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冷暴力傷人,大學宿舍是個江湖

2024-07-21教育

2023年9月,大二暑假結束,回到宿舍的李楠發現,舍友小A不理她了。她試圖弄清發生了什麽,可小A要麽以「沒什麽問題」掩飾,要麽說「你太敏感了」,要麽拒絕回復。漸漸地,另一個舍友也變得不怎麽和李楠聊天,她在宿舍裏被孤立了。

和李楠一樣被舍友孤立的大學生還有很多。2024年4月,李楠把自己的遭遇發到社交媒體上,收獲了不少網友的幫助。兩百多條評論裏,大學生們講述著自己曾經或正在經歷的宿舍矛盾,或是被舍友在朋友圈裏公開辱罵,或是和舍友關系疏遠,不得不早出晚歸……大學生們將之稱為宿舍裏的「冷暴力」。

2017年,山西師範大學的一篇碩士論文【大學生校園冷暴力研究】,將謾罵、嘲諷等侮辱性言語攻擊,疏遠、孤立等給他人帶來心理壓力的行為,以及對待矛盾冷處理、拒絕溝通等行為,都歸為大學校園中常見的冷暴力形式。論文以一所山西省省屬重點師範大學為樣本進行調研,結果顯示,約六成大學生存在冷暴力施暴情況,約三成大學生有過冷暴力受暴經歷,且有約五成大學生校園冷暴力發生在宿舍。

【二十不惑】劇照

在輔導員們的觀察中,「冷暴力」的根源在於,大學生不願透過對話表達合理的不滿與訴求,往往透過回避問題的方式,在「井水不犯河水」的逼仄空間裏,壓抑彼此,直至其中一方不得不逃離。

但在人際交往越發註重邊界感的當下,采取「圈子不同別硬融」的心態應對人際關系問題,這真的是一個好的方案嗎?

突然的孤立

李楠原本一直覺得,自己和小A是親密的舍友和朋友。

她們就讀於北京一所大專院校,兩人經常結伴上課、吃飯、出門逛街。李楠至今還記得一個周末,她和小A擠在一張床上睡午覺,睡醒了,晚上又一起去聽學校裏的日落音樂會,「特別愜意」。

變化來得很突然。暑假返校後,小A不再主動和李楠聊天,即便李楠上前搭話,她也只顧做自己的事情,不會回應,哪怕她只是在刷手機。李楠斷定小A是故意的,可她始終不明白為什麽。

就讀於北京一所「211」大學的柯宇同樣感到猝不及防。大二剛開學的一個晚上,三個舍友當面提出,希望柯宇換一個宿舍,不僅如此,她們已經幫柯宇找好了去處。

那天晚上,舍友們輪番指出了柯宇的很多問題。寒假時她一個人在宿舍,把自己的書放在了舍友桌子上;她每天八九點就起床,總會吵到其他人……其中一個舍友一直盯著自己的電腦螢幕,沒有看過柯宇一眼,語速很快地投擲好幾個問題,語氣也是冷冰冰的。

【二十不惑】劇照

柯宇頭一回知道,原來舍友對她有這麽多不滿。過去,柯宇一直覺得她們的關系屬於「君子之交淡如水」,算不上親近,但還算友好。

從原宿舍搬走之後,柯宇意識到,想要和她保持距離的不只是舍友,還有年級裏的其他人。隔壁班的同學以她被宿舍排擠的經歷,拍了一個影片作為結課作業。而小組中的一個女同學,後來見到柯宇時會有點戒備和謹慎,「好像有點怕我,她的神態就像是學生被老師點名了一樣」。

影片裏,柯宇的形象並不完全真實。虛構的她會在宿舍裏打聽每個人的成績,而實際上柯宇從未做過這種事。她猜測,也許影片只是出於戲劇化需要有一定的誇張,影片的本意是好的,但「大家可能會把虛構的角色誤認為是我本人」。

