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一個孩子真正長大,從父母的5次結束開始(深度好文)

2024-04-01教育

作者:蘑菇餃子(爸媽精讀作者)

最近,好友忍不住跟我吐槽:

「我覺得我養了一只白眼狼!」

原本乖巧懂事的孩子,現在變得越來越離譜。

考上國內的大學,不肯去,非要出國留學,家裏不得不東拼西湊,攢夠出國的費用。

好不容易畢業,工作還沒著落,就要家裏給他買輛車。

最近開始找工作,清閑的工作嫌錢少,薪金高的又嫌累。

看到身邊的朋友都有房子,又要家裏給他買房。

說到最後,朋友忍不住鼻子一酸:「你說這孩子,什麽時候才能長大?」

看著她日漸憔悴的臉,我不禁感慨:

多少中國式父母,總是怕自己給孩子的不夠多,但這種自以為地對孩子好,其實只是一種自我感動式的犧牲。

飯菜幫忙打好,衣服幫忙穿好,結果讓孩子覺得父母的付出天經地義。

想讓孩子真正地長大,父母最該做的是改變和孩子的相處模式。

真正的改變,從這5次結束做起

3歲結束孩子的餐桌

【超級育兒師】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兩歲多的孩子,每次吃飯都必須由父母來進行。

父母不餵,他就不吃。

擔心他長不高,全家人連哄帶騙,甚至得用衣架打才能讓孩子正常吃飯。

其實,孩子一歲多就逐漸進入幼兒叛逆期。到了兩三歲,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意識。

這個階段的孩子,內心總是渴望「我要自己動手,我要自己吃飯」。

可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太小,自己吃飯會弄臟衣服、吃不飽飯,選擇繼續餵食,久而久之,孩子慢慢喪失自己進食的權利。

而且餵食的過程中,孩子「我不想吃了」的意願很容易被父母忽略,明明不餓還被強制餵食。

等到孩子再大一點,潛意識裏會對吃飯愈發排斥和抗拒。

父母的幹預,養不出獨立進食的孩子。

在孩子3歲開始放手讓他獨立吃飯,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時也可以增加孩子體驗、練習、管理自己行為能力的機會。

父母學會結束孩子的餐桌,才能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他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6歲結束孩子的臥室

李玫瑾教授接受教育采訪時說:

「三歲之後要讓孩子和家長分開睡,這一點很重要。」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怕黑、沒有安全感,所以不敢一個人睡覺。

但如果只是單純想透過陪著睡覺來解決,不僅問題還在,還會讓孩子產生依賴。

一旦孩子過度依賴家長,很容易變得沒有主見,遇事只會逃避或推脫給他人。

有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舍不得孩子。

兒童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如果孩子未滿3歲,還處於「依賴期」的他們是需要父母的陪伴的。

但當孩子滿3歲之後,孩子便開始有獨立的意識;孩子到了6歲時,更是有了性別差異的意識,心理也處於重要的發育階段。

3至6歲之間,是父母與孩子分床睡的最佳時段。

這時候開始分床睡,鍛煉的是孩子的獨立性和與人交往的邊界感。

當然,在決定和孩子分床睡時,不是直接將孩子趕到自己的房間,而是可以創造一些分床睡的「儀式感」,避免孩子產生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陪孩子一起,按照他自己的喜歡裝扮自己的房間;選擇他喜歡的床,再一起挑選出他鐘愛的床上用品。

讓孩子對自己的「地盤」充滿了期待,意識到「我要自己睡覺了」;再陪著孩子在他的小床上進行「脫敏」訓練,直到孩子可以自己分床睡。

就像斷奶一樣,分床也需要態度堅決。

循序漸進地撤離孩子的臥室,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讓孩子可以明白男女之間的區別與界限,也能更好地鍛煉孩子的自控能力。

