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地處雲貴高原東部,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具有發展冷水魚養殖的良好天然條件。2023年,全省鱘魚產量2.8萬噸,位居全國第二。近日,記者走進安順市探訪當地利用生態優勢梯級養魚,將「含綠量」轉化為「含金量」。
一場大雨後,在安順市水域面積最大的生態鱘魚養殖基地,記者看到基地負責人林厚庭正在檢視魚苗長勢。林厚庭打撈起成魚,向記者展示:「我們基地培育的鱘魚皮膚黝黑光亮,活力十足,這代表著品質優越。」
林厚庭告訴記者,去年4月基地建設以來,累計投放了40萬尾魚苗,成活率在96%以上。他說:「培育的鱘魚肉很緊實、很清甜。第一批成魚13個月就可以銷售,提早兩個月上市。」
魚苗生病少、長得快、耐運輸,這些秘密藏在水裏。養殖基地所在的木廈河,地處北盤江支流打邦河的上遊,持續流動的河水保證了水中的含氧量,實作了全年自流水無動力養殖。
林厚庭指向基地上遊說:「木廈河的水量很大,一秒鐘有50噸水,水溫常年保持在18到22度。60個魚塘有1萬平方米,利用上下遊1.2米的落差,小魚、中魚、大魚分成了三個梯級來養殖。」
除了天然的地理優勢,養殖基地在每一階梯魚池的尾端,設計了擁有四級生態凈化功能的迷你凈化池,池內投放草魚、鯉魚等淡水魚,消化鱘魚池中多余的飼科和糞便等殘渣,起到自然凈化的作用,實作了「廢水零排」。其中,基地出水的總余氯指標相較於進水還有一定振幅的下降,水質反而越養越好。
林厚庭告訴記者:「目前是三級凈水,達到了漁業排放標準。根據數據監測的報告,氯進水的檢測數值是0.13,出水是0.07。」
基地負責人 林厚庭
目前,基地鱘魚年單產量約500噸,水產業的發展吸引了不少村民返鄉就業。
安順市黃果樹旅遊區木廈河村村民 劉應邦
安順市黃果樹旅遊區木廈河村村民劉應邦的家離基地只有800米,他說:「之前我和妻子都是在福建打工,我們村承包魚塘以後,我倆在家門口就找到工作了,我每天負責餵餵飼料、清理魚池,一個月收入有五六千。」
眼下,基地投放的40萬尾魚苗已長大成熟,下半年將銷往廣東、雲南、四川以及省內各地,部份鱘魚還將出口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預計年產值2000萬元。下一步,當地還計劃透過農旅結合,提升經濟價值。
安順市黃果樹旅遊區木廈河村黨支部書記 雷興發
安順市黃果樹旅遊區木廈河村黨支部書記雷興發告訴記者:「木廈河村村民以土地流轉和土地入股的模式參與中華鱘養殖。全村總人口約3000人,以前是以外出務工為主,現在鱘魚養殖成為主導產業,解決了就地務工600人次左右。木廈河村距龍宮景區8公裏,距黃果樹景區32公裏,下一步我們規劃用地13畝,采取一產、二產和三產相結合的模式,做好魚莊、民宿,村裏和企業聯動發展,帶動老百姓增收。」
來源:動靜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