流言蜚語和改編演繹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大家對她的印象。大四的一次創新實踐活動中,柯宇和隔壁班的一個同學成了好朋友,後來這位同學坦言,自己聽過別人針對柯宇的不少議論,之前對她有偏見和誤解。

離開原宿舍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柯宇都很難再融入一個團體。一次要做小組作業,她找了五六個宿舍裏自己認識的同學,都說「不太方便,已經組好隊了」。最後,她只能和班裏同樣落單的兩個留學生組隊。

李楠也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自己被孤立了。三個人的宿舍,她的書桌在兩個舍友中間,舍友之間的交談常常會越過她,不和她發生任何互動。有時李楠開啟宿舍門,兩個舍友剛剛還在說笑,臉色一下子就變了。

盡管小A不再和她說話,但她發現,私底下,小A還是經常和其他人議論自己,甚至私信她的男友,挑撥了一句:「你物件總說你媽媽,你也能忍。」還有一次,小A不知怎的把李楠男友拉進了一個語音通話裏,他們正好在「吐槽」李楠。

小A說:李楠人品不好,別人都不喜歡跟她玩;她去做了兼職,但是工作不努力;她和男友一起租房,但是她沒攤多少錢……連李楠過去主動分享的原生家庭問題,也成了小A的談資——李楠告訴小A,自己的父親是個「街溜子」,對家庭不負責任,到了小A嘴裏,變成了李楠不會為人處世,是因為她沒有家庭教養。

李楠不知道,有多少人聽信了這些流言蜚語。後來她私下聯系了很多同學才發現,有兩個男同學刪除了她的微信。

李楠更不理解的是,小A不跟自己講話,卻會私用自己的東西:李楠的粉餅被小A帶去上班,她找不到的發繩被小A戴在了頭上;李楠的眼藥水被小A拿走後,直接放在了她的枕邊,等到李楠發現時,小A已經圍上床簾睡了。

小A到底對自己有什麽不滿?李楠嘗試過溝通。第一次,朋友替她問了小A,小A沒給出答案,「就是沒聽到,我都忙著自己的事,誰理她啊」。第二次,李楠把小A和自己男友的聊天記錄發過去,問小A為什麽要這麽說,小A的態度像是要「息事寧人」,反而說是李楠太敏感了。第三次,她給小A發了長長的兩段私信,問小A為什麽要傳謠,為什麽總是不打招呼就用自己的東西,最後沒有得到回復。

李楠「識趣」地退卻了。她不再讓舍友幫忙帶飯,上課時也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角落。生活中,她變得小心翼翼,不敢麻煩兩個舍友。晚上要關燈,李楠離開關最遠,她哪怕自己從上鋪下來關,也不敢開口讓睡在開關旁邊的小A幫忙。

壓力之下,李楠常常會哭。那時正好遇上期中考試,李楠學不進去,總是克制不住地想起宿舍裏的事。再後來,她每天都會哭,為了不讓舍友發現,她都是晚上躲進被窩裏偷偷地流淚,一度有輕生的念頭。

【二十不惑】劇照

她也嘗試和朋友傾訴。可李楠意識到,他們沒法感同身受。「這是一種很悄無聲息的,只有你在宿舍裏,才能體會到的那種不是滋味的感覺。」

漸漸地,李楠不再對和好抱有期待。小A離校去實習之後,李楠決定要徹底把這件事解決掉。她聯系了班裏的很多同學,收集了小A造謠的「證據」。透過輔導員的從中調解,小A最後在影片通話裏給李楠道了歉,還在班群裏發了道歉聲明,承認了造謠。

可同學對李楠的態度並沒有什麽改變,「大多數同學就是看熱鬧吃瓜的心態」,似乎沒人真的在意她的感受。

從抗拒溝通到換宿舍申請

劉潔就職於一所公辦大專院校,4年的輔導員經歷中,她和同事都發現,大部份宿舍矛盾,由頭都是一些瑣碎之事。

小事主要表現為生活習慣的差異。每個人的作息不同,有人早起,有人熬夜打遊戲,都會影響舍友休息;個人衛生習慣也不一樣,有人個人衛生不好,或者打掃宿舍只會打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晾衣服也會成為問題,「比方說衣服沒有及時收,別人曬的衣服又把他的衣服給弄濕了,他們會覺得非常受不了」。

