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西農模式」助力產業振興大會舉辦

2024-03-08三農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可以說為傳統農業向高質素農業邁進指明了方向。3月7日,在第三十一屆楊淩農高會春季分會暨第十六屆西部(楊淩)農資苗木交易會期間舉辦的「西農模式」助力產業振興大會上,來自政府、企業、高校專家學者,圍繞「農業科技助力鄉村產業振興」主題,共同探討農業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新機制、新模式、新做法,推動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

大會期間,與會專家結合各自實踐探索的主要做法、取得經驗等方面,探討了現階段農業產業高質素發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新機制、新模式、新做法,並就如何深化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進行了交流。

專家們認為,農業大學是農業領域的創新策源地,是農業人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領域的資源富集地,也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蓄水池」、「加油站」。新階段,涉農高校要更好的發揮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在科技創新上持續發力,在成果轉化上主動作為,加強校地企協同創新,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突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梗阻,打通農業科技轉化「最後一公裏」,提升產業科技服務水平與能力,推動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

2005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國內率先實施了「政府推動下,以大學為依托,以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幹,以試驗示範站為平台的多元協同農技推廣模式」探索實踐(簡稱「西農模式」)。該校先後與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河南、內蒙、西藏等18個省200余個市縣政府、科技機構、農業企業等,在產業核心區生產一線協同建立了30個試驗示範站、12個產業研究院、50個示範基地、200多個(示範園),涉及糧食、畜牧、果業、蔬菜以及特色產業30多個,成為區域農業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源」與「輻射源」。

作為區校融合典範,近年來,楊淩示範區透過深化科教體制改革,打造了全國首例科研和教學單位實質性合並的樣板,探索出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區校融合協同創新機制,探索形成了大學、科特派、產業鏈企業、農業科技培訓、展會、媒體等6種示範推廣模式。

截止目前,已累計在全國18個省(區)布局建成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基地350個,構建了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的快捷通道,輻射示範上億群眾發展畜禽、果業、食用菌、茶葉、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形成了科技助力精準脫貧的良好機制,年示範推廣面積超過1億畝,累計推廣效益達2370億元,「楊淩農科」區域品牌價值達818.58億元。建立了完整的職業農民培訓體系,開展農業科技培訓超過58萬人次。

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耿蘇強 實習生:張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