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青年科技工作者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

2024-03-28三農

https://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403/28/487c5976-c2f6-4999-fbc5-dfcd7c1788da/transcode_59eae148-52f6-042e-449c-4e51aaf0.mp4/av-g.m3u8

伴隨著春雷和春雨,氣溫驟升,杭州西湖龍井茶的采摘進入高峰期。在西湖龍井原產地一級保護區的茶園裏,一位采茶阿姨正在與全電力驅動的智能采茶機器人「比拼」采茶。來自浙江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則在茶園邊密切觀測著電腦數據。

頂著太陽能光伏板、靠履帶在茶園「行走」的采茶機器人,已歷經5年的研發,目前叠代到第六代。采茶機器人使用網絡攝影機拍攝茶壟照片,透過AI演算法對符合采摘標準的芽葉實作3D定位,再用機械臂剪下芽葉,經由負壓吸管吸進暫存盒中。在最新的一次硬件升級中,采茶機器人從兩支機械臂增加到4支機械臂、從兩台固定辨識相機改為一台移動辨識相機,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還將硬件的費用降低了約25%。

比賽結束,機器人采得的芽葉比人工略少,芽葉裏混著幾片大葉,相比而言人工采摘的芽葉更為勻稱。不過,采茶機器人可在夜間、小雨天氣下工作,基本可替代1.5個采茶工,每天采摘五六斤茶青。由於采用整機全電驅動,它對茶園沒有汙染,僅需一台筆記電腦的算力就足以支持工作。

過去,茶葉采摘幾乎全靠人工完成,尤其是名優茶、明前茶,茶青價格高、采摘期短且密集。去年浙江省采茶工約158萬人,平均年齡超過65歲。年輕人很少願意從事辛苦且季節性明顯的采茶工作。

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農業機器人研發團隊負責人武傳宇教授介紹,智能農業機器人是一個市場極大的產業機會。茶葉、水果、藥材等都有機械化采摘需求,采茶機器人是其中市場最廣泛、價值最大、難度最大的套用。「茶葉的采摘要求在毫米級,如果它能成功,做水果采摘就容易了。」武傳宇說。

因為曾成功研發高速水稻插秧機,浙江理工大學科研團隊在研發智能采茶機器人時,獲得了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等部門的支持。一名教師介紹,國外農業機器人的水平很高,但不研究采茶機器人。在這條賽道上,中國有四五十支隊伍,浙江理工大學團隊是唯一實作下田實驗的。2023年,第五代智能采茶機器人在影像辨識和精準定位上的準確率都超過90%,采摘質素達到中端龍井茶的標準。

目前,該研發團隊有20多名教師、200多名學生,其中不少研究生是00後。除了研究采茶機器人外,他們還研究蘋果采摘、草莓采摘、蓮蓬采摘、中藥材采摘等。

每次完成測試後,就有學生蹲在田埂邊,對機器人采下的芽葉手工計數。博士後李亞濤從讀博開始就參與了采茶機器人研究。測試完成後,他要挑出不符合標準的芽葉,單獨封裝,做好標記,並找到這個標本在電腦上的數據,逐一對應,再帶回實驗室分析改進。

采茶機器人裏有一套深度摺積神經網絡的辨識模型,透過對大量茶樹芽葉影像數據的學習,可以自動辨識茶樹芽葉。團隊成員賈江鳴副教授曾帶著學生對數千張圖片進行人工標註,每張圖片標註需要3-10分鐘。不同茶葉品種的葉型都不一樣,同一地塊、同一品種的茶葉每年長得也不一樣,辨識率都會受到影響。

「說采茶機器人聰明也可以,說它笨也可以。」一名參與專案多年的科研人員介紹,前兩天測試時忽遇疾風驟雨,機器辨識準確率從90%降到30%。這時就要調整參數,修改程式碼,讓機器進行「再學習」。大家搶著搬機器,淋得渾身濕透。

因為長期在田間工作,團隊黨支部書記陳建能教授曬得皮膚黝黑。他總覺得時間太寶貴了,每年春茶季短短20天左右,秋茶季趕去外地做實驗,一年下來也只有兩次叠代的機會。

眼下,有3台采茶機器人正在西湖龍井原產地一級保護區裏進行測試。一名研究人員告訴記者,一壟茶葉春茶季的產值約10萬元,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給了研究團隊極大支持——不收租金。

據悉,智能采茶機器人是浙江省農業「雙強」重點突破試點專案和「領雁」研發攻關計劃專案的研究成果。浙江省山區26縣擁有大面積的茶園,發展茶產業關系著當地農民的增收問題,也能有效助力浙江高質素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

陳建能說:「這幾年,我們將采茶機器人從‘不可能’變為‘可能’,從‘可能’變為‘可用’,未來將致力於實作‘好用’,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貢獻力量。」

本報杭州3月27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雨彤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