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抽動癥孩子
的遭遇
來自一位媽媽的真實分享:
我的孩子,今年7歲,抽動癥。
因為抽動癥,他上課不安靜,嘴裏會不自覺的發出奇怪的聲音,影響課堂紀律。
老師說影響周圍的同學,就把我孩子扔到最後一位自己坐。可還是一樣啊,叫起來,前面同學又轉頭看...
因為這件事,我和老師溝通了。我說孩子患上的是抽動癥,他不是故意的,而且一緊張,越頻繁。
但老師不能理解,她說不能控制,你們就休學吧。
我說現在九年義務教育,你沒權利阻止不讓孩子上學。孩子也哭著說不是故意的,想上學...但老師不理。
我老公氣的要去找校長理論,在我把孩子接出來路過辦公室時,就聽到另一個老師在那說我家孩子癥狀還取笑...
看到這裏,我深深地感到難過、心疼。孩子是無辜的,他還那麽小,才7歲。
對於老師的不理解,甚至曲解,如果你是這位媽媽,會怎麽辦呢?
如果你是這位媽媽,你會怎麽辦?
A:休學吧,等孩子好了再說
B:果斷轉學
C:不放棄,再嘗試看看
抽動癥
可以自己控制嗎
抽動癥按類別分為運動性抽動、發聲性抽動,有的孩子屬於混合型抽動。
★運動性抽動:是頭面部、頸肩、軀幹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發、快速收縮運動,比如眨眼睛、咧嘴、甩脖子,擰手;
★發聲性抽動: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縮,透過鼻、口腔和咽喉的氣流而發聲,也是不自主的。比如吭吭清嗓子、尖叫、鳥叫。
遇到這種情況,出於不理解不了解,和前面那位老師一樣,很多家長第一反應也是讓孩子控制。
但事實上,抽動癥從根源來說,問題在大腦神經上。那樣做的結果有3種:
①無效:有的雖然能短暫性控制,但不一會兒又出現了;
②加重:孩子情緒緊張,急於控制反而加重了抽動,更停不下來;
③更糟糕: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壓抑、扭曲,延伸出更嚴重的後果。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自尊自信,是人類心靈裏最敏感的角落。」
老師、家人,以及周圍人不理解的態度,會像一把刀一樣,時刻在孩子單純而脆弱的內心上劃一刀!
長此以往,抽動癥孩子又會進一步合並情緒行為障礙。
比如很多家長跟我們反映孩子頻繁發脾氣、自殘、攻擊行為、抑郁、自卑、睡眠障礙、不願意上學...
面對抽動癥孩子
請接納和理解
每一個孩子的幼小心靈,都是一朵嬌嫩的小花,需要我們大人小心呵護。
這個孩子的遭遇可能只是個別的,在努力下,我們很多老師都是能夠接納、理解平等對待孩子。
比如,老師會根據孩子的現狀,采取比較適合他的教育方式,鼓勵他,並正確引導周圍的同學。
這在我們「醫教一體·多學科診療康復」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來自周圍人接納和理解,甚至是一個鼓勵,很可能由此改變抽動癥孩子的一生。
那為此,除了治療改善,作為家長,我們可以為孩子的康復做點什麽呢?
①學習相關的科普知識,毫不保留地將孩子目前的情況告知老師,不要有面子思想。努力和學校、老師溝通。
來看一位家長的做法,@小虎媽:
我跟老師寫了信,坦誠地告訴老師,孩子抽動癥無法控制,也坦誠地告訴老師我的困惑和我的努力,最終獲得老師的諒解。
如果已經竭盡全力,但依然不能得到老師的接納、理解和幫助。建議換一所學校。但休學,請慎重考慮。除非孩子情況特別嚴重。
②接納不等於溺愛孩子,什麽都順從他。
俗話說,慣子如殺子。
抽動癥的孩子除了抽動,其他都和正常孩子一樣。如果家長事事遷就,這樣不利於孩子的康復、成長。
③多關註孩子的心理,幫助他排除緊張感和恐懼感,樹立自信心。
▽滑動檢視建議
★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讓孩子生活在愉快和自信的氣氛中。無論他的動作如何使人生氣,既不要註意他的樣子,也不要模仿他、取笑他。
★保障孩子的睡眠質素,引導孩子參加各種有興趣的遊戲和活動,轉移註意力。但不宜過多接觸影片,包括接觸手機及電子遊戲等。
★適當的體育活動可以幫助孩子增強體質,擺脫自己的封閉狀態,緩解情緒,振作精神,完全放松。
★飲食上,少吃辛辣刺激、「容易上火」的食物。喝含糖、含添加劑的飲料、食品等也要少吃不吃。
...
④父母是孩子的堅強後盾,多給他正向積極的引導
要時刻告訴孩子,他的這些癥狀沒有任何錯,也不需要因為這些動作而自卑,他可以做自己,可以學習,交朋友,追尋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