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王一鳴:全球經濟將處於一個低增長軌域

2024-03-28三農

在經歷新冠疫情沖擊和高企的通脹壓力後,進入2024年,全球經濟前景趨於改善但增長仍然乏力,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增強全球增長動力,持續增強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互動關系。

3月25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全球經濟增長趨勢」專題研討會上作出上述研判。

王一鳴認為,目前,全球通脹下行快於預期,特別是發達經濟體總體和核心通脹水平正在緩慢接近央行的調控目標,減緩了政策的緊縮壓力,但經濟擴張仍然疲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月釋出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3.1%。但王一鳴表示,這明顯低於疫情前2000~2019年平均3.8%的水平,全球經濟增速下了一個台階。

王一鳴認為,從短期看,有四個方面因素制約全球增長:

一是通脹的持續時間。目前美聯儲等發達經濟體央行的貨幣政策緊縮周期基本結束,但美國勞動力市場持續緊張,歐元區頻繁的罷工和薪資談判推高薪金走勢,通脹的黏性依然較強。盡管高利率對經濟增長已經形成實質性壓力,但通脹黏性可能延緩貨幣政策正常化步伐,美聯儲首次降息時間可能晚於市場預期。

二是全球債務風險上升。如果利率在更長時間維持在較高水平,疫情期間超常規擴張性財政政策積累的龐大政府債務,付息成本會持續攀升。去年底,美國政府負債已經超過34萬億美元,高利率債券還會進一步推高政府利息支出占GDP比重,債務風險持續上升。與此同時,低收入新興市場經濟體主權債務壓力也將持續顯現。

三是全球供應鏈碎片化。近年來,部份國家以「去風險」為名,推行供應鏈近岸化、友岸化,這種按照政治意圖人為重構供應鏈的做法,造成全球供應鏈紊亂,降低資源配置效率,推升通脹中樞成本,延緩全球經濟復蘇步伐。

四是地緣政治動蕩加劇。這將引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震蕩,造成全球投資者避險情緒上升,對全球貿易和供應鏈形成新的沖擊,增大全球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

從更長期來看,王一鳴表示,受人口老齡化、生產率放緩、分配失衡、債務攀升等長期性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將處於一個低增長軌域。

「好訊息是,迅猛發展的人工智能正在向更廣泛領域滲透,突破傳統技術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推動生產率大幅提升,為全球經濟註入新動力。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速度遠遠超過風險管控取得的進展,迫切要求加強國際治理合作,共同應對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王一鳴說。

王一鳴說,近年來,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定在30%左右。中國經濟正在向潛在增長水平回歸。「特別是在房地產等傳統增長動能減弱後,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成長,正在彌合和填補房地產市場調整形成的缺口。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王一鳴表示,2024年中國要實作5%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仍需克服有效需求不足等困難挑戰。目前,從國際比較看,中國中央政府擴大負債還有空間,用好財政政策空間,重點支持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和基礎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將有效擴大國內需求。

在王一鳴看來,走向未來,中國與全球的互動關系將持續增強。

其一,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關系將更加緊密。中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隨著居民收入提高和購買力提升,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還將成為重要的「世界市場」;

其二,中國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作用逐步提升。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測算,中國的中間品貿易占全球中間品貿易比重已經超過15%,居世界第一位。中國正在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樞紐。在中國投資就能更好分享全球生產網絡的紅利;

其三,中國的全球角色將發生變化但不會被替代。隨著中國經濟體量不斷增大,超大規模市場可以分攤研發、投資、物流、行銷、采購等成本,推動中國制造業從過去勞動力低成本優勢轉向綜合生產成本優勢,持續提升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