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南省嘉禾縣廣發鄉的李享知火了。
這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被授予了孝老愛親類「湖南好人」的稱號。而讓他走進大眾視野的,除了這份榮譽,還有他的家庭—— 他含辛茹苦供養三個繼女讀到研究生,甚至博士,而自己的三個親生子女卻早早輟學打工。
網絡上,贊揚與質疑齊飛。有人說他「偉大」、「無私」,也有人指責他「偏心」、「糊塗」。可真相,遠比一句「偏心」復雜得多。
時間撥回到上世紀90年代,彼時的李享知,生活早已被命運反復揉搓。
妻子因病去世,留下三個年幼的女兒,加上患有智力障礙的哥哥,一家四口的生活重擔全部壓在了李享知一個人身上。
為了活下去,他沒日沒夜地在地裏勞作,粗糙的雙手布滿了老繭,黝黑的臉上寫滿了滄桑。
幾年後,李享知經人介紹,與同樣離異的李水英組建了新的家庭。李水英帶著與前夫所生的一個小女兒,住進了李享知那間破舊的瓦房。七口之家,收入微薄,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為了省錢,一家人常常年吃著自家地裏種的紅薯。偶爾改善生活,也不過是加點鹹菜,煮一鍋紅薯飯。
盡管生活艱辛,但夫妻倆相互扶持,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然而,命運的考驗遠沒有結束。
李水英的前夫嗜酒成性,家暴不斷,將兩個年幼的女兒也送到了李享知家中。九口之家,一個勞動力,生活的重擔可想而知。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李享知不是沒想過拒絕,畢竟自己家裏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可看著眼前瘦弱的兩個孩子,聽著妻子壓抑的哭泣聲,他還是心軟了。「來就來吧,不就是多了雙雙筷子嗎?」
就這樣,李享知默默扛起了這份超出常人負荷的責任。生活的苦,壓彎了他的脊梁,卻壓不垮他對家庭的愛與責任。
為了養活一大家子,李享知更加拼命地幹活。他包下了村裏十幾畝地,從早到晚,不是在地裏耕作,就是在去地裏的路上。
妻子李水英也盡力分擔著家務。然而,常年的勞累和營養不良,讓她患上了類風濕關節炎。病痛的折磨,讓她無法再像從前那樣操持家務,照顧孩子。
生活的重擔,幾乎全部壓在了李享知一個人身上。
泥腿子養活9口人
村裏人看不下去了,說李享知是「傻子」,放著自己親生的孩子不管,卻去養活別人的孩子。更有人勸他離婚,說李水英是「累贅」,三個繼女是「拖油瓶」。
面對這些流言蜚語,李享知不是沒聽到,只是他從不辯解,依舊默默地,用他那並不寬闊的肩膀,扛起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家。
他心裏明白,孩子們都是無辜的,既然選擇將她們帶回家,就要對她們負責到底。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李享知的大女兒李海英、二兒子李青、三兒子李林,初中畢業後就選擇了外出打工,用稚嫩的肩膀,為這個家撐起了一片天。
他們每月按時寄回來的錢,成了三個妹妹繼續求學的希望。
而李享知的三個繼女,李小玲、李小玉和李冬冬,也格外懂事和爭氣。她們深知繼父的不易,學習格外刻苦。李享知常說:「我們這樣的家庭,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三個女孩將這句話牢牢記在心裏,把對繼父的感激,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高中三年,她們互相鼓勵,互相幫助,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2004年,大女兒李小玲考入湘潭大學。2005年,二女兒李小玉考入武漢大學。2008年,小女兒李冬冬考入北京師範大學。
三姐妹的錄取通知書,像一束束光,照亮了這個貧寒的家庭,也照亮了李享知那張飽經風霜的臉。
然而,命運似乎總愛在給人希望的同時,又帶來新的考驗。2008年,湖南遭遇特大冰災,遠在郴州讀書的李冬冬,獨自一人被困在學校。
宿舍斷水斷電,她已經兩天沒有吃上一口熱飯了。得知訊息的李享知,心急如焚。
他顧不上路途遙遠,也顧不上自己身體不好,揣著家裏僅剩的幾百塊錢,就踏上了去往郴州的路。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他終於找到了李冬冬。
看著眼前這個瘦弱的女孩,李享知心疼不已。他一把將李冬冬摟在懷裏,眼眶濕潤了。那一刻,沒有血緣關系的兩個人,卻比親生父女還要親。
這場突如其來的冰災,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為了供三個女兒讀書,李享知更加節儉,甚至舍不得給自己買藥。而三個女兒,也更加努力地學習,用獎學金和勤工儉學的收入,減輕繼父的負擔。
2010年,李小玲考取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同年,李小玉考取美國林肯大學學前教育碩士研究生。2014年,李小玲順利透過事業單位面試,捧上了「鐵飯碗」。
2018年,李冬冬從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三個女孩,用知識改變了命運,也回報了繼父的養育之恩。
她們沒有忘記那個在田間地頭揮灑汗水的男人,沒有忘記那個用並不寬闊的肩膀,為她們撐起一片天的男人。
如今,三個女孩都已成家立業,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她們將李享知和李水英接到城裏,讓兩位老人安享晚年。那個曾經被嘲笑為「傻子」的男人,終於苦盡甘來。
如今的李享知,總算熬出了頭。六個女兒都已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事業。繼女們事業有成後,也沒忘記這個把她們拉扯大的繼父,常常噓寒問暖、孝敬老人。
看到這裏,或許有人還會說李享知太傻,但我卻覺得他是用自己的大愛詮釋了什麽叫"父愛如山"。
有人說,李享知是這個時代的「活雷鋒」。也有人說,他是中國式父愛的縮影。但無論如何,他的故事都讓我們相信,愛,可以跨越血緣,愛,可以創造奇跡。而這份愛,也終將得到時間的證明,和命運的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