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張賽陽:「一帶一路」青春使者的自我修養

2024-01-12三農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欣然

【奮鬥者】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求是樓」17層的一幅世界地圖上,中國長沙和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兩個地點,被特意標記了出來。標記者正是第四屆「湖湘最美絲路青年」獲得者,「一帶一路」熱帶幹旱經濟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張賽陽。近年來,在學校和導師的指導與支持下,他和團隊持續奔走於中巴兩國,將經濟林種植、栽培技術傳授給「巴鐵兄弟」,為幹旱、荒蕪的土地繪上一抹亮麗的綠色。

(張賽陽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受訪者供圖)

【青春故事】

從內陸城市長沙到阿拉伯海北邊的海濱小城瓜達爾港,一共分幾步?

「先出發到北京,乘坐下午三點的航班飛往巴基斯坦,在首都伊斯蘭堡經停一小時後,再飛到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卡拉奇,最後抵達目的地瓜達爾港。」

需要乘坐的高鐵車次、航班資訊,張賽陽早已背得滾瓜爛熟。他說,這是一名「一帶一路」青春使者的自我修養。

前不久,他去了趟鄭州解決中心的專案問題,那裏是推動中心成立的發起方之一育林控股有限公司所在地。這幾天,他回到長沙,與導師討論自己的博士畢業論文。過完春節,他又要飛到千裏之外的瓜達爾港,開始新一輪的技術培訓和研究工作。

奔忙的路途中,陪伴張賽陽的是印有「一帶一路」熱帶幹旱經濟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Logo的背包。

Logo是團隊一起設計的,背景鮮艷的紅色和充滿生機的綠色分別代表中國和巴基斯坦,中間是一朵盛開的棗花。棗是團隊在瓜達爾最早栽培的熱帶幹旱經濟林之一,象征著兩地合作孕育出的累累碩果。

張賽陽告訴記者,中國的棗與巴基斯坦的棗進行嫁接,培育出來的棗子耐旱抗凍,皮薄肉多產量大,匯集了中巴兩種品類棗子的精華。

(張賽陽(右二)在瓜達爾教當地農民種植。)

5年的成果可不只有甜甜的棗子,還有坐落在瓜達爾港的4500平方米溫室、1500平方米組培中心、數十萬余株繁育苗木,以及【副熱帶棗屬植物研究】【「一帶一路」瓜達爾地區熱帶幹旱經濟植物誌】等一本本沈甸甸的專著……

王賽陽對團隊成果如數家珍,回憶在瓜達爾奮鬥的點點滴滴,臉上滿是幸福。

但你能想象,這一切都是從零開始的嗎?

2018年,為了拓展學校優勢學科經濟林的研究領域和國際影響力,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聯合中國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育林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熱帶幹旱經濟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中國長沙和巴基斯坦瓜達爾兩地搭建研究平台。

彼時的瓜達爾還是漫天黃沙、一片荒涼。由於降雨量少、土壤鹽堿化嚴重,雖然沿海,但這座小城並沒有柔軟細膩的海灘、樹影婆娑的椰林。

當地居民以出海捕魚為生,過著貧苦的生活,面餅蘸鷹嘴豆醬就是一頓飯。

之所以選擇瓜達爾地區作為中心「開疆拓土」的第一站,是因為這裏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標誌性專案——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但脆弱的生態體系無法支撐大規模工業開發,圍繞經濟林產業探索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一個可行的舉措。

(張賽陽(左一)在建成的組培中心為當地農民傳授技術。)

5年來,張賽陽多次跟隨導師王森教授前往瓜達爾地區,進行種質資源考察、良種苗木繁育、特色經濟林示範園建設,推動當地解決熱帶幹旱條件下的生態恢復問題和農民產業發展困境。

張賽陽和團隊在當地開辦了「經濟林產業學院」,每年為當地工人、農民進行50余次技術培訓,考核透過的「學生」可以獲得證書。

一個叫「莎給拉」的學生對他說,自己把證書放在了家中最顯眼的位置,因為這個證書是家族的榮耀。

這份榮耀屬於「莎給拉」,也屬於張賽陽和中心每一位青春使者。

「目前,中心計劃在埃及和更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推廣經濟林種植技術。」張賽陽說,自己將帶著沿途收獲的感謝和饋贈,繼續行走在新絲路上,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