【二十不惑】劇照

但也正因為是小事,大多數人首先選擇了忍讓。劉潔認為,這恰恰是宿舍矛盾的共性問題:事情太小了,學生不想顯得自己特別計較,也不好意思跟舍友挑明。「一般他們不到完完全全受不了的時候,都不會主動找老師,基本上找我們的時候,都是累積得比較久的矛盾。」在劉潔接觸到的學生裏,有些人能夠忍一整個學期。

忍到最後,大多數學生會選擇換宿舍。兩個輔導員都告訴南風窗,學生要求換宿舍的頻率比較高。在一學年裏,劉潔平均會遇到5—10次換宿舍的申請。

在輔導員看來,這是一種逃避問題的方式。「他們第一時間不會想著說去溝通,比較快的有效的方法,就是逃離那個環境。」劉潔每次都會問提出申請的學生,有沒有向舍友指出他的問題,學生常常回答「沒有」「我不想跟他說話」,有的則更為抗拒:「說了他也不會改的。」

在更大範圍的調研中,「回避」也較為常見。2017年,中國青年網對958名全國大學生開展了宿舍關系調查,結果顯示,發生宿舍矛盾時,選擇積極溝通的學生不超過半數(47.81%)。

劉潔曾帶過一個女生宿舍,幾個女生一起孤立一個舍友。她們會故意在宿舍裏講舍友的壞話,話裏不指名道姓,但又保留了一些特征,足以讓被議論的學生明白,「就是要讓那個舍友待著不舒服」。

而被回避的學生,常常並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如果現在的宿舍裏沒有同學當面給他指出來,他就會預設自己沒有問題。」在劉潔的學生中,「不自知」的情況並不少見。

柯宇最初也是「不自知」的。從入學開始,柯宇就感覺到自己和宿舍的「調性」不合。她對學習、對自己選擇的專業很有熱情,在她原本的預想中,宿舍裏的聊天也會是更理想化的。但實際上,宿舍夜聊更多地圍繞著偶像、明星和流行文化,柯宇對這些並不感興趣。

大一的她,身上還延續著「好學生心態」,專註學習。即便回到寢室,她也會去旁邊的自習室讀書、學英語。

「有一些過於正經的做派,不懂得變通。」後來柯宇回想起來,室友曾邀她打撲克,當時她因要去看書就拒絕了,「其實也沒必要那麽正經,也可以和她們一起打牌」。後來她甚至減少了課堂發言,因為感受到這是不受一些學生歡迎的事。

【一直一直都很喜歡你】劇照

輔導員林成在安徽一所大專院校任職11年,在他的觀察中,「不一樣」是被孤立學生的共性。「只要有一個人跟大家不一樣,就很容易變成其他人抱成團,感覺跟那個學生不是一路人。」

互不幹擾、互不往來也是劉潔所處理的宿舍矛盾中,最為常見的結果,而讓宿舍矛盾不再激化,成了輔導員們處理問題的底線。

「回避」的大學生

采訪中,輔導員們傾向於認為,宿舍矛盾的本質,是學生缺乏和人有效溝通、有效化解矛盾的能力,寧願回避和掩飾。

林成說,有時學生會營造出宿舍關系和諧的假象,在他面前握手言和,「大家都是姐妹」,回到宿舍卻又明裏暗裏地指責:「也不知道是誰,總喜歡當輔導員的狗腿子。」

【二十不惑】劇照

在湖北一所「雙一流」高校心理中心任職的專職咨詢師夏明告訴南風窗,18~20歲這一年齡段,大學生在人際互動中習慣於從自己的視角去看問題,認知相對片面,對不同的性格特點和行為處事方式還難以充分理解、包容和接納。

