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保險+公益」探索「商業向善」模式

2024-06-04三農

險企積極投身公益慈善活動,不僅是出於社會責任的考慮,也是將其作為商業模式和長期戰略的一部份。透過「保險+公益」模式,保險公司不僅能夠強化自身「向善」的品牌形象,還能夠在多個層面上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和市場地位。

來源:經理人傳媒旗下【中國保險家】雜誌 本刊記者/郭力芳

「商業向善是一種價值觀,就是不作惡,不驕橫,就是以人為本,造福社會。」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CEO陳東升如此認為。保險企業的公益慈善賦予商業以溫度,而這種溫度讓企業前行更加穩健有力,讓社會更加和諧美好。保險心,公益情,透過梳理保險企業公益慈善的發展歷程以及現狀,我們發現,這種有溫度的商業模式正在有力推動著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也為社會高質素發展貢獻積極力量。

公益慈善之路:從探索到如火如荼

四十載時光荏苒,中國保險業自從在金融改革的春風中復蘇,歷經多個發展階段,逐漸壯大成為金融市場的重要支柱。回顧這段歷程,不難發現,保險業的成長與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緊密相連,共同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

站在時間的標尺上回望,40年多前,隨著金融破冰,中國保險業復蘇。1992-2001壽險意氣風發,各家保險公司紛紛忙於拿牌、圈地,在那個劍拔弩張的商業競爭年代,公益慈善暫時被擱置一旁。然而,進入21世紀後,隨著保險業市場規模以及資產實力大幅提升,保險企業開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投身公益慈善事業。教育、扶貧、環保、災害救助……這些領域都留下了保險業的深刻銘印。捐款、捐物、設立公益基金,險企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保險業累計社會捐款超過20億元,希望小學、愛心圖書館等公益專案遍地開花,數十萬中小學生因此受益。

隨後幾年,各家保險企業隨著體量的加大,對保險公益慈善專案投入逐漸加大,2021年【中國保險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慈善捐贈金額超過6億元。即使在面臨巨大經營壓力的2022年,保險企業依然沒有忘記履行社會責任,慈善捐助總金額雖下降至3億元,但依然保持著對公益事業的關註和支持。

2023年經濟恢復向好,保險業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保費收入的快速增長為險企提供了更多的資金支持公益事業,僅一年就能交出了10億元的慈善捐款成績單。

一路走來,保險企業在發展壯大的同時,始終秉持商業向善的初心,厚植公益慈善,為構建和諧美好社會貢獻了力量。

「扶貧·支教」背後的商業邏輯

眾多險企「傾心」公益慈善事業,為促進社會公平、提升社會福祉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作為商業主體,公益慈善活動背後一定有其商業邏輯和商業模式。觀察發現,諸多險企正在構建「保險+公益」的商業模式,其商業邏輯表現為將商業活動與公益活動相結合,以實作雙贏的效果。其中最為常見的公益表現形式有兩種,「扶貧」和「支教」。

● 扶貧:開拓新機遇,實作雙贏

在「精準扶貧」國家戰略領導下,保險企業紛紛響應國家戰略,抓住機遇,加大對扶貧領域的公益資源投入,從各保險企業公益專案實施情況來看,大型長期性專案越來越多,據【中國保險企業公益慈善調查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度有59個扶貧專案,占全部公益慈善專案總數的31%,總投入7918.00萬元,平均每個專案投入高達134.20萬元。

以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中國太平為例。

中國人壽依托中國人壽慈善基金會加大對內蒙古大六號鎮等貧困地區的幫扶支持力度,全力保障「扶貧保」工程實施。截至2022年12月31日,企業壽險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39億元。「扶貧保」工程社會影響較大,在實作良好慈善效果的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良好的公眾形象。

中國平安積持續開展「三村工程」。自2018年啟動以來,已累計提供扶貧及產業振興幫扶資金1020.64億元;中國太平從2002年至今,深耕甘肅兩當、安徽裕安兩個定點幫扶責任田,兩地分別在2018年9月和2019年4月脫貧摘帽。中國平安和中國太平在助力當地脫貧的同時,也與貧困地區也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事實上,保險企業的扶貧專案不僅有助於構建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大扶貧工作格局,還使企業能夠獲得政府的政策支持,進一步開拓農村金融市場,為自身發展帶來新機遇,實作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贏。

● 支教:增強影響力,傳遞正能量

支教助學是保險企業投入公益慈善事業的又一重要形式。

例如:中國人壽慈善基金會創新開展「中國人壽·姚基金百校體育扶貧計劃」,自2019年起,專案開展兩年來,已有353所鄉村學校的26.8萬師生從中受益;友邦人壽深度支持「春蕾計劃」,從2021年幫扶雲南省困境女孩完成學業,到2022年拓展到四川、湖北、河北三地;中國平安自1994年起開始捐建希望小學,截至2023年,平安已在全國援建了119所平安希望小學,惠及31萬余名鄉村學生;富德生命人壽開展長期公益活動「小海豚計劃」,截至2023年,累計捐贈3400余萬元愛心物資,受益兒童超18萬人。

