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讓「綠美清城」更有「含金量」

2024-03-22三農

清城區現有森林面積5.76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5.6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4.40%。

目前,龍塘鎮已成功種植超過1.7萬株樹苗。

鳳城街道推進農文旅一體化,實作了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雙贏。

截至3月18日,清城區已種植苗木128464株。

「填好土之後,還要把土踩實,這樣樹苗才能順利長大。」在清城區洲心街道鳳翔社區,市民陳先生帶著小朋友參加了社區組織的植樹活動,他一邊動手,一邊教孩子們如何植樹,「讓他們參與植樹,培養植樹護綠的好習慣,十分有意義,後續還會帶他們過來,一起呵護樹苗成長。」

這是群眾植綠護綠、參與鄉村綠化工作的生動實踐。自鄉村綠化工作開展以來,清城區著力在謀劃部署、宣傳發動、機制完善等方面持續發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參與鄉村綠化工作,以黨建引領加快推進綠美清城生態建設,持續提升全區生態「含綠量」。截至3月18日,全區已種植苗木128464株。

去年以來,清城區貫徹落實省、市相關部署要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持續推深做實林長制,深入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精準提升森林質素,高質素推進綠美清城生態建設,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多方參與▶▷

持續提升「含綠量」

在鄉村綠化過程中,清城區推進鄉村綠化工作方案及十二條舉措,黨員幹部帶頭開展宣傳發動、認捐認種,積極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和義務植樹活動,全區65個單位445名黨員幹部帶頭在自家鄉村住房申報打造「美麗庭院」。

同時,清城區發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鄉村綠化,動員社會各界人士透過認捐認種、義務植樹等方式參與鄉村綠化工作,目前捐贈資金超932萬元。各鎮村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利用鄉賢返鄉契機,先後組織召開鄉賢座談會180余次、走訪鄉賢1660余人,引導鄉賢以各種方式支持家鄉的綠化美化工作。積極引導返鄉學生為綠充「植」,發動3500余名大學生參與鄉村綠化誌願活動,探索村(社區)「點單」—大學生「接單」綠化誌願服務模式,組建8個「綠美廣東」青年誌願服務隊微信群,引導青年人才參與認捐認種、鄉村清潔等多元化鄉村綠化行動。

此外,各鎮(街道)、區直機關單位攜手「兩代表一委員」、企業人士、婦女團體、鄉賢、學校師生、校友會等群體積極打造各類主題林。截至目前,全區已打造人大林、巾幗林、企業林、校友林、青年林、親子林等各類主題林71個。其中,廣東財經大學清遠校友會在銀盞社區種植了一片約16畝包含1200株茶花、香樟、羅漢松等各種樹苗的「廣財校友林」。

結合和美鄉村建設、「四小園」生態建設等工作,清城區將鄉村綠化規劃融入村莊建設和農房風貌規劃,透過見縫插綠、立體植綠、拆違建綠、補種鄉土闊葉樹等方式植綠補綠,因地制宜建設綠美小公園、綠美小花園等小生態板塊。全區累計建立和美鄉村1502個、建成「四小園」1780個,其中,新橋石橋頭村和大水坑村、石岐白沙村和白廟社區成功建立為清遠市生態村。

清城區舉辦「村村清潔、村村綠化,我的家鄉我建設」冬春行動啟動儀式,將村莊綠化與鄉村振興、村莊清潔行動一並推進,重點加強村前屋後、「五邊」「四旁」綠化提升,一體推進村莊危房、亂搭亂建、池塘清淤等綜合整治,持續鞏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目前全區已建立完善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81個村(涉農社區)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

科學規劃▶▷

推動綠美生態建設

鄉村綠化工作是清城區推進綠美清城生態建設的其中一部份。去年以來,清城區立足自身實際,堅持科學綠化、規劃引領、因地制宜,全面提升造林綠化質素,全方位推進綠美清城生態建設高質素發展。

