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題都看不懂,咋個幫娃兒的學習使把勁?

2024-03-31教育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

你是如何有效助力的?

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分享

留言點贊前十名可獲得文創禮物一份

兒子最近的錯題,你還是想辦法給他講一下嘛,反正我是連題目都看不懂了

不得行,我就算自己做得出來也給他講不清楚。講,就是傷父子感情。

那你說咋個辦?搞不醒豁的積累多了以後想補都補不起來喲。

很多家長肯定也跟我們家一樣

小學還能輔導娃娃的學習

等娃兒上了初中

媽老漢兒可能連題都讀不懂了

面對娃娃的作業

往往又急又氣,還伴隨著無力感

到底怎樣才能有效助孩子一臂之力

不增加負擔、不影響親子關系?

西川實驗學校常務副校長李霄羽說

有三個坑,家長多半都踩了一個

怎麽避坑呢?我們來看看

武侯區西川實驗學校常務副校長 李霄羽

「一號坑」:不由分說地指責

有的家長只管說問題、說現象,指責孩子甚至指責伴侶,然後就沒有了後續。 這類家長表現出來的更多是臨時情緒的宣泄,如果沒有後續措施的跟進,會讓孩子感覺不到家長行動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勵、情感上的陪伴。

「二號坑」:盲目急迫地補習

這類家長意識到了不僅要說問題,還需要采取措施, 但他們往往沒有去深層次分析孩子到底遇到了什麽樣的問題, 而是簡單粗暴地選擇了一種看上去最有效的「外包」方式。補了效果就一定好嗎?

「三號坑」:越俎代庖地輔導

還有些家長會以自己的學習經驗親自上陣給孩子講題,甚至自己先買教輔自學一遍之後再給孩子講。這個過程,其實是一次家長深度進入教學領域的過程, 會面臨很多具體的問題 :多種思維方式的比較、最優答題路徑的選擇、恰如其分的講解、匹配孩子能力適度的拓展,並且還需要理解孩子問題的所在、發現並糾正孩子學習中的不良習慣和慣性思維......這個過程很容易產生家庭矛盾,並時刻考驗著家長的耐心。

上述三個坑都有一個共同的指向,那就是:沒有關註孩子作業拖沓和作業錯誤率高背後的原因。我們建議,當孩子學習遇到問題的候,一定要先分析清楚背後的原因,再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補救。

有一類原因確實是因為孩子的基礎知識出了問題,這個時候可以透過專業人士來加以指導,辨識出孩子哪些知識沒有夯實,哪類能力需要提升。而大多數情況下是基礎和習慣兩個因素雙重加持的結果, 當學習習慣都是滿目瘡痍的時候,單純的知識補救是低效甚至無效的 。所以家長要確認「舀湯的時候勺子不是漏勺」,因為「漏勺是舀不起湯的」。

第二類原因是習慣的問題。家長經常只關註孩子做作業的結果,卻沒有關註做作業的過程。其實我們可以反過來做: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當家長密切關註習慣後,結果往往會「水到渠成」,孩子更容易成為「最優秀的自己」。那麽,我們在陪伴孩子作業的過程中,究竟該關註哪些習慣呢?

家長可以關註坐姿

坐姿不端正,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專註度。「雙腿平放在地面,雙手自然擺放在桌面上」這是一種自動高效的學習姿勢。東倒西歪很難有真正的高效狀態;背挺得過直僅僅能在短時間展示專註的造型,很難持續;只用一只手寫字,另一只手撐著下巴或是擺弄頭發、玩其他物品也是無法專註的。

家長可以關註孩子註意力的持續度

東張西望、東搞西摸,學習效率必然低下。大腦的持續度和我們體能耐力有相似之處,長跑需要鍛煉,專註力也需要訓練。在家裏,家長盡可能提供安靜、幹凈、簡潔的環境,學習用品和房間布置不要太復雜,營造一個靜得下心來的氛圍。

家長可以關註書寫

如果能在小學階段就寫得一手又快又好的字,是最理想的結果。如果達不到這個狀態,我們可以降低要求,只要書寫認真、排版清晰便於老師批閱,也是 OK 的。字不一定最漂亮,但是我們可以從書寫的一筆一劃中感受到孩子的認真態度。

關註作業的改錯過程

做題是「查漏」,改錯是「補缺」。改錯過程的認真到位,改錯之後的及時復習,都可以讓孩子在學習中事半功倍。

第三類原因是方法問題。 我們建議孩子先做核心作業,再做彈性作業,文科和理科作業交替進行。 如果基礎和習慣還需加強,可以在上述步驟之前先進行「練字」「抄寫詞匯」等作業,用最少的時間完成過渡,讓大腦在進入興奮期後再處理核心作業。此外,家長可以在孩子剛進入新學段時「扶一下」:和孩子共同制定學習計劃。

列出作業任務清單

任務清單不僅要明確任務總量,更要明確每一板塊的數量和難度。我們發現越是自律和優秀的孩子,對作業數量和難度越有清晰的認知;而一些學習習慣不夠好的孩子,對作業任務沒有概念,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自律、低估完成一件事情的難度。結果就是:計劃兩個小時可以完成的事情,一天都沒做完。此外,家長在幫助孩子列任務清單時,不一定精細到小時、分鐘,當天任務完成即可。孩子需要容錯空間,家長需要意識到「現實世界中摩擦力總會存在」。如果我們和孩子對任務沒有充分的預判,容易讓雙方都充滿挫敗感,造成情緒上的沮喪、煩躁。

重點突破關鍵環節

學科作業的平均用力很難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比如:這兩周正是數學翻坎的時候,可以把核心時間、最好的精力讓給數學,其余時間進行其他專案。作業背後其實是在鍛煉孩子的能力,其中既有物品有序的習慣、規劃協調的能力,還有深刻理解事物的認知,更有自律和堅持的意誌品質。這些習慣、能力、認知和意誌品質才是我們在所有知識都遺忘之後還能沈澱在身上的東西,也是我們要求孩子努力學習的意義所在。

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

應該扮演溝通者的角色

多陪伴,多觀察

把看到的情況與專業人士溝通

找到問題所在

扮演協助者的角色

多傾聽、多交流

讓孩子在奮鬥的過程中

感受到有支持、有鼓勵

不是單槍匹馬面對一切

扮演堅守者的角色

遇到孩子的態度問題、意誌力問題

要讓孩子明確自己作為家長的底線

用溫柔的語氣、堅定的態度去告訴他

「無論你是否優秀,我都愛你;

我愛你,不代表我可以放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