學生在初高中時期更關註學業,人際關系相對簡單。進入大學,他們遠離了熟悉的環境和外界支持,要獨自面對人際沖突,這對他們是新的課題。

「大一的學生普遍問題會比較多,因為他剛好處在一個連線的階段。」在劉潔的觀察中,大學之前的教育並沒有註重學生其他方面素質的培養,而進入大學,突然要求學生們在各個方面得到發展,「這對學生來說,其實也是他們不能接受的」。

林成兩年前曾對自己的「00後」學生做過一次調查,他們普遍是獨生子女,主要任務就是在房間裏學習。學生當中,父母在外打工、忙於工作的情況也很多見,「他們的成長環境就是自己一個小屋子」,相對封閉。

湖北一所「雙一流」高校的輔導員在查寢時發現,學生不僅會圍床簾,有的還圍上了「桌簾」,完全把自己封閉在個人空間裏。她感覺很奇怪:「現在的大學生在宿舍裏都不會夜聊了嗎?」

最近兩年,夏明發現屬於「依戀回避型」的學生變多了。她在學校裏帶領過人際關系主題的團體輔導活動,會提前對報名學生進行篩選。過去,篩選後不同依戀類別(即依戀安全型、依戀焦慮型和依戀回避型)的學生占比較為均衡。而今年,她帶的團體從報名開始就比較失衡,團體一共8個人,有6個人都是偏回避、內向的學生。

夏明告訴南風窗,直接說出不滿其實也是一種靠近他人的行為,忽視和冷漠則是一種更強大的攻擊和拒絕。而回避型的人傾向於回避言語沖突,更容易使用冷暴力,因為這是他們從過去的成長經歷中習得的情緒消耗最少的方法。

在團體輔導中,「冷處理」正成為學生之間的一種習慣。夏明發現,談到人際關系問題時,「沒必要」成了大家提得最多的詞。「 (現在)大家普遍都是那種沒必要的心態,沒必要重視這個人,沒必要投入時間精力,沒必要投入感情。」

焦慮的社會氛圍,也使大學宿舍關系進一步冷淡。北京一所「雙一流」高校的輔導員於禾告訴南風窗,很多大學生忙於科研、實習或學生社團,沒時間與舍友社交,宿舍只是他們睡覺的地方。

因為學校沒有設定宵禁時間,學生回到宿舍的時間在晚上11時到淩晨1時,然後他們就會盡早洗漱上床睡覺。一個宿舍裏,個人安排和作息都非常不同,熬夜學習的情況也很常見,因此,一個宿舍甚至可能出現24小時都有人在睡覺的情況。

【二十不惑】劇照

「大家沒有一個茶余飯後,都坐在宿舍裏去閑聊的時間。」還有學生告訴於禾,自己一周之內除了跟食堂阿姨說「我要這個、這個和這個」,幾乎沒有再開口說過別的話。學生也因為缺乏社交而困擾。

在團體輔導中,夏明會註重引導學生關註自己對待人際關系問題的態度,思考什麽情況下的社交是真的「沒必要」。於禾所在的院系為了促進學生之間的社交,每個大一的暑假都會帶學生去偏遠的鄉村裏種地,讓他們在半個月裏遠離手機,有機會和彼此深入交流。而在林成看來,註重集體生活的時代已經變了,現在更應該認可學生的獨立性與邊界感。

劉潔則認為,理想狀態中,學生應當學會化解矛盾,懂得包容差異、接納並且尊重他人,而沒能化解的宿舍矛盾,終究會以別的形式重新出現在大學生面前。現在,學生還能透過換宿舍、回避溝通來解決問題,只是因為他們還有選擇,「但是,他們不會永遠都有選擇」。

(文中受訪者皆用化名)

本文正選於【南風窗】雜誌第14期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祝越

編輯 | 施晶晶

值班主編 | 黃茗婷

排版 | 起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