樹苗種下去,還要養護好。清城區建立網格化管護機制,按照「屬地管理、合理區劃、網格管護、定人定責」的要求,將全區鄉村綠化種植區域劃分成640個管護網格,透過組建鄉村綠化管護專業技術團隊、黨群誌願服務隊、社會力量誌願服務隊「三支隊伍」,落實「定期巡邏、定期管護、定期專業養護,植樹節前後必到、管護日必到、惡劣天氣或自然災害必到、主題黨日必到、黨組織召集必到」的「三定期五必到」工作機制,廣泛發動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到苗木管護養護中,將澆灌、施肥、修剪、防護等管護責任細分到網格、責任明確到人。

值得關註的是,清城區開發了「綠美清城」養護APP,將640個網格繪制成一張線上網格圖,並透過線上網格二維碼隨時隨地檢視每個網格的養護資訊,確保做到既種好樹又管好樹。

清城區現有森林面積5.76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5.6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4.40%。2023年,全區完成林分最佳化13211畝,新造林撫育6219畝,完成森林撫育2.8萬畝,造林主要種植紅錐、火力楠、木荷、楓香、山杜英等鄉土闊葉樹種。

在加大人工造林的同時,清城區將綠美生態建設與實施「百千萬工程」、推進鄉村振興相結合,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加強對林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協調、宏觀指導和服務工作,培育更多產業化聯合體。去年9月,清城區召開了綠美清城生態建設有關工作會議,要求繼續最佳化轄區林分結構,嚴格森林資源分類經營,加快提高生態功能森林比例。

據統計,2023年清城區完成森林質素精準提升47430畝、「五邊」綠化2500畝,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行動落實植樹75.1萬人次、義務植樹262.9萬株,209株古樹名木實作掛牌登記、救治保險、管護責任等全方位保護,完成對80—100年樹齡的老樹後備資源普查。目前,清城區現有森林面積5.76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5.6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4.40%。

今年清城區積極實施案樹林改造行動,更新樹種為木荷、楓香、山杜英等闊葉樹種,同時大力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積極落實產業用地規模,保障產業發展用地,引導發展「企業+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培育一批林業龍頭企業和林下經濟產業基地,延長林業產業鏈,打造林業產業集群,帶動周邊村民增收。

發展產業▶▷

提高綠美綜合效益

聚焦林業一二三產業融合,清城區大力推動以森林資源培育為主的第一產業,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透過整合零散的林地進行流轉,大力種植杉木、黎蒴等用材林和紅錐、火力楠、楓香等鄉土闊葉樹種,不斷提升森林蓄積量和林地生產力,同步帶動林下種植、養殖業發展。清城區林業部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種植方面,依托林地、山地種植竹筍、茶葉、油茶等經濟林果;在養殖業方面,重點養殖清遠雞、烏鬃鵝等家畜家禽。同時結合清遠麻竹筍特色產業,計劃2024年麻竹筍擴大種植2000多畝、新種油茶1500畝。

在林業第二產業方面,以林產品加工為主的第二產業發展較快,打造出一批競爭力強、知名度高、群眾歡迎的林產品品牌,其中林中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威利邦木業等龍頭企業競爭力不斷提升。

清城區重點圍繞以森林生態旅遊、森林度假為主的第三產業,高標準打造飛霞風景名勝區、牛魚嘴森林公園、黃騰峽森林公園等森林生態旅遊景區,緊抓各類機遇,大力推動依托原生態森林地貌、森林度假、康養減壓概念精心設計的大羅山茶園、山其洞等鄉村民宿,不斷最佳化城市觀光之旅、嶺南文化之旅、戶外活力之旅、北江風情之旅、山水休閑之旅5條旅遊精品路線,規劃建設好南峽山森林步道,吸引更多市民到戶外暢享「森」呼吸。