毋庸置疑,保險企業透過支教助學極大改善了貧困地區的教育狀況,為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註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企業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品牌影響力,增強了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 誌願者行動:提升品牌認同感

無論是扶貧還是支教,都有誌願者的積極參與。數據表明,截至2019年,保險系統內誌願者人數已超過數十萬,他們亦或跟隨公司步伐,亦或個人行為,加入到愛心支教、捐資助學、社區服務、宣傳環保、義務獻血、幫扶孤殘等誌願服務活動。

這些誌願者廣泛參與,不僅直接解決教育、醫療等社會問題,也使公眾更加直觀了解保險行業的作用和價值,增強對保險產品的認識和接受度,提升客戶對品牌的認同感。

從扶貧到支教,再到誌願者參與,保險企業深耕公益慈善,在推動社會進步的行程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保險企業在「舍」的同時,無形中也在「得」,企業各自撒播品牌「種子」,今天的厚植,是為明天的壯大積蓄力量。

持續創新,更多特色公益模式湧現

在保險行業中,「扶貧+支教」已經成為公益慈善的經典模式。然而,隨著社會進步和企業創新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保險企業開始探索更具特色和影響力的「保險+公益」商業模式。這些新模式不僅豐富了公益慈善的形式,也為企業帶來了長遠的商業價值。

● 依托產品創新提升品牌文化

一些保險公司結合市場需求和慈善目的,開發出具有創新性的慈善保險產品。例如信泰保險積極響應國家戰略,研發出針對健康醫療和養老保險的產品,這些產品能夠有效緩解社會痛點問題,在推廣過程中也提升了品牌文化,而且透過科技賦能,也提升了客戶體驗和服務效率。

●「保險產品+公益平台+誌願服務」的綜合模式

新華保險首創的「保險產品+公益平台+誌願服務」模式是一個典型的創新案例。公司開展了「關愛全國環衛工人大型公益行動」,為環衛工人提供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累計捐贈保額超過750億元。這一模式大幅提升了公司的社會形象,透過公益活動的持續化運作,增強了與客戶的聯系,為公司積累了長期的社會資本。

● 基金會的多元化公益慈善

中國人保公益慈善基金會作為中國人民保險集團的捐贈平台,其公益慈善活動涵蓋了大災救助、教育救助、醫療捐助等多個領域。這些活動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有效地提升了金融服務領域的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

● 專註於養老服務的公益模式

泰康保險集團發起的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專註於養老服務領域的公益慈善活動。這種專註不僅使集團在養老服務領域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也為其在養老保險市場的深入發展提供了有利支持。

●「公益」作為宣傳手段的模式

水滴公司透過構建網絡互助社群和提供零手續費的醫療費用支持,以「公益」為宣傳手段,迅速聚集了大量使用者,這種模式為保險業務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些多樣化的保險公益慈善活動不僅增強了企業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提升了企業品牌形象,從長遠來看,也為企業積累了良好的社會資本,為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方齊發力 打造高質素發展新模式

保險企業在公益慈善領域的作用日益凸顯,透過「保險+公益」的商業模式不僅實作了社會價值,同時也促進了商業上的成功。然而,這一模式在發展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問題,需要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共同努力,探索高質素發展路徑。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由於保險企業的資源有限,過度投入公益慈善可能導致企業主營業務的資金緊張,影響企業的穩健經營。還有部份保險企業急功近利,過於追求短期的公益效果,而忽視了公益活動的長期性和持續性,甚至在一些情況下,公益慈善活動可能成為保險企業的一種行銷手段,這導致公益專案的效果不佳,甚至產生負面影響,使公眾對公益慈善的動機產生質疑。

另外,有專家提醒,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何利用新技術提高公益活動的效率和效果成為新的挑戰,同時,企業間的競爭與合作如何平衡,以形成良好的市場環境,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面對困難和挑戰,需要政府、行業組織、企業三方共同努力,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共同推進「保險+公益」的商業模式實作高質素發展。為此,相關專家給出建議:

政府層面在頂層設計給予積極支持的同時,推動制定有利於「保險+公益」發展的政策和法規,為行業高質素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激勵。

保險組織和平台應更進一步完善行業組織架構,提升資源整合和資訊共享力度,提高慈善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保險企業應繼續踐行商業向善的價值理念,持續投入公益慈善事業,在自身做好公益慈善的同時,發揮引領和帶頭作用,利用科技手段,如互聯網、大數據等,提高公益活動影響力,倡導公益慈善文化,讓公益慈善和商業保險合奏出最和諧美妙的樂曲。

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三方共同發力,形成良性互動和合作機制,探索出一條健康且可持續的「保險+公益」發展道路,為社會高質素發展貢獻「商業向善」的力量。面對未來的挑戰,只有不斷創新和協作,才能讓這一模式發揮出更大的社會效益和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