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看對眼的中產爹媽,正在藤校家長群裏替娃相親

2024-02-14教育

這年頭,在育兒屆可卷的不只是孩子的成績,還有 替娃相親的相親群

繼大廠群、985相親群、北上廣深有房群之後,近期在華人家長之間又冒出來一個「哈耶普斯麻Top5相親群」(以下簡稱T5),把相親群更卷一層樓。

T5(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史丹佛、麻省理工5所高校)相親群的雛形是MIT相親群,後來發展成T5,之後隊伍又壯大到T23名校相親群。 加入相親群有很高的要求 :本科必須是藤校、加上最著名的幾所理工校高校、以及醫學院。如果是次一等理工高校的電腦專業(要求排名TOP 23的高校),也能入群,但需要兩個推薦人。剩下的學校禁止入內,有推薦人也不行。

一生要強的華人家長真的好辛苦,推娃爬完藤、接著再雞娃的婚姻大事,真正的「終身奮鬥者」。

爬完藤之後的故事

曾經「受邀」加入過這個群的家長反應,在T5這類相親群裏,會有專門的義工去收集父母打包好的孩子的照片、履歷、數據等資訊,進行匹配;也有父母直接在群裏公開代娃相親、擇偶的。

如同線下版的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只是在這個相親群裏, 家長們對學歷的要求有更嚴格的篩選 。而且這類名校相親群裏還有 隱性的「鄙視鏈」:T1(MIT)>>T5 > T23

我想是不是在向來註重孩子教育的華人家長世界裏,可能排名25、30名之後的學校都差不多吧,沒有再組一個群的必要了。

T5 相親群讓我想到了之前紅極一時的985相親局:這個平台最早只允許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4個中國頂尖大學的學生參加。後來,由於這4所大學的相親學生「已被窮盡」,才將範圍擴大到其他985名校。

於是鄙視鏈也產生了:清華北大的征婚者「瞧不起」其他985高校畢業的、其他985高校的征婚者「瞧不起」211畢業的人;哪怕同為清華碩士,也要再Battle下本科學歷,這還不包括海外學歷……這類高學歷相親局的殘酷程度,比名企招聘還直白赤裸。

當時,網上對「985相親局」抱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985人不懂愛」,愛情、婚姻豈是能拿學歷和數據就找到的?企圖透過學歷尋找與自己「勢均力敵」的優質伴侶,最終可能是竹籃打水。

但更多人對這種「人以群細分」的做法持支持態度: 「並不是說學歷背景好就意味著成功,但這至少是一種證明,證明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成長環境,以及是否有良好的上進心和持續學習的能力。」

T5相親群問世後,獲得認可的華人家長倒是不多,對這類群嗤之以鼻的倒不少。 大家用各種幽默的方式諷刺和嘲諷了一把:

- 東亞式的hierarchical結構;

- 難怪一堆家長這麽Care US News ranking,以後孩子結婚離婚都跟學校排名關聯;

- 吃沃爾瑪超市裏的東西長大的孩子怎麽與我們家吃全食超市(一家專門銷售有機食品的美國連鎖超市)的孩子匹配?

- T5群還應該再細分一下啊:文科、理科一個群,父母全款買房和只付首付的分個群,家庭資產百萬以上和百萬以下的分個群。

嘲諷歸嘲諷,但這族群能夠存在(且加入的人很多)就說明它確實有很多擁躉,他們贊成這種靠匹敵的硬件條件「強強聯姻」來保住、升級自己的階層、孩子的未來的做法。

也有人會質疑:這個群的存在難道不是一群自以為是的家長自嗨麽?自己的孩子在崇尚自由的氛圍下長大,又都是藤校、名校裏培養出來的ABC,智商、眼界超群,怎麽會有人願意父母擺弄自己的愛情和婚姻呢?

孩子們雖然聰明,但架不住年輕單純,容易為愛沖昏了頭,來個倒貼。

所以,作為歷盡千辛萬苦把孩子推進藤校的華人家長們,必須在孩子的另一件人生大事上也把好關, 謹防自家的娃不慎搞來一場1+1<2的婚姻

托舉一個孩子爬藤,

華人家長都付出了什麽?

