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式現代化,中國人普遍充滿信心。正如今天上午許多人所討論的,中國式現代化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替代、超越或補充當前歐洲和美國在經濟發展上的一些不足。這些不足包括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的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我們的目標是減少貧困、消除文盲、促進農村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像美國那樣,始終有大約2000萬到3000萬民眾沒有醫療保險,甚至經常遭受種族歧視、槍擊事件等社會問題的影響。

在實作社會高質素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所追求的目標是共同富裕。近年來,中國數碼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服務的均等化,使得普通民眾也能更好地享受到數碼經濟帶來的福利。

從這個角度來看,您是否也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對歐洲和美國的現代化行程或經濟發展模式產生啟發、超越或補充?在您看來,中國式現代化及其市場經濟轉型的意義到底有多大?

馬吉特·莫爾娜 :近幾年,中國在全球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勞動力和大規模的生產能力。無論生產什麽產品,中國都能迅速生產出來,並且保持競爭力。由於規模經濟的優勢,中國生產的產品價格通常比較合理。在各個領域,中國對其他國家的發展也作出了積極貢獻。

以全球面臨的氣候變遷問題為例,中國能夠生產價格相對低廉的光伏產品,這有助於各國更好地實作減排目標。中國還將在這方面繼續發揮作用,盡管中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挑戰,但其人口規模和生產規模仍然保持在世界較高水平。

王文 :也就是規模效應還可以發揮得更好。

馬吉特·莫爾娜 :對,這不僅表現在短期、中期,長期也是可以發揮作用的。

王文 :實際上,當我們談論發揮規模效應時,可能會遇到超出我們想象的阻礙。

以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它幾乎是從零開始,透過規模效應,在短短5到6年內將年產量提升到約1000萬輛。預計到2030年左右,中國有可能全面淘汰傳統燃油車,這一目標比歐洲更易實作。歐洲曾承諾在2030年全面淘汰傳統燃油車,但現在看來這一目標難以達成。

過去一年半裏,我存取了歐洲10多個國家,發現歐洲的充電樁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未來6年內也不可能建造足夠多的充電樁。相比之下,中國目前的充電樁數量已經接近加油站的數量,充電速度也在不斷提升,最新的技術可以在5到10分鐘內為一輛100KWh容量的電動汽車充滿電。

幾周前,我換了一輛新能源汽車,發現它完全解決了裏程焦慮問題。過去,新能源車續航只有300到400公裏,現在透過增程技術,續航可以達到1200到1400公裏。剛才有嘉賓乘坐了我的新能源車,他們對車輛的效能感到非常驚訝,認為非常好。

在2023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室內展區,幾位參觀者在參觀一輛新能源汽車。資料圖:新華社

然而,當中國開發出更好的產品並試圖推廣到國外市場時,卻面臨著超乎想象的國際市場阻礙,比如被征收高額關稅,甚至是100%的關稅,或者無端指責中國透過不正當手段進行市場競爭。在面對全球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甚至經濟競爭被政治化、意識形態化的情況下,作為一個歐洲頂級的經濟學家,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馬吉特·莫爾娜 :作為一位歐洲經濟學家以及國際組織的一員,我認為從全球視角來看,任何帶來變革的過程都應該是可預見的。例如,過去20年中,全球化、機械化和自動化都引發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提前做好準備。面對這些變化,既然我們無法回避,那就應該尋找方法來適應這些過程,以便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

王文 :我們當然能夠預料到國際市場的各種變化,但我們不希望這些變化過於政治化或意識形態化。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馬吉特·莫爾娜 :作為經濟學家,我認為在國際市場上應該更多地運用經濟學原理。

王文 :您的意思是,我們應該更多地依賴市場化,摒棄那些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因素嗎?

馬吉特·莫爾娜 :基本上,決策應該基於市場原理。當然,同時也要遵守一些國際規則,比如世貿組織在貿易方面的規則,以及其他領域也要受到一些國際組織的監督。

王文 :透過遵循國際規則下的市場化原則,我們可以突破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對國際市場競爭的阻撓和妨礙。在這一點上,我們達成了很好的共識,這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中是非常重要的。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現在似乎全球化的步伐在放緩,甚至有人開始談論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作為一個歐洲的經濟學家,您如何看待全球化的未來?

馬吉特·莫爾娜 :去全球化的過程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從細節來看,全球化主要是由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和中國經濟的開放所帶來的。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的企業正在升級,原本依賴在中國生產然後出口的模式已經不再可行。這是因為中國的收入水平糊生產成本已經提高,使得以往的模式變得不可持續。

另一個趨勢與中國的產業升級有關。現在中國能夠生產技術水平更高的產品,因此中國越來越多的出口產品成為其他國家的投入品。這一過程意味著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出口,以及中國投入品對其他國家出口的貢獻越來越高,而且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王文 :根據您的數據,中國在下一輪全球化過程中的作用似乎將越來越大。

我想回到最後一個問題。當中國在全球發展和全球化行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強時,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正如二十屆三中全會所描述的2029年和2035年的願景目標,以及我們研究院釋出的報告所預測的那樣,到2035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很可能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更重要的是,在未來的10年裏,也就是到2035年,將會出現許多有利於中國經濟高質素發展的趨勢。例如,到2030年,中國人可能會實作登月,這將極大地推動航空業的發展。到2035年,中國在芯片技術、5G、6G等領域可能會實作重大突破和快速追趕,這也將促進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

因此,我想問一下,OECD是否有關於2035年中國的相關研究報告?到2035年,情況真的會像我剛才描述的那樣樂觀嗎?中國能否實作「十四五」規劃和願景目標中所期望的目標?到那時,中國與美國、歐洲的經濟關系是否會比現在更加平穩?我也非常想聽聽馬吉特女士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馬吉特·莫爾娜 :我們沒有專門針對2035年中國的相關研究報告。我們研究中國經濟的團隊規模相對較小,我們的預測通常是短期的,比如未來兩年的預測。長期預測主要看發展前景,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預測。預測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多種變量和規律的組合。而前景則基於某些假設,例如我們會使用聯合國的人口預測來分析經濟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