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中國農業大學葉敬忠教授團隊|鄉村的數碼化與數碼異化

2024-03-30三農

鄉村的數碼化與數碼異化

圖|研究團隊實地調研

為了「傾聽農民聲音,理解鄉村現實」,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葉敬忠教授帶領一支43人的研究團隊,自2021年3月在山東、湖南、陜西、浙江、河北等5個省共計10個村莊開展了「農民視角的鄉村振興」研究,共完成農民問卷529份,完成對基層幹部、新型經營主體、小農戶的訪談154份,訪談資料156萬字,研究成果【農民視角的鄉村振興】已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調研發現,數碼技術不斷融入鄉村生活,從早年的淘寶村、資訊惠農,到如今的電商下鄉、直播帶貨等,數碼技術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重塑了鄉村社會固有的結構和形態,推動農業轉型升級、農村治理與服務水平提升、農民生活數碼化與智能化,並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一、鄉村的數碼化:數碼技術在鄉村的套用與實踐成效

(一)數碼基礎設施的服務供給

數碼基礎設施建設是數碼鄉村推進的基礎。5個調研縣基本實作了行政村光纖網絡、行動通訊網絡、有線電視網絡、電商網點全覆蓋,4G網絡覆蓋率明顯上升,浙江省、陜西省的調研縣等地還在有序推進5G網絡試點示範和公共區域無線區域網路全覆蓋。在使用可及性上,農民正在享受由數碼技術帶來的基礎紅利。調研顯示,就寬頻網絡和流動通訊器材的擁有情況而言,76.1%的被訪農民家庭安裝了寬頻網絡,37.3%的被訪農民家庭擁有電腦(含平板電腦)。一位農民表示,「我使用智能電話相對熟練,平時會用手機交話費、網購、看新聞、刷抖音」。這表明,鄉村數碼基礎設施的廣覆蓋、便利化等有效促進了農民對互聯網的使用,也方便了農民的生產生活。

圖源:網絡|鄉村5G訊號基站

(二)數碼技術賦能農業發展

1. 農業生產智能化

在農業機械化方面,數碼技術推動了農業生產工具的智能化升級。例如,湖南省調研縣大力發展農機產業,運用先進技術和工藝對傳統農業機械進行資訊化、智能化改造,以機械化推進農業規模化發展。在農業技術方面,隨著「智慧鄉村」「益農資訊社」等平台逐漸深入鄉村,各種農業技術培訓開始由線下走向線上,由此拓寬了農民獲取農業資訊和農業技術的渠道。調研中,一位農民表示,「由於在果園做工,現在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每天都會在抖音上看蘋果樹的種植及養護技術培訓影片」。在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方面,農村電商的發展促進了產銷對接和農產品的市場化。例如,陜西省調研縣探索出「電商+專業合作社+特色茶葉基地+原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方式,透過電商發展專業合作社,使專業合作社與種植基地和原貧困戶建立訂單種植收購關系,再有計劃地指導農戶種植,促進小農戶與電商對接發展。

2. 農產品流通與銷售網絡化

在農產品流通方面,電商平台將農產品流通環節中的農民生產者、中間批發商、零售商等主體聯結起來,使他們在農業產業鏈條中的各個環節都能夠準確高效地把握市場需求,由此降低了流通環節的交易成本和風險。在農產品銷售方面,農村電商促進了農產品銷售方式的多樣化發展,突出表現為拼多多、京東等大型電商平台紛紛深入鄉村,透過直播帶貨、網上店鋪等形式,將鄉村特色農產品推向城市,有效地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例如,陜西省調研縣利用電商發展的契機,成功打造了特色農業品牌,其特色茶葉品牌產品透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網銷比例達到80.0%以上。此外,該縣還建成了縣級電商產業園,累計培育了113家電商企業和1000多家活躍網店,農產品電商年銷售額達15億元。

