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家鄉鞭炮手工作坊的興、衰、消亡之過程——紀實

2024-03-08三農

坐落於山東省魯西南成武縣黨集鎮一偏隅之地,有一村莊,村子周邊良田稀疏,大都是鹽堿地,每年到了秋冬季節,地上便冒出厚厚的堿花,勤勞的先人們把這些堿花收集起來,熬制成硝、成鹽,故村落得名——鹽場。

上世紀七十年代,因為鹽堿地薄,耕種依賴牲口,營養以土肥為主,莊稼的產量不高,為了後人的生計,鹽場的先人們琢磨出一門代代相傳的吃飯手藝——手工制造煙花炮竹。

當初鹽場的炮竹聞名於周邊縣市。

平時農閑時的間隙各家各戶便開始制做炮竹用的紙筒,紙筒裏面卷的牛皮紙,外面一層是薄書紙,或者專供於喜事用的炮竹外面卷的是紅色的紙。

紙筒的長度統一在12—14公分,各家各戶生產的長度尺寸稍微有差異,生產的紙筒集在一起,兩邊用堅固的繩子捆綁成六邊形,每捆的數量都是一樣,中間用鋒利的切刀一分為二,一盤盤碼在一起,留作備用。

入了冬,家家戶戶便開始生產炮竹。

制作工序:

第一步:備好的每一盤卷筒,在其底部用自制的面粉漿糊,糊上一層紙,用來封堵底部粘土粉,接下來裝底部粘土粉,粘土粉是晾幹篩出的細粉,均勻裝在紙筒裏,裝多少量是由有經驗的師傅來掌控。

第二步:在每盤底部封土上裝黑火藥,這個步驟跟第一步類似,裝多少、每筒是否裝的均勻,都需要有經驗的師傅來掌控。

黑火藥是根據一硝二磺三木炭自己配制,木炭是檾「qing」麻的桿燒制而成。

成熟的檾麻外皮纖維素含量極高,可以用來編織鞭炮成掛。所以每家每戶都種植一些檾麻,用來造鞭炮。

第三步:裝外購的炸藥TNT,細節同上。

裝藥的過程有一定的風險,大人們會把孩子們支出去玩,以免意外。

第四步:粘土細粉頂部封裝,頂部粘土細粉裝的量通常要比底部粘土細粉少。然後再用漿糊封一張紙在上面。

底部和頂部的封裝紙均勻噴上一些水分(目的使兩邊封裝的粘土粉遇水凝固在一起),晾曬後進入下一步工序。

以上工序是一氣呵成的,過程中輕拿輕放,這樣封裝的底部粘土、黑火藥、炸藥、頂部粘土都是分層的,不至於混合在一起。

至此,除了沒有安裝炮撚子(導火索),一盤盤鞭炮基本成型了。

等兩邊的封裝粘土晾到一定程度後,用木質把手,敲打特制的的鋼釘(似用舊了的筷子頭)在底部釘盤,使其鞭炮底部封土更牢固。每個鞭炮底部都要釘一遍。

完成後翻過來,在鞭炮頂部,用尖銳的、比炮撚子粗一些的錐子紮孔,長度直至頂部封土下的炸藥,然後把剪好的、長度一致的炮撚子插進去,炮撚子周邊再用特制的細釘,用木把手釘緊,讓頂部的粘土牢牢固定住炮撚子。

這樣一盤盤的鞭炮就做好了。

接下來,剪掉每盤固定的繩子,把每個鞭炮透過炮撚子編織到麻線上,就成了市場上看到的一掛掛的鞭炮。

根據市場的需求每掛的數量不同。手工作坊產量有限,市場供不應求,鄉親們都賺了錢,生活上比其它村富裕。

煙花村民也都會制造,方法與造鞭炮雷同,火藥配置上有些差別,除外再加適量的鐵粉。只是當時煙花沒有大的市場,所以沒有形成規模。

在本村有喜事需要的時候自制一些自用。

聽長輩們說,上世紀八幾年,有人試圖集體作業提高產量,但是不幸,出過一次大的事故,炸藥不慎爆炸,在場的人都炸成了碎塊,崩的半個村子都是碎肉,事故周邊的房屋塌了一些砸死了幾個人。

自此,村裏鞭炮作坊規模化、工業化、自動化的行程也擱淺了,為日後的消亡埋下不可逾越的障礙。

隨後的歲月裏,又回歸到各家各戶的小作坊狀態,再也沒有發生過意外。

當時,如果有村幹部、鎮政府出面產業化、標準化,安全還是可控的,也許會發展成一份不錯的產業。

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不允許個人私制火藥,私藏炸藥、槍支(當時農村打野兔的獵槍很普遍,好多家庭都有)。

村民們該上交的都上交了,延續了幾十年賴以生計的鞭炮作坊也政策性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