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挑 水 !

2024-03-29三農

作者 王建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百姓家的生活用水,全靠在土井裏打水喝。我們村裏相對集中的幾個胡同頭上都有一眼吃水井,在我家胡同的正南和正北村台下各有一眼吃水井,離家大約有三、五百米遠,因此我家挑水還是比較方便的。

胡同北頭村台下的這眼井,離家要遠一些。這口水井上口直徑大約有90厘米,井深4至5米,從上到下井體全部用藍磚砌成,井囗用磚壘成圓形,中間夾雜著幾塊石頭,為的是人們打水方便而且安全。胡同北頭這眼水井啥時候修的,上一輩們也不清楚,據說已有很長的歷史了。這眼井的水質很好,入口甘甜,用來煮飯熬粥做出來特別好吃。所以雖然全村有好多水井,來這裏打水的人最多,有時候要排很長的隊伍。好多人從井裏打上水來,就直接趴在水桶邊上喝上兩口,這樣的景象太多了,人們從不擔心喝了生水會鬧肚子,比起現在超市裏賣的礦泉水毫不遜色。那時候家裏條件都不太好,有的人家圖省錢省事,夏天裏晚上不做飯,吃個涼的玉米面的大餅子,喝一碗剛從井裏挑來的井水就是一頓晚飯。

記得我十三、四歲的年紀就開始挑水,一條木扁擔是我父親才學木匠時做的,既光滑又漂亮,柔韌性很好,挑起水桶來上下顫動,不太壓肩。開始家裏用的水桶還是木頭的,又大又沈,加滿水後重量太大,我的年齡小,力氣也小,只能挑半桶,後來!換成了白鐵桶了,桶的重量減輕了一半,每次挑的水就多了,再加上我的力氣越來越大,挑起水來慢慢變得輕松了。每個家庭用的水缸不一樣,有大的也有小的,我家用的是個大缸,能盛7挑子水(一挑子2桶),我記得開始一次挑不滿缸,不是時間不允許,就是肩膀疼的受不了。挑水既是個力氣活,也是個技術活,擔著擔子要走的快,還要走的穩,走的慢了累,走的快了要防止水從桶裏撒出來。所以要又快又穩才行。打水時更有技巧,用井繩勾點鉤著鐵桶左右搖擺,擺輕了水桶沈不下去,擺動振幅大了,水桶可能會脫離勾點,掉到井裏沈到井底,只能再用繩栓上鐵勾點打撈,很麻煩。初學打水很容易失誤把水桶掉進井底。

幾年下來,我打水的技術已很嫻熟,水淺時根本不用井繩,只用扁擔勾點即可。井台周圍一天到晚都是熱熱鬧鬧的,特別是早晨和晚上,因為人們都利用這個比較清閑的時間去挑水。在井台打水的時候也是人們交流最多的時候,井台是鄉村生活的一處樂園!

有時我也會到胡同口南面的那口井上去打水,這眼井離家近,但這眼井的水質不如胡同北頭的好,水質也算可以,就是不太甜。胡同南頭的水井邊打水的人也不少,有打水的有等待的,有人說個笑話,有人講個故事,有人逗個樂子,大家哈哈大笑,總是其樂融融。 1975年11月,我參加了縣委組織的「農業學大寨」工作隊,臨走的那天,我便早早起床挑水,把水缸打滿了,還多余著兩桶,時隔十天半月回家一趟,先把缸裏打滿水,第二天早晨返回工作隊。正式參加工作後也是如此,有時工作忙,就利用天快黑的時候回家一趟,把缸裏打滿水,第二天一早返回單位,還有時我利用午休時間,騎車回家把缸裏挑滿水,吃過午飯又回到單位。我不在家或者有事回不來的時候,家裏的挑水的擔子就落在了妻子肩上。

八十年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黨支部組織村民集資,打了一眼深井,家家戶戶鋪上了水管,安上了水龍頭,解決了家家戶戶的吃水難題。由專人負責,定時放水,每天吃早飯的時候,村裏的大喇叭就響起,隨後管理人員就喊話:「註意了,現在開始放水啦!……」,家裏人馬上停下手中的其他活計,忙忙活活,把水缸和水桶、盆子都接滿,因為水每天只放一次,從此我們家家戶戶挑著擔子挑水的場景再也見不到了。家裏的挑水擔子結束了歷史舞台,挑水擔子和水桶也成了歷史文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十分重視民生工程,「南水北調」工程中線正在我縣經過,國家修建了大型水庫「大屯水庫」,引入長江水,縣裏也修建了「建德水庫」水庫,引入黃河水,家家戶戶吃上了長江水,平時莊稼地澆水也用上了黃河水。挑著擔子挑水澆地的景象再也見不到了。人們的日子過得是一天比一天好,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啊!

(作者 王建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