圖源:網絡|農產品線上銷售平台

(三)數碼技術融入基層治理

隨著數碼技術在鄉村治理領域的推廣套用,各地形成了互聯網+基層黨建、互聯網+政務服務等數碼治理的新方案和新形式。調研發現,微信已經成為調研各地鄉村治理的有力工具。例如,河北省調研村設立了本村的微信群和微信公眾號,將各種涉及村莊的政策與村務動態在微信群或微信公眾號上釋出,使外出村民也可以透過線上的方式參與村莊公共事務。微信群和微信公眾號使村民更加便利地獲取各類政策資訊,實作資訊透明化,提高鄉村治理效率。數碼技術推動基層治理走向系統化和高效化,提升了基層治理決策的科學性。例如,湖南省調研縣統籌推進鄉村綜合服務平台建設,將村級服務場所打造成集黨務、政務、村務、商務和社會服務於一體的「一門式」「一站式」線上線下綜合服務平台,提高了治理效率,也促進了公平糊公開。再如,陜西省調研縣開展了網格化管理行動,透過網格員全面收集掌握網格內的基本情況,在化解糾紛、平安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社區治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農民生活與公共服務方式的數碼化變革

農民日常生活的出行、購物、金融支付等領域,逐漸融入智能化和資訊化要素。例如,滴滴、拼多多、支付寶、電子金融等互聯網產品在鄉村生活場景中廣泛套用,農民由此享受到個人化、高效化和便捷化的數碼服務。調研顯示,若擁有智能電話,63.1%的被訪農民會用於娛樂,61.4%的被訪農民會用於聊天,30.0%的被訪農民會用於網購,24.3%的被訪農民會用於生活繳費、掛號、購票等。農民日常對手機的使用,構成了其數碼生活的重要內容。

圖源:網絡|鄉村治理數碼化

二、鄉村的數碼異化:數碼技術在鄉村的困境

(一)鄉村人際關系網絡遭到破壞

越來越多的農民透過手機、電腦等網絡器材進行日常聊天、娛樂,而串門、閑聊等傳統線下交往方式日漸式微。這導致部份村民逐漸沈浸在自我的生活空間中,而忽視了傳統社會關系的溝通與維持,削弱了傳統的村莊人際關系網絡。河北省某調研村一位農民說:「網絡發達以後,人的思想變化很大。自打有微信以後,各家都關門鉆到各家裏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少了,我見了你想搭理就搭理,不想搭理就跟沒看見一樣。人們的變化太大了,人情味太淡薄了。」

(二)資訊碎片化與資訊泛濫席卷鄉村

互聯網相對低的門檻和海量的資訊,使農民獲取資訊較為容易,鄉村從資訊閉塞逐步走向資訊爆炸,尤其是各種短影片、直播平台等自媒體席卷鄉村,極大地改變了鄉村地區獲取資訊的方式。其中,碎片化的、真假難辨的資訊為了「引流量」「蹭熱點」,想方設法博取人們的關註,獲取人們的信任,引發了價值危機和信任危機。網絡平台往往缺乏引導與監管機制,農民又受限於較低的文化程度和資訊辨別能力,這就會導致鄉村各種碎片化的、虛假的或真偽難辨的資訊泛濫,影響農民的精神狀態、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圖源:網絡|看手機的農村老人

(三)鄉村數碼分化問題突出

數碼技術在嵌入鄉村的過程中,產生了資訊不平等與數碼分化的問題。一方面,鄉村中的社會經濟地位差異導致了資訊獲取機會的不平等。部份農民群體受限於經濟狀況較差,沒有條件接入光纖網絡及購買手機等流動通訊器材。調研顯示,原貧困戶接入寬頻網絡的比例為63.3%,而非貧困戶接入寬頻網絡的比例達到78.4%;原貧困戶擁有電腦(含平板電腦)的比例為17.7%,而非貧困戶擁有電腦(含平板電腦)的比例達到40.8%。另一方面,不同農民之間的數碼使用能力差距問題日益突出。部份農民群體受限於較低的文化程度等,缺乏掌握流動通訊器材的技能。調研顯示,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農民會使用智能電話的比例逐漸提高,100.0%的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會使用智能電話,而未上過學的農民中僅有47.6%的人會使用智能電話。在數碼鄉村建設持續推進的過程中,那些沒有條件或沒有能力使用手機、電腦等智能器材的人群在面對資訊化潮流時,顯得無所適從,也與村莊中「資訊化程度較高」的農民「格格不入」,他們仿佛是被資訊「拋棄的人」。