雖然網上對加入相親群的家長有諸多「討伐」聲,但我是理解這些家長入群的行為。

作為一代移民的家長,他們自己為了紮根異鄉本身吃過不少苦頭。無論是靠偷渡打黑工等「大赦」來換取一個合法身份可以「光明正大做人」;還是走透過留學讀書、找工作,然後十年青春換一張綠卡這條路,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體驗其中的苦熬。

尤其是靠讀書這條路換來子女安穩生活的第一代移民,他們本身就因為學歷受益,深知像藤校這種含金量高的一紙文憑對一個外來的普通中產家庭的孩子的未來意味著什麽。

而且 爬藤是一條燒腦、燒錢、燒心力的事 ,爹媽不是「狠人」通常走不下來這條路。

網上統計過藤校的錄取標準:學習成績要在平均分95分以上、全校排名前5%、要修很多AP課程、保證每門考到5分。這些還只是申請藤校的基本要求,孩子有點慧根自己能完成多數。重頭戲在於參加課外活動、競賽、興趣特長班,每一項都得靠爹媽花錢、花時間打輔助才能完成。

美國的Town & Country雜誌曾做過一個統計,按照美國精英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從孩子出生開始,到培養出一個哈佛、耶魯等名校畢業生,在教育上的投入一個孩子總共需要170萬美元。這是數年前的開銷了,今日爬藤恐怕早不是這個價錢能實作的了。

這只是爬藤階段。萬幸拿到offer後,讀藤四年又是一大筆支出。

福布斯曾做過一項調查顯示: 在美國超過50%的父母會為孩子支付大學學費,其中亞裔父母提供的幫助最多(71%),其次是白人(51%)和黑人(51%) 。在華人家長的價值觀裏,砸鍋賣鐵也會幫孩子付大學學費的。

而這兩年美國大學的學費一路持續上漲。僅今年,哈佛大學本科學費由52659美元上調至54269美元,算上隨之上調的學雜費和食宿費,每年就讀成本最高達接近9萬美元。剩下的幾所藤校學費、住宿費、雜費也都有5%-7%不同振幅的上調。

而在美華人,雖然平均年薪在各族裔裏不算低, 官方統計的數據顯示華人家庭每年平均年薪達到8.2萬美金

但這個金額與整個爬藤和讀藤花費的幾百萬美金相比,有點杯水車薪的意思。

很多推娃爬藤的華人父母,都體驗過為孩子的教育自己省吃儉用的滋味;甚至像世界花滑冠軍周知方的母親那樣「犧牲自我」的也大有人在。全家為了托舉孩子成功,高知、高薪的母親辭職成為孩子的全職陪練、與丈夫女兒兩地分居、爸爸一人賺錢養家兼顧照料女兒。

我聽過身邊一對華人家長推娃爬藤的真實故事:孩子成績不錯,讀完初中就立誌要申請藤校,家長也非常支持。於是夫妻倆賣掉了自己家的店鋪,出資幫助孩子補習各種科目、參加競賽;三年時間,每周往返700多公裏接送孩子補課;關註各種賽事、安排孩子的行程……

父母出人、出力、出錢全力支持孩子的選擇,最後孩子也爭氣,讀了一所「小藤」的醫學院。

這些家長,自己熬了十多年吃了移民的苦,讓孩子有一個好點的平台上;有了孩子後,為了讓孩子接受優秀的教育,自己接著再十幾年的吃苦。所以,他們希望曾經精心養育的孩子能和匹配的人結婚,也不難理解。

藤校畢業生,

也需要父母買房、辦婚禮

華人除了給自己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支出驚人外,在涉及到給孩子辦婚禮、買房方面也是「狠人」。