10歲結束孩子的私人空間

有位寶媽曾在朋友圈說,自己跟孩子發生了一些沖突,孩子一氣之下竟然連學都不去上了。

追問之後才知道,原來是孩子爸爸經常偷看孩子的資訊。

孩子曾經多次跟爸爸說過,不要去登QQ看他的資訊。但是父親不僅不聽,還把他的密碼給改了,說是為了孩子能好好學習。

此外,孩子在家根本就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父母老是隨意進出他的臥室。

心理學表明, 孩子的年齡越大,需要的私人空間也就越多。

特別是從10歲開始,他們開始喜歡獨處,不願意跟父母說心裏話,更喜歡透過日記、網絡聊天等方式來表達。

但現實中,大多數的父母都對孩子的私人空間有種本能好奇和窺視欲。

他們打著「為了孩子好」的名號,進入孩子的私人領地、想了解孩子的私密。

越是這樣,越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推開的是孩子的房門,但關上的卻是孩子的心門。

一到這個階段,父母一定要做到: 理解、尊重、不打擾。

盡可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可以獨立生活的空間,讓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結束孩子的空間,不打擾孩子的休息、學習或其他事。

做有邊界感的父母,培養出有邊界感、懂得尊重別人的孩子。

18歲結束孩子的選擇

之前有位女生在微博上爆料,媽媽想讓她報考公費師範生,可是她不喜歡。

和母親溝通失敗後,她偷偷地改了誌願,並成功被北京電影學院錄取,而她的媽媽接受不了,就把她的錄取通知書給藏了起來。

現實中,這種恨不得把孩子一生都攥在手裏的父母很多。

殊不知,父母過多幹涉,只會影響孩子自己的判斷和想法。

孩子小的時候,媽媽問道:「想喝牛奶還是果汁啊?」孩子說想喝果汁,媽媽卻說:「你還在長身體呢,還是喝牛奶吧!」

到了高中分科時,孩子說他喜歡文科,媽媽又會說:「學理科好找工作。」

上什麽大學聽父母的,找什麽工作聽父母的,談什麽物件,也得聽父母的。

父母可以給予孩子愛,但不是把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紀伯倫說過:「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他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孩子長大後總是要離開父母,在外面獨當一面。

既然孩子已經成年,就請把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還給他。

他會在一次次的選擇中,學會為自己的錯誤負責,學會更慎重地做決定,也學會主宰自己的人生

老鷹不會把幼鷹推下懸崖學飛,但是會在它長到足夠大時將它驅逐。

不幹擾孩子的選擇,學會放手,才能讓孩子自由地飛翔在更加廣闊的藍天裏。

婚後結束孩子的家庭

前不久,一段男子在婚禮上和媽媽十指緊扣,過分親密的影片火爆了網絡。網友們評論紛紛: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他倆結婚呢。」

「這新娘看起來像是一個局外人。」

影片釋出的一個月後,新娘選擇離婚,原因是受不了婆婆天天和老公影片。

白天工作一天,晚上原本屬於小兩口的時間也被婆婆給占用了,讓人很難接受。

有人說, 好的家庭關系,應該像一鍋生米,浸泡在鍋裏,但粒粒清晰,界限分明。

孩子成家後,和父母就已經一分為二,成為兩個獨立的家庭。

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婆媳問題」,實質上也就是婆婆沒有邊界感,過於幹涉孩子的婚姻生活。

這種在父母看來的「愛」,卻會給新家庭造成更多的矛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期望被約束、被管教。

孩子已經成年,擁有守護自己幸福的能力,對人對事也都有自己的判斷。

他的伴侶,才是那個陪他走過人生下半場的人。

作為父母,最大的成就是讓孩子獨立地走向自己的人生。

放手,並不代表停止對孩子的關心,而是學會不要過度操控孩子的人生

北大才女趙婕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地結束,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唯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來,你對他的愛就越成功。

在合適的時間,體面地結束孩子的生活,他才能真正地學會長大。

願我們都能做有邊界感的父母,培養出獨立優秀的孩子。

作者簡介:蘑菇餃子,富書作者,喜歡文字,用文字治愈心靈,一個人‬要想成功,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遮蔽力,文章:爸媽進化論,富書重磅推出新書【遮蔽力】,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