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北大戴錦華:當我看見北大工地的民工,我不想用「窮人」這個詞!

2024-02-09三農

文 | 馮律講法

編輯 | 馮律講法

前言

看到農民工,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麽?

這是不久前網絡上的一個經典話題,很多網友的回答是,看到農民工的第一印象就是窮,其次就是辛苦和勞累。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相同條件下,能選擇更為輕松的工作,幾乎沒有人會選擇成為一位農民工,因為要整日的在露天條件下工作,春天和秋天還好。

一旦到了夏天和秋天,那可就是相當的難熬了,而願意當農民工的人,也是因為沒有關系沒有學歷,為了碎銀幾兩迫不得已。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農民工幾乎和窮人是繫結在一起的。

為了不讓孩子們重蹈覆轍,很多家長會在教育上花費大量的心思,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們擺脫出身貧寒的命運。

然而,北大教授戴錦華卻認為,往往越努力的人越心酸,農民工不能和「窮人」這個詞掛鉤。

讓人心酸的真相

古往今來,「窮」這個字眼似乎一直在刺痛中國人的心弦。

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窮,就要遭受身體和心靈上的雙重打擊,不僅要餓肚子,還要面臨被富人欺辱和嘲笑的痛苦。

也因此,很多人寧願犧牲身體健康也要擺脫窮苦的命運,但能實作的人卻寥寥無幾。

古代是靠科舉,現代是靠高考,就算能考上的概率是微乎其微,但總歸是給了人們力量,讓他們有了盼頭,不至於在迷茫中虛度一生。

然而,當聰明人去下定決心的努力時,卻會發現,原來他們和富家子弟之間的差距竟然有這麽大這麽深。

戴錦華教授表示,現如今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寒門能否出貴子,野雞窩裏能不能飛出金鳳凰,相較於個人的努力,更取決於社會資源的分配。

戴教授的話可不是電洞來風,就比如在1978年,她讀大學的時候,能進入北京大學的概率是四百分之一。

就是四百個人裏選一個,而放眼整個班級中,北大一個班五十名學生,有將近一半的學生來自於的偏遠的鄉村。

而到了21世紀,雖然國家富強起來了,在教育上的投資也越來越多,但是北大的新生班級中卻鮮少再見到偏遠鄉村出來的窮學生了。

說到這裏,可能有些人會表示,能考上北大的學生,不論家庭條件如何,都是付出了與之相對的努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是公平的。

誠然,在談論社會資源分配不對等的時候,也要考慮現實因素。

但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雖然富家子弟考上北大也是付出了努力,但那些沒有考上北大的寒門學子,難道他們就不努力了嗎?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也許就會意識到,用努力不努力的標準來衡量富人和窮人,這本就是一種不太恰當的手段。

就比如在工地上的農民工,能說他們不努力嗎?夏天,他們要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在工地上勞動,冬天,他們還要忍著嚴寒去做體力活。

如果單純用體力勞動的多少來衡量的話,恐怕沒有人能夠比農民工這個群體更加努力。

但即便如此,人們在看到農民工時的第一印象依舊是「貧窮」,而且是帶著嘲笑和蔑視的那種「貧窮」。

針對這一觀點,不久前,網絡上出現了這麽一個說法,說富人之所以能夠成就一番事業,是源於自己的努力。

而窮人之所以在生活的泥潭中困苦掙紮,也是因為他們的懶惰和散漫。為了佐證這個觀點,還有一些人拿出了例子。

就比如,富人在工作之余的娛樂活動往往是看書和學習,而窮人在工作之余的娛樂活動往往是刷影片和玩遊戲。

這個事實不就是在說明,富人比窮人更勤奮嗎?對此,也有些人恨鐵不成鋼的說道,為什麽窮人不能把刷手機的時間用在學習上呢?

