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校園欺淩:必須被揭開的「隱秘角落」

2024-03-25教育

最近一周,與校園欺淩有關的討論,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成了線上線下的熱門話題。這背後,一方面有邯鄲3名未成年人殺害同學一案的直接影響,另一方面,也與社會近年來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息息相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網上以「校園欺淩」或「校園霸淩」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可以看到不少新聞報道和熱搜詞條。發展到刑事案件的校園欺淩,固然是極少見的特殊現象。但是,如此慘痛的一場悲劇,卻足以提醒我們:校園欺淩不是小事,不能等閑視之,更不能輕視縱容。

在眾多討論中,音量最大的,自然是對校園欺淩的批判與聲討。除了那些做出欺淩行為的未成年人之外,對其負有直接教育責任的學校和家長,也成為眾矢之的。

對未成年人而言,每個人的天性固然有所區別,但教育才是影響其行為的關鍵。從這個角度上看,校園欺淩者的惡形惡狀背後,往往離不開學校和家長的缺位與縱容。

這個道理,不僅在一則則令人氣憤的校園欺淩新聞中反復得到驗證,也與普通人的生活經驗高度相合。在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中,校園生活都是一段難以磨滅的回憶,而中小學校園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紀律性。這種紀律性的存在,並不是為了抹殺學生的個性,而是為了和未成年人天性中的反叛去中和、對抗,引導學生完成社會化的過程。

這種天性中的反叛,本身並不是壞事,甚至可能前進演化為勇氣、進取心和創造力,但在誤入歧途時,必須得到適度的控制。於是,我們總是會看到老師不厭其煩地教導不愛學習的「差生」,或是聲色俱厲地斥責挑釁校規的「刺兒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有學生能長期欺負別的同學,形成典型意義上的校園欺淩,恐怕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並沒有人真正把欺淩當一回事,認真去糾正、教育。

近年來,從社會討論的熱度上看,校園欺淩問題的嚴重程度似乎正在顯著飆升。但在我和許多同感者的觀察中,這只是一種反應社會議程設定狀況的表象。真正的變化,不是校園欺淩最近才變多,而是我們的社會直到近些年,才對未成年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及其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入的關註。而在這之前,校園欺淩問題其實一直存在,只不過沒有得到這麽多的曝光。

過去有一段時間,日本的校園欺淩問題在全球範圍內都備受關註,當時有人天真地發帖表示:幸好我們身邊沒有這種情況。結果,許多曾遭受校園欺淩的網友「懟」了他半天。

未成年人在成長、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摩擦,而其唯一的「解藥」,就是有針對性的關註和教育。遺憾的是,這種不善良的傷害常常滋生於成年人看不到,或是看到了也不重視的「隱秘角落」當中。這些「隱秘角落」常年不得見光,不僅讓那些無辜遭受欺淩者留下了嚴重創傷,也斷送了那些欺淩者省思自我、痛改前非的可能。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有人或許會問:校園欺淩的過程如此惡劣,而且往往具有持續性,不是一次兩次,旁人怎麽可能看不到?對這個問題,我在學生時代的一段親身經歷,可以作為某種說明。上中學時,我們班上曾有一位女生,意外圈進了同學之間瞎傳的「緋聞」當中,被指「辜負」了某男同學的感情。這位男同學有個朋友,是班上的紀律委員,可能是想給「兄弟」爭面子,總是故意找茬刁難這位女同學,女同學性格文弱,不知道如何反抗,也沒有對「緋聞」進行反駁。於是,紀律委員不斷升級自己的「找茬」行為,起初只是在自習時無故指責對方違反紀律,後來開始在課間言語攻擊對方,甚至在放學後做值日時以衛生標準不合格為由,強行拉住對方,不許對方回家。有一次,我和這位女同學同組做值日,完成任務後,又看到紀律委員找茬不讓她回家,把她急得哭了出來,我實在看不過,出來打圓場,仗著自己比紀律委員體格還要壯些,總算讓他松手作罷。

這次事件之後,紀律委員找茬的頻率明顯低了,於是大家——也包括我——對這件事的關註都漸漸淡了。就連那位女生自己後來都放下了這件事,畢業典禮時甚至能跟欺負過她的紀律委員有說有笑。但是,今天再回頭看這件事,我相信各位讀者和我的感覺一樣:這完全就是一場校園欺淩。

我所在的中學,是校風校紀較好的重點學校,事件中的欺淩者甚至是成績不錯的班幹部。欺淩就這樣在大家的眼前公然發生,卻沒人把這當作欺淩,更沒人去跟老師匯報。我雖然最後出手阻止,但也沒有明確地認識到事件性質,只是隱隱約約覺得「這樣不好」。於是,一場欺淩就這樣「隱身」了,我沒有機會知道那位女生當時到底承受著多大的心理壓力,而這本該得到老師的關註。

這並不是我在學生時代知悉的最嚴重的一起校園欺淩事件,也不是唯一被忽視的一起,而只是離我最近、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起。我相信,很多人的記憶中都存在著類似的事情,在過去被有意無意的忽視了。有些違反學生守則的行為十分惹眼,一定會被重點關註,但欺淩往往起於微末,因而容易被視作無足輕重的事。可是,再小的火苗,如果放任不管,都可能釀成大禍。退一萬步,就算最後沒有鬧大,長期持續的欺淩,也必然會給人留下長久的隱痛。

在最近這波輿論的風口上,有人發了一個貼文,認為沒必要對未成年欺淩者過度苛責,被網友罵了幾千條。發帖者寫道:「未成年就是未成年,小時候都有心智不成熟的時候……同村有個啞巴孩,我們一群人經常放學了去打他……只是覺得好玩而已,我們現在長大了不是一樣成了好人?」其中「一樣成了好人」幾個字,令人不寒而栗。這個故事可能確有其事,也可能是發帖者為了給欺淩者辯護現編的,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讓人看到:「欺淩無過論」如果得不到糾正,是多麽可怕的一件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因此,我們決不能容許校園欺淩繼續存在於各種「隱秘角落」之中,必須想方設法把一切欺淩的苗頭暴露在陽光之下,對其予以徹底的治理。在這件事上,學校、家長再怎麽重視都不為過。

最近,許多媒體都呼籲社會加強對校園欺淩的應對措施。一些地方也針對性地采取了各種實際行動,如由學校向家長致信強調對校園欺淩的重視、對校園欺淩者在中考升學最後投檔等等。具體可以采取什麽措施,發現並糾正校園欺淩,需要社會各界一起想辦法。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藏匿的「隱秘角落」有更清晰、更敏感的認知。

從「小事」開始留心,防微杜漸地預防校園欺淩,總比事後對著遍體鱗傷的受欺淩者追悔莫及來得要好。及早給那些欺淩者一些大懲小戒,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更比看著他們以「長歪」的狀態進入社會要好。(林樹心)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