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吳中區擦亮「特色田園鄉村」亮麗名片

2024-01-09三農

古色古香的街巷,粉墻黛瓦的民居,蜿蜒綿長的河道……一個個掩映在青山綠水間的特色田園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成為人們寄托鄉愁的「詩與遠方」。

日前,蘇州市首批全市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工作優秀案例出爐,20個案例工作成效顯著、具有較高的總結推廣價值,分別評定為「十佳」優秀案例和「十佳提名」優秀案例。其中,來自吳中區的【抱團、整合雙輪驅動全面推動靈湖村產業振興】【義金燒詩酒田園文化館】獲評「十佳」優秀案例、【盤活「鄉土人才」蓄力集智「共同締造」】入選「十佳提名」優秀案例。

資本資源「抱團整合」

靈湖村:雙輪驅動推進產業振興

位於太湖之濱的靈湖村,80%的轄區面積位於沿太湖一公裏生態保護區內。近年來,靈湖村透過「資本聯合抱團發展」「資源整合融合發展」模式,打破了產業結構單一和「沿太湖生態保護紅線」的藩籬,逐步將「生態發展限制」轉化為「生態發展優勢」,有效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高質素發展。

2015年,靈湖村主動搶抓「薄弱村幫扶重點村」機遇,與鎮內「工業強村」采蓮村、「養殖強村」前塘村共同出資,聯合成立蘇州眾村聯合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透過資本聯合,解決單個村「做不了、做不好」的難題,實作合作共贏,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經過探索與實踐,眾村集團開展異地資產收購,拓寬發展空間,增強自我造血功能;發揮稟賦優勢,瞄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力發展綠色休閑產業;實施政策傾斜,透過拓寬渠道、承接物業、帶動就業等,全力推進富民強村。

靈湖村不僅資本聯合抱團發展,做大資產夯實村級家底,還透過資源整合激發活力,為集體經濟發展增添後勁。

打造特色田園,喚醒沈睡資源。靈湖村積極發揮基層民主議事作用,挖掘閑置資源,透過民主決議成立村級合作社,租賃村民的「空關」房屋,並經村合作社統一修繕裝修後,改造成「旅居養老」「候鳥式養老」等「能造血、能富民」的村級專案。如今,村邊農家樂牌、1978時光咖啡、聽風民宿、你好藝術家等一大批專案應運而生。

此外,靈湖村一面創新經營思路,透過租賃經營、聯合經營、自主經營及分成經營,增加經濟效益;一面發展文旅專案,透過引進產業、解決就業、鼓勵創業,不斷延伸農文旅優質產業鏈條,一條旅遊富民、生態富民、產業富民的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愈發清晰。

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詩酒田園:探索「1.5」產業模式

橫涇街道上林村是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在規劃上保持鄉村傳統肌理,在建築上保護鄉村自然風貌,透過升級再造「居民生活空間」「居民休閑空間」「居民生產空間」,大力發展農文旅結合產業,全力打造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錦繡江南魚米鄉。

其中,義金燒詩酒田園文化館是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示範專案,占地面積150畝左右,擁有約3000平方米建築空間,以傳統文化為基底,致力於打造集體驗式鄉村旅遊、自然教育、耕讀文化研究於一體的現代鄉學生態體系。

據介紹,義金燒詩酒田園文化館依托橫涇大米核心產區以及源自宋代的米燒酒文化,重點挖掘「橫涇糟燒」和「舊木古建」兩大村莊文化元素,以橫涇燒酒非遺制作技藝為基礎、珍稀糯稻胭脂米種植為特色、胭脂米橫涇燒酒釀造為產業,創新發展出將農產品精加工與非遺文化相結合的「1.5」產業模式。在這裏,遊客可以近距離了解傳統釀酒工藝,同時這裏還聚集了木作、古琴、制扇、藥香、紮染等匠人非遺工坊集群,帶動專案所處區域形成東林渡「1.5」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吳中區政協成立了「王俊清委員工作室」及「1.5」產業工作聯盟,設定了專門的工作機構,明確上級條線部門,並配置了政府職能部門人員、教授專家、專業人才40名。未來,在詩酒田園1.5產業樣板示範的基礎上,依托1.5產業工作聯盟,吳中區將為優質「土特產」1.5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持,致力以產業振興推動鄉村振興。

鄉土人才「共同締造」

阿康師傅:我與後埠共美麗

穿過太湖大橋,從金庭鎮入口向南數百米,便是鎮東部的第一個村莊——後埠村,素有「世外有洞庭,鄉村山中隱,古韻藏不住,孝德耀金庭」之美譽。近年來,後埠不斷提升基礎環境、重塑村落古景,有效保護傳承後埠村地方文化、名人典故,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7月,後埠村獲評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

後埠的發展,離不開鄉土人才的「共同締造」。

傳承文化、守護古宅、修繕道路、建設驛站、搭建團隊……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後埠人,「阿康師傅」徐勝康自發成為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一分子,既當建言獻策的發聲者,也當村莊建設的監督者,更當躬身其間的服務者。「讓村子變成一個更棒、更吸引人的地方,村上和家裏都更美,我們住著才更舒心。」

不僅參與村莊建設,其創辦的「阿公」系列美食更是銷售全國,為鄉村產業發展貢獻力量。「從80年代開始學廚藝,特別喜歡手工的、純天然的糕點。」徐勝康發揮自身所長,挖掘和推廣西山特色美食,在村裏支持下創辦了「阿公」系列品牌,聯合村裏人一起制作當季食品,如清明前後的青團,端午的粽子,芒種時節的枇杷膏、梅精,冬至的年糕和八寶飯等,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剛開始只是在入門網站上掛了個牌子做本地人生意,後來口碑越來越好,東西越賣越遠。」此外,徐勝康還利用老房子建立了手工藝品展示館,取名「梅梁味語」。

後埠的發展,讓更多「阿康師傅」有了施展拳腳的舞台,為打造體現吳中特色的田園鄉村貢獻智慧和力量。

強化示範引領,打造和美鄉村。近年來,吳中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把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作為推進鄉村建設行動的重要抓手,深挖鄉村特色,整合資源優勢,加大探索研究,推進全域特色田園鄉村連片成面、有機融合,一幅「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的生動圖景徐徐鋪展。

【編輯:蘇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