產業發展的同時,清城區同樣註重古樹名木保護提升。

清城區嚴格執行古樹名木分級管護制度,實作古樹名木保險全覆蓋,明確保護管理單位責任,全區209株古樹名木實作掛牌登記、救治保險、管護責任等全方位保護,並主動在市級救治保險的基礎上額外增加投保額度5000元/株;完成對80—100年樹齡的老樹後備資源普查,並建檔管理;嚴格保護古樹名木及其自然生境,定期對古樹名木進行全面巡查,督促管護單位定期對古樹生長環境進行清雜;對15株瀕危古樹名木及時開展救治復壯。堅持古樹名木與城鄉基礎設施和諧共存,留住綠美廣東鄉愁記憶,去年6月,綜合考慮古樹生長情況和專案建設需要,清城區成功遷移生長在廣清城際北延線範圍的樹齡117年的古黃葛樹。

■評論

種植綠色希望,收獲發展金果

在全球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之時,清遠市清城區這片活力四射的土地正在靜靜鋪開一場綠色轉型革命的帷幕。清城區采取了一系列創新性措施和行動,找準把綠色生態轉化為社會發展的金鑰匙。

去年,清城區完成森林質素精準提升47430畝,全民植樹75.1萬人次、義務植樹262.9萬株,209株古樹名木實作全方位保護,對80—100年樹齡的老樹進行後備資源普查……一個個數據無不彰顯了清城全民植綠愛綠護綠的決心。

綠色資源如何解鎖發展密碼?在探索生態資源多元化利用方面,清城區透過整合零碎的林地、推廣林下經濟和發展森林旅遊等方式,不僅保護生態環境,也為地方經濟的綠色轉型註入了新的活力。此外,透過建立和完善林長制,清城區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工作機制,確保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實施,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然而,構建生態文明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為了實作這一目標,清城區需要不斷深化和拓展其生態建設的領域和措施。

首先,要堅定不移地加強對森林、濕地等關鍵生態系的保護和修復工作。透過實施更為精細和科學的生態恢復專案,利用最新技術和方法,提升生態系的自我修復能力和功能,加強生態監測,確保修復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此外,要致力於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透過最佳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遊和綠色能源等低碳經濟產業,引領經濟向更加綠色、低碳的方向轉型。同時,將鼓勵企業采納綠色技術和生產方法,推動傳統產業的綠色升級和轉型。

加強林業資源的管理也是未來工作的重點。透過持續完善林長制度,清城區可加大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建立更加完善的監管體系,並嚴格執行林業法規,以確保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其生態功能的持續發揮。

為了增強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和支持,清城區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公眾的參與意識和能力,透過舉辦多樣化的生態教育和宣傳活動,建設生態文化公園和自然教育中心等平台,普及生態文明的知識,培養公眾的生態文明觀念。

為了創新生態環境治理,清城區還需探索實施更多新的治理模式和機制,包括生態補償、綠色信貸以及市場化和社會化的治理方式,以此激發社會和市場對生態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一線實踐

鳳城街道

著力「三色」最佳化提升

鳳城街道聚焦經濟發展、改革創新、生態環境、城鄉融合、社會治理,努力實作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富民產業提質增效、城鄉發展更加亮麗,力爭把綠色打造成為鳳城高質素發展最鮮明的底色。

黨建統領顯「本色」,築牢綠美生態新格局。緊密圍繞「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的理念,鳳城街道透過組建鄉村綠化專班,舉辦專項會議和培訓,凝聚了推進鄉村振興的合力,確保綠化工作落到實處。同時,透過黨群同心、社區合作,發揮「大工委」和「大黨委」的作用,選派指導員,組建工作群組,全面推進人居環境治理、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構建「一盤棋」工作格局。

典型引領亮「底色」,做實富民產業新路徑。鳳城街道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制定了全面振興鄉村的發展策略,其中包括「一山一水一城一商圈」的藍圖規劃,著力於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力。透過推進農文旅一體化,以筆架山、筆架河為中心打造的田園綜合體,不僅豐富了鄉村風光,還啟用了地區經濟,實作了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雙贏。

創新帶領增「成色」,勾勒綠化共治新圖景。鳳城街道透過創新引領,強化了綠化共治,整合了綠化工作與產業發展、鄉村美化,采用網格化和精細化管理,強化了鄉村治理體系,促進了農村繁榮和生活幸福。透過構建「綠化+網格化」管理機制,實作了綠化工作的全面覆蓋,目前已成功開展50次植樹活動,種植樹苗超過1252棵,顯示出良好的進展和成效;依托「三走四同」「逢四說事」機制,開展聯系群眾活動,發放倡議書和信件約5500封,利用多種媒介加強綠化宣傳,引導市民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共同營造綠色美麗的鄉村環境。

