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蛋了,這次麻煩大了」,近期,江蘇地區斑點叉尾鮰養殖戶李老板向水產養殖網訴苦,他魚塘的100多萬斤鮰魚都成了黃肉魚。
這些年,一些飼料廠家的質素做得不好,給養殖戶帶來了比較大的傷害,料比太高、條形不好、長速太慢等等。還有一種令人頭疼就是魚的體色變得異常,比如說黃顙魚的「香蕉魚」、加州鱸的「黃金魚」、鮰魚的「黃肉魚」。
黃顙魚「香蕉魚」
加州鱸「黃金魚」
鮰魚「黃肉魚」
體色異常的魚,雖然說吃起來不會不利於身體健康,但對於消費者來說一樣很難接受,異常的程度不太深的話,混在市場裏價格便宜點也能慢慢賣掉,但加工廠收魚比較嚴格,像鮰魚的「黃肉魚」,正規的加工廠是肯定不要的,一些小廠即便要,也會把價格殺得很低,最終都是導致養殖戶損失慘重。
「以前合作的還是挺好的,沒想到這次出事情了」,今年是李老板養鮰魚的第八個年頭,這批鮰魚料他用的是本地一個廠家的客製料,現在出事之後,廠家采取的就是「拖字訣」,李老板只能慢慢地交涉。
李老板養出來的黃肉鮰魚
鮰魚作為一種典型的肉食性魚類,很容易在脂肪沈積色素,最開始是腸系膜上的脂肪發黃,隨著影響的增大,最後肌肉出現發黃,嚴重時以至於肉眼都能看到鰭條基部發黃。引起魚肉發黃的因素比較多。
一、鮰魚吃了貯存太久或者黴變的飼料,或者配方上大量使用玉米、花生麩等黃曲黴毒素較高的飼料原料都會導致飼料中黃曲黴毒素過高,從而對魚的肝臟造成損傷,引起病理性黃肉。
二、養殖用藥導致的,比如像磺胺類藥物用多了之後,也會引起的黃肉現象的發生。
三、飼料中添加的油脂等,在儲存過程中時間長了,容易被空氣中氧氣氧化,生成棕色或黃色的蠟樣物質在脂肪組織中沈積,鮰魚吃了這樣做出來的飼料容易引起黃肉;
四、飼料中維生素E缺乏。維生素E具有熱敏性、易分解的特性,飼料放置時間過長,或者加工生產過程中溫度過高,都會造成維生素E大量損失,從而引起缺乏。另外也有可能是飼料配方設計不合理,維生素E添加不足引起維生素E缺乏。
五、 葉黃素、葉紅素等外源性色素透過飼料途徑在魚體脂肪組織中沈積,從而使魚體色發生改變,達到一定程度後就出現了黃肉魚。一些飼料廠為控制成本,在配方上選用更為廉價的玉米、玉米皮、玉米蛋白粉、DDGS等富含黃色素的原料。
從以上幾個因素來看,鮰魚體色發黃,飼料廠質素把控不到位主要的原因,「我的鮰魚是全程餵飼料的,平時塘口管理還是比較到位的,發病不多、用藥也沒有用那種容易引起體色發黃的藥物,而且也不可能是用藥導致100多萬斤魚大面積黃肉現象」。
養到一半的時候,李老板發現部份鮰魚體色發黃,盡管他提醒過飼料廠要盡快調整配方,但也沒什麽用。今年四五月份以來,李老板只能采取一天餵一頓的策略,因為魚價低迷,規格也都達標了,繼續正常餵料的話,未來的損失只會更大,「慢慢餵,甚至還有點掉膘,但是也沒辦法,一邊帶著餵,一邊找熟人慢慢地拉出去賣,價格比正常魚低很多」。
鮰魚黃肉現象每年都會有,負責任的飼料廠會盡快調整配方、減少養殖戶的損失。如果飼料廠不願意調整配方,如果魚的規格不大,養殖戶換一個廠家用正常飼料也能慢慢調整過來,李老板的魚規格因為已經達到上市的規格,繼續餵料調整意義不大。再加上目前鮰魚價格也不好,投餵再多的飼料去慢慢改變鮰魚體色,恐怕也是投入產出嚴重不成比例。
在此,水產養殖網再次提醒每個飼料廠,在競爭日益競爭的時代,質素是每個飼料廠的生命線,掙了養殖戶的錢、卻砸了養殖戶的飯碗,養殖戶能放得過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