在美國結婚,結婚也是兩個家庭的事情,辦婚禮、買婚房的開銷一點都不小,一場婚禮辦下來,對普通中產家庭來說都是一筆大開支。

根據美國婚慶公司The Knot在2019年的調查顯示: 美國新人在婚禮上的平均花費為33900美元 。但只要在稍大一點的城市和郊區落腳,這比費用就會增加不少。

像租賃婚禮和婚宴場地、請專業攝影攝像師和樂師樂隊、婚戒、新娘婚紗和新郎禮服、婚禮花束和發型化妝這幾項必不可少的「硬貨」,你稍微提升一點檔次,五萬美金打不住。而美國人又不流行咱們的隨份子錢,通常來參加的親朋好友都是買一些禮物表示祝福。

圖源:Pexels

所以,一場婚禮辦下來,你不能指望依靠份子錢做到收支平衡。

結婚除了要辦婚禮, 婚房自然也是不能少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美國父母把孩子養到18歲就把他掃地出門,讓他自己付學費、買房、買車、有了孫子孫女後也不會幫忙照顧。

曾經的美國父母也許如此,但在物價飛漲、薪資漲不過通脹的當下,現在的父母不幫襯子女一把,孩子們很難立足。

根據美國第二大借貸公司loanDepot在2020 年的一項調研表明: 39歲以上的父母中有65% 表示願意幫助他們的孩子買房,包括付首付以及每月的貸款費用);38%的受訪者表示已經從父母那裏獲得了買房的全部首付

我相信第一代移民的華人父母在「幫襯」孩子這方面,只會做得更激進。

在人生的兩大要事——讀大學和結婚上,華人父母都可謂使出「吃奶的勁」、不遺余力地在托舉孩子。

如此「勞命傷財」養大的孩子,家長們當然希望孩子的婚姻大事是門當戶對、安穩長久的。不想與另一半懸殊過大,自己成為扶貧或者被拉後腿的那個人。

希望孩子婚姻幸福,

看「指標」不如看這四點

雖然我理解這些入群家長們的做法,但不代表我認可。一個推得了孩子爬藤成功的家長,並不意味著他就能靠著一些「指標」幫孩子擇門好親事、帶給孩子幸福。

Dont’t trust your gut 這本書裏,作者用科學大數據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真相—— 人們在婚戀市場列出來的那些條件,往往和真正獲得的幸福無關

與相親群一樣,在各種婚戀網站、相親局等平台上,大家稽核的是用各種數據組成的人。比如:相貌打分、身高(書中列舉的調研顯示身高相差10厘米,收到見面私信要相差65%,而且對於男性來說,你想要彌補10厘米的身高差距,至少得多出100萬年薪)、職業等(婚戀網站上最好的職業選擇是金融和律師)

但作者用好幾年跟蹤並統計了幾千對夫婦後,用大數據分析發現與婚姻幸福相關的最重要的一個結論:

你的婚姻幸福不幸福,主要不是取決於你的另一半,而是取決於你自己 ——你一個人生活的幸福感,對於婚姻幸福的預測度要比另一半身上所有的指標加起來的重要性還要高出4倍。

具體來說就是,談戀愛時,你可能會為對方的各種外在數據、指標動心,但如果你本來就是一個不容易有幸福感的人,你也不太容易透過跟人結婚而變得很幸福,即使對方的各項數據都比較好看。

圖源:Pexels

而一個能帶給伴侶持久幸福感的人,往往具備這四個條件:

  • 對生活的滿意度高。Ta容易獲得幸福感,不會整天抱怨。
  • 要有安全依戀風格。雖然依戀另一半,但又因為自身很有安全感,所以不會整天限制伴侶。
  • 責任感。辦事靠譜、有效率、有組織性,這是一個人成事能力的關鍵。
  • Ta具有成長思維模式,能夠透過努力來不斷提升自己。
  • 除上述四點,地域、種族、宗教信仰、職業、身體吸重力、性格相似度等與一個人婚姻幸福與否關聯並不大。

    當然,面對大數據的分析,一生要強的東亞父母可能會在內心嘀咕一句「我信了你的邪!」

    根據數據代孩子相親也好、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幸福也罷,總之希望一生要強、一輩子都在為兒女做牛做馬的父母們,在對待孩子感情這件事上, 能多一些對孩子的信任,少一些精致利己主義者的盤算和連自己都未曾察覺的掌控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