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科技與農業碰撞出蓬勃生機 院地合作綻放致富花

2024-09-27三農

來源:中央廣電總台國際線上

編輯:王雨晴

國際線上報道(記者 任麗君): 在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稻花香裏說豐年」采訪團穿越在吉林省的田野鄉間,傾聽金色稻浪下的豐收笑顏。9月22日,記者來到此次西線媒體行首站白城市鎮賚縣。

鎮賚縣秋收時節,金色稻浪翻湧。(攝影 任麗君)

記者了解到,常年奪得吉林省水稻種植面積和水稻產量第一的鎮賚縣,種稻歷史還不足40年,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大片大片的稻田,在36年前竟是連野草都難以生長的鹽堿灘。讓鎮賚縣有這樣巨變的,是鎮賚縣與省農科院深度融合,以科技人才推動農業產業興旺,探索建立院地攜手合作模式,發展壯大基層農業科技力量,透過配備一批領軍專家、孵化一批鄉土人才、服務一片鄉村產業,為鎮賚縣鄉村振興賦能助力。

吉林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巍接受記者采訪。(攝影 任麗君)

1988年起,吉林省農科院的水稻專家來到了鎮賚縣嘎什根鄉開展鹽堿地水稻試種。以李學諶為代表的第一代農科人,手把手教會了鎮賚人在鹽堿地上種植水稻,鑄就了影響深遠的「嘎什根精神」。三代人接力奉獻,一種深情執著守護。吉林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紮根鎮賚縣11年的第三代農科人馬巍告訴記者,透過「以稻治澇、以稻治堿、以稻致富」,鎮賚縣水稻36年來生產實作了「從無到有、從低產到高產、從高產到優質」三個階段性跨越,在鹽堿地種稻研究與生產上雙雙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我希望未來的接班人把‘嘎什根精神’繼續傳承下去。」

鎮賚縣英台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任誌國向記者介紹水稻種植技術。(攝影 任麗君)

「向土地要糧是有限的,向科技要糧是無限的。過去一公頃地才產出幾千斤糧,現在能達到兩萬多斤。一公頃地比十年前的收入增加了一萬多元。」種了20多年水稻的任誌國,從倚靠自己摸索出的種稻經驗、不重視專家指導,到如今深切感受到科技魅力,決心跟隨專家指引的道路走。「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現在我們鎮賚縣的水稻種植業發展已經離不開專家的指導了。」科技支撐讓地方政府認可、百姓認可,鎮賚縣水稻產業發展煥發出無限生機。

鎮賚縣英台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長勢喜人的稻田。(攝影 任麗君)

據了解,2008年,任誌國聯合28名農民兄弟成立了鎮賚縣第一家個體經營的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英台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如今,固定資產已經達到3000萬元,入社土地面積達450公頃,社員發展到108人,拖拉機、各種配套機具、無人機發展到70台(套),建設合作社管理區設施達10000平方米,輻射帶動周邊三個村農戶550余戶共同發展。

稻田內稻蟹共生、一田雙收的景象。(攝影 任麗君)

記者在合作社的農田裏,看到了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在田間高效作業。合作社全面實作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這裏不僅是農業生產的基地,更是農業科技的展示視窗。成立的農業科技協會與吉林省農科院及省水產技術推廣中心加強了技術研究和推廣合作,成為吉林省農科院水稻良種實驗基地。十余年間,推廣水稻新品種30個,套用水稻種植和管理新技術15項,稻田養魚養蟹技術7項,推動了農業產業綜合升級。

合作社在發展的同時,也不忘責任與擔當。「合作社壯大了,不僅僅是因為經營收入的增加,更主要的是社員生產生活質素的提高。合作社盈利不是目的,服務才是宗旨,提高社員素質、科學種田是合作社發展的前途。」任誌國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