東城街道

多向發力綠化美化家園

為打造更有韻味的綠色鄉村,清城區東城街道營造「黨員幹部作表率,村民居民齊參與」「雙向奔赴」的濃厚氛圍,多向發力綠化美化自己家園。

東城街道按照「以道路為骨架、以11條水系為脈搏」的原則制定綠美東城總體規劃,結合各村(社區)自身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人文傳統,因勢利導、培育特色,根據綠化提升型、產業發展型、休閑旅遊型等不同的村莊定位,因地制宜,致力做到一村一規劃、一處一靚景。

搶抓冬春植樹造林的黃金時節,東城街道實施「五邊」「四旁」全面綠化美化,聯合市直、區直單位、「兩新」組織等結對共建單位以及黨員、鄉賢、退伍軍人、誌願者等開展各類種植活動,目前全街已種植7735株樹木。

為落實整體綠化與珍貴化、彩色化、效益化相結合的要求,東城街道因地制宜,打造各類特色林。其中,新橋朝陽村種植180棵黃花、紫花風鈴木,蓮發社區瀾水排坑蓮發段河堤連岸種植270株簕杜鵑,因地制宜打造「網紅林」,用連片風景吸引市民遊客打卡,推動林業與其他產業促進發展。東城街道在新橋村灰砂嶺租賃150畝山林,與農科院合作開展南藥試種,發展中藥材和林特產品種植等林下經濟,種植經濟林,推動村民增收致富,目前已訂購2萬株山桐子樹苗。

種樹之後還要管養,東城街道發揮「黨員幹部突擊隊、黨員誌願者服務隊、職教城師生先鋒隊」作用,實施社會化護苗。對道路景區等公共區域,由黨員突擊隊、黨員誌願服務隊進行日常管護,對苗木進行跟蹤管護;村前屋後村民劃包的種植區域由村小組長作為監督員,實行村民屬地承包管養。目前,東城街道共建立鄉村綠化管護黨群誌願服務隊17支,分成71個網格隊伍,細化管護任務,做到無縫隙、無盲點、全覆蓋綠化養護。

龍塘鎮

全民動員繪綠卷

在清城區龍塘鎮,一場全民參與的綠化行動正蓬勃開展。這場活動不僅吸引了黨組織、黨員幹部、鄉賢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更是動員了廣大群眾共同書寫一篇關於植綠、護綠、愛綠的美麗篇章。截至目前,全鎮已成功種植超過1.7萬株樹苗,打造了8片主題林和4條示範鄉道。

在這場綠化行動中,黨員們起到了帶頭作用,將綠色建設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中。透過組織120余次的綠化主題活動,不僅豐富了鄉村的綠色空間,還促進了黨群關系的和諧發展;女性力量也在這一行動中大放異彩,龍塘鎮婦聯與區婦聯、女企業家共同在下寮村種植了以女性命名的林區,展示了女性在推動綠色發展中的獨特魅力和強大能量。

教育界也不甘落後,11所中小學的師生和家長共1467人參與到植樹活動中,種下了各類樹苗584棵,用實際行動傳遞了綠色文明的生活理念。同時,人大代表透過建立示範公益林,展現了履職盡責的精神風貌,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樣板。

此外,廣東財經大學清遠校友會透過在大笪林開展「廣財林」種植活動,認捐認種了約1200棵苗木,不僅豐富了當地的植被覆蓋,也體現了校友對家鄉生態建設的支持和貢獻。鄉賢們回歸故裏,透過捐贈資金和苗木,成為鄉村綠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共同為龍塘鎮的生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撰文 黃玉熹 孫運冰 李麗珍 清城組工 潘桂添 陳聰 黃鈺怡 翁鴦鴦 何玨芙 石怡敏

攝影 南方日報記者 曾亮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