(四)數碼技術捕獲鄉村青少年

手機已經成為鄉村青少年接觸網絡世界、了解各類資訊的重要視窗,也成為探析鄉村青少年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態的重要方式。但鄉村青少年很容易過度沈迷於手機與網絡遊戲,從而成為數碼捕獲的物件。湖南省某調研鎮鎮政府領導說:「手機都成了學生的半條生命。你把他的手機收了,就是收了他半條命。現在小學生到大學生,都玩手機,他們寒暑假在家就是玩手機和電腦,不參加社會活動,這將對他們以後走向社會有很大的影響。」首先,鄉村青少年的思想認知還未成熟,在面對極具誘導性的資訊或吸重力強的遊戲時,很容易沈迷其中而無法自拔,這對其個人發展如學業、社會交往等會產生不良影響。其次,留守的家庭結構一方面導致鄉村青少年缺少家庭的陪伴與情感寄托,從而更加依賴手機緩解內心的情感缺失和學業困頓;另一方面導致鄉村青少年缺乏充分的家庭引導與教育,更容易受到網上不良內容的誘惑。

圖源:網絡 | 一個留守兒童寫給資助他的誌願者的一段話

(五)數碼技術對鄉村老年人產生排斥

鄉村老年人受限於身體機能或技能水平較低等因素而難以融入數碼社會,由此產生了數碼鴻溝與數碼排斥問題。首先,在經濟條件上,鄉村老年人的經濟狀況不足以支付相對較高的網絡套餐費用,由此導致他們缺乏使用互聯網器材的物質條件。其次,在生理特質上,鄉村老年人受生理功能退化、認知能力減弱等影響,缺乏互聯網使用技能。對於農村中的一些留守老人來說,即便子女給他們購置了智能電話,在面對手機上種類繁多、操作煩瑣的各種套用時,他們也還是會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調研中,一位農民說:「現在很多東西都需要在手機上弄,但是我們老年人不懂怎麽弄,每次都要請別人幫忙。像是醫保報銷這種,也沒人教,手機沒有方便到老年人。」最後,在社會環境上,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繳費等基本公共服務逐漸資訊化、智能化(如一站式辦理、網絡預約等),這種市場邏輯代替了服務本質的社會邏輯,沒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資訊科技掌握程度,忽視了老年人的線下服務需求。調研中,在談到存錢取錢或者醫療保險繳納、生活繳費這類問題時,很多老年人有類似「這些都在手機上弄,我又弄不來,太麻煩了」等表述。

三、進一步推進數碼鄉村建設

夯實數碼基礎設施建設,為數碼技術嵌入鄉村提供基礎。加大對鄉村地區數碼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力度,全面整合與統籌各項資金,支持鄉村地區寬頻網絡發展,加快鄉村寬頻通訊網、流動互聯網、數碼電視網等體系化建設,提高鄉村地區對互聯網的利用率與普及率。

轉變農民的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的資訊化意識和資訊化能力,形成常態化的資訊技能提升機制。開展數碼下鄉、數碼普及等活動,邀請專家、高校師生等加強對農民特別是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數碼化技能培訓。

建立鄉村互聯網引導機制,提高農民的資訊化素養和資訊辨別能力,使其合理篩選眾多網絡資訊。利用數碼技術宣傳鄉村的民俗和鄉風,推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數碼傳承與數碼化創新,形成積極健康的網絡環境,充分發揮抖音等數碼平台在傳遞政策、教育民眾、傳承文化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圖源:網絡|短影片助力鄉村振興

加強對鄉村青少年網絡使用的引導與教育。從制度供給、家庭支持、學校教育、社會關懷等層面采取措施,進行引導。應該發揮青少年的主體性,采用更具人文關懷、更具創造性和合理性的方式,引導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機等網絡器材,使其成為青少年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高質素視窗,為青少年帶來更多成長的可能性。

建立針對鄉村老年人的資訊化培訓服務機制,為鄉村老年人學習、熟悉資訊科技提供更多引導和幫助。在基本醫療保險、水電費繳納等公共服務領域,充分兼顧鄉村老年人的線下需求,保留傳統服務方式。對流動應用進行適老化改造,結合鄉村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和習慣,簡化操作方式和功能,最佳化流動應用的布局、頁面設計等,提供更多適老產品和服務。在家庭內部,透過文化反哺等方式,建立家庭支持體系,讓鄉村老年人充分融入數碼社會,享受數碼技術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本文選自【農民視角的鄉村振興】(全2冊),葉敬忠、劉娟等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有刪節,參考文獻略。

參與撰寫人員:葉敬忠、劉娟、賀聰誌、潘璐、金煒玲、可靖涵、王藝璇、張森、陳諾、董怡琳、唐成玲、孔銘、胡琴、王惠、尹瑤、李理想、趙雲、張皓迪、趙澤陽、呂宇航、蔔斯源、戴小燕、王莎莎、蕭子揚、劉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