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阿赫塔爾:推動鄉村氣候投融資勢在必行,建立增信機制將有助於吸引民間資本進入

2024-05-31三農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兼亞太經社會執行秘書阿赫塔爾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氣候投融資正愈加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金融工具。就在不久前,生態環境部對外公布,自2022年起推進的23個氣候投融資試點,截至去年底授信總額已達4553.84億元。

在5月31日於成都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城市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論壇上,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兼亞太經社會執行秘書阿赫塔爾進一步將視線引入鄉村地區。「鄉村是應對氣候變遷最脆弱的區域,並且一旦受到影響,可能造成更大範圍的糧食安全問題」,因此,氣候投融資更應惠及鄉村地區。

面對融資回報偏低、周期長等問題,如何吸引更多資本進入鄉村氣候投融資領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她特別提到增信體系的建設。「建立增信機制,特別是多邊支持性增信機制,不僅能夠延長貸款期限,同時能助推縮短債務暴雷周期。」

農村的氣候風險和融資極不匹配

根據2023年氣候政策倡議組織釋出的報告,2021/2022年全球氣候投融資規模較此前大幅顯著上升,年平均額達1.265萬億美元,較2019/2020年平均額增長高達94%。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顯示出全球對於氣候變遷的共識逐漸增強、動用金融資源應對氣候變遷的意願逐漸上升。

一方面是不斷擴大的氣候投融資規模,另一方面則是仍然明顯的資金結構性不均衡。在城鄉之間,鄉村明顯是氣候投融資不足的一方。

在論壇現場,阿赫塔爾列舉出一組數據:在全球排放的溫室氣體中,來自食品、糧食系統的占據總量的1/3,與之相比,其獲得的氣候融資卻僅占4%,而農業小生產者獲得金融支持的就更少。

但鄉村以及農業,又恰是亟需氣候投融資的領域。

據阿赫塔爾分析,一方面,農業面對氣候變遷及其敏感、飽受其害,全球暖化、各類災害都影響著農業的產出。另一方面,全球消費習慣正在發生變化,對於碳足跡更少、同時營養價值更高的食物需求正在增加,要降低農業碳排放,作物的種植模式必須發生變革,更需要引進資金推動技術的研發和引進。

「綜合來看,發展農業金融的價值非常高。」她說道。而要引進更多資金,「也必須對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保持信心」。

事實上,現有氣候投融資具備進入農業的基礎。據阿赫塔爾觀察,現有氣候投融資已經考慮到氣候變遷的風險。參照現有做法,包括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和分子技術等新興技術,同樣能夠提升農業氣候適應力,推動糧食生產、安全和質素。

「如今,越來越多人正在關註農村金融,也已經存在一些農村金融,我們還要繼續推進這一行程。」她向外界呼籲。

撬動更多民間資本提升農業的氣候適應力

而要讓氣候投融資進入鄉村,錢從哪來則是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

有預測顯示,2033年,全球綠色金融市場規模將達到20.8萬億美元。據阿赫塔爾介紹,全球各方眼下也在設法增加融資規模,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到2024年,共計將最終形成不到100億美元的總規模。然而,根據她提供的測算結果,至少需要1000億美元才能滿足應對氣候變遷的現實需求。

一個共識是,面對氣候投融資現有缺口,需要加快相關工具和機制創新,豐富投融資渠道,特別是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而在阿赫塔爾看來,首先需要建立一種公私合作的機制,透過優惠的公共金融資源撬動私有資金的投入。

比如,進一步發揮各國中央銀行在普惠金融方面的作用、推進數碼金融等;同時,完善和氣候相關的金融資訊披露,以此讓金融推動農業發展、適應氣候的變化。

她也特別提到,對於亞洲國家,存款率普遍較高,可以考慮善加利用,以支持農村發展。

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阿赫塔爾還提到了增信機制的建設。「建立增信機制,特別是多邊支持性增信機制,不僅能夠延長貸款期限,同時能助推縮短債務暴雷周期。」

她也提醒,盡管存在這些機制,但實際操作並非易事,具體推進方式還需要結合具體專案和具體國家的治理環境來確定。

無論如何,在她看來,面對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城市和農村實際上都已經落後了」。眼下,更需要連線二者,畢竟,一個最基礎的邏輯是,「如果食品產出不足,那麽城市也無法生存」。

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