但面對這一觀點,戴錦華教授卻提出了不一樣的想法。

這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

戴錦華教授表示,農民工從事的是高強度體力勞動,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來進行體力勞動。

而富人往往只需要動動手指,張張嘴就能輕而易舉的獲得高薪水,這是因為富人從事的往往都是腦力勞動。

這個差距也導致了富人在結束了一天的勞作之後,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空閑時間來進行其他活動。

而農民工在一天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之後,身體上的疲倦讓他們無暇再顧及其他事情,手機則是他們唯一能消遣的娛樂手段了。

並且,富人和農民工之間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也是天差地別的,而富人在面對這種懸殊的差距時,下意識的就會從窮人的身上找原因。

而這個時候,窮人也會下意識和富人做出一樣的行為,也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這或許是窮人和富人之間唯一的共同點了,但這並不代表著窮人的貧窮是完完全全來自於個人的,也不代表富人的成功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因為相比於個人力量,社會資源對個人能力帶來的加成作用明顯更大一些。

但很多人顯然都沒意識到這個問題,正如富人可以洋洋得意的在聚會上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而窮人只能在光線陰暗的房間裏懊悔自己的過錯一般。

也因此,戴教授呼籲這個社會應該多給窮人們一些關照和照顧,而不是用帶著審視的視角去評判他們的過錯。

並且,有很多人之所以是窮人,並不是因為他的的懶惰和散漫,而是因為他們就出生於一個缺少社會資源的環境裏,他們如今所能從事的工作已經是自己所能達到的上限了。

就比如北京,作為國家首都,擁有著很多教育資源,北大、清華等高層次大學也都設立在北京。

而河南,雖然有著多朝古都,和將近一億的人口,但整個省只有鄭州大學這一個211高校。並且不單單是河南,今年年初火出圈的山河四省,競爭都非常激烈。

早上五點半,山河四省的孩子們就要起床,開始一天的晨讀,晚上十點半,山河四省的孩子們才能回到宿舍開始休息。

但仍有一些孩子,會放棄休息時間,坐在樓道裏看書學習。這對其他省的孩子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但對山河四省的孩子來說,卻是常態。

但讓人無奈的是,山河四省的競爭壓力實在是太大了,這些坐到走廊地學習的孩子,有很大一部份也只能上個普普通通的高校。

你能說他們不努力嗎?當然不能,因為這就是社會資源的差距。也因此,網上一直流傳著一句話,說人就這一生不斷做的事,就是和自己過去的自己握手言和。

應該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凡嗎?

考過研的人應該對考研英語劉曉燕老師有所耳聞,她每年在課程的最後都要說一句話,勸考生們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反。

考不上研,沒關系,社會仍然有大把大把的工作等你,不一定非要考研才能有出息。

雖然劉曉燕老師的話確實有道理,但是每年的考研人數仍然在不斷上升中,尤其是95後和零零後這一代孩子們。

似乎和考研死磕上了,一年考不上就考兩年,兩年考不上就考三年四年,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浮躁的心靈得到些許慰藉。

為了保證學習效率,甚至有一部份畢業生還選擇暫時不去找工作,在家全職備考。能考上的話,當然是皆大歡喜,但成功的人畢竟只占少數。

我們不僅要看到他們的努力,也要看到考研人數逐漸增長背後的無奈。

歸根結底其實也就一句話,就是窮人家庭出生的孩子,可供選擇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試錯成本也實在是太高了。

做生意沒錢,好公司又進不去,想要出人頭地,只能選擇看起來最公平的方法,就是考公與考研。盡管結果可能不盡人意,但你能說他們不努力嗎?

看到這裏,我們也就明白了戴錦華教授所說的「資源分布不均」一詞的意思了,現實世界很難達到大同世界和理想國中的「絕對公平。」

也因此,很多窮人窮盡一生很可能連富人的起點都無法達到,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橫亙在窮富之間的鴻溝確實太寬太深了。

但難以跨越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應該自暴自棄。正是因為看到了差距,所以我們才更應該去努力。

至於有沒有達到心中的目標,則是有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失敗者不能等同於窮人,窮人也不能和懶惰掛上鉤。有句古話是這樣說的, 盡人事,成天命

我們只要盡全力的去拼搏,就已經算是成功了一半,接受失敗的自己,與過去握手言和,生命應當是在享受中流逝,而不是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