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德育視角下的高中英語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探究

2024-02-07教育

感謝您關註「永大英語」!

德育視角下的高中英語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探究

王燕平 王玉艷

摘要: 閱讀英語文學名著能促進高中學生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的發展,能幫助學生發展情緒情感和意誌品質,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本文從顯性德育內容、隱性德育要義和德育現實內涵視角入手,解讀了文學名著整本書中的德育意蘊,提出了「以德引領,構建整本書德育資源」「優選策略,實作德育滲透的生動、高效」和「內化德育,檢測德育效果」三條實踐路徑,旨在英語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中落實德育,實作立德樹人。

關鍵詞: 整本書閱讀;德育;文學名著;立德樹人

一、引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應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教育部,2022)。德育,即道德教育,它是對學生的一種價值教育(陳祥梅、苗興偉,2022)。【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以下簡稱【指南】)在解讀德育內容時具體指出,中小學德育應以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內容(教育部基礎教育司,2017)。在學校教育中,德育應處於「為首」「為先」「為重」的地位。德育不應局限於一門德育課程,而應落實於所有學科與課程中,透過學科教育深化學科育人理念。在此理念下,英語教育既包括語言教育,也包括文化教育和品格教育。其德育價值建立在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發展學生思想品德、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高層次價值。

在英語學科教育中開展德育受到許多教師的高度重視,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學科知識和德育知識無法協同,透過「插播」「硬塞」等形式刻意將英語知識生硬地變為德育知識,或把德育知識生硬地附加於語言知識上,使得德育知識以空泛和抽象的形式呈現。二是德育課堂實踐行為單一,缺乏情感共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透過「貼標簽」等形式為教學目標貼上德育的標簽,或者設計一些脫離文本的空洞說教活動,而非最佳化德育滲透路徑,實作英語教學和德育的有機統一。

基於德育視角開展高中英語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是在英語學科教育中落實德育的有效路徑之一。文學作品觸及深層次人文關懷和需求問題,其移情作用能促使讀者深入思考人與社會的普遍性問題(戴軍熔,2020)。因此,文學作品與德育知識在內容上呈現高度協同性。整本書閱讀是指把一本書當作一個整體,從資訊獲取、審美、意義建構的整體視角,進行整體性閱讀(魯子問、陳曉雲,2021)。其情節性與容量性也為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提供了相對完整的文化場域。

二、英語文學名著整本書的德育意蘊

英語文學名著整本書有豐富的德育意蘊,具有學科育人功能,但英語文學名著整本書的獨特性質和編排體例使得德育內容的呈現方式靈活多變。有些名著直接呈現德育要素,有些名著蘊含的德育要素具有一定的潛隱性;有些僅突出一項德育要素,而有些則可能蘊含多個德育要素。作為教材的輔助材料,並非所有文學名著都能夠且值得引入課堂。教師需構建文學名著整本書德育內容,便於系統地把握文學名著中的德育內容,避免重復,並將立德樹人滲透在文學名著的閱讀教學中。

本文從顯性德育內容、隱性德育要義和德育現實內涵三方面分析文學名著整本書德育內容,並深挖其德育意蘊。

1. 顯性德育內容

顯性德育內容指透過品德故事和案例、價值觀討論等形式明確地體現道德價值觀和品德素養的內容。英語學科的主題語境涵蓋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為開展學科育人提供話題和語境。

有鑒於此,根據【指南】對德育內容的具體描述,本文基於個人、社會、文化和生態四個維度,從「知、情、意、行」角度進一步分析整本書顯性德育內容(見表1)。

「知」即知識和認識,包括對德育知識的認知與整合,形成正確的認知。「情」即情感、情緒和情感體驗,包括透過探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意」即由情引申出的態度、意誌等。「行」即體驗與實踐。在「知」中形成德育認知,促進「情」的提升,磨練「意」,付諸於「行」。

2. 隱性德育要義

隱性德育元素是指存在於文學名著整本書中,但不直接以明確的道德教育目標或教育內容呈現的德育元素。余婉兒(2009)認為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呈現方式包括:「直接說明」「對話」「人物形象:楷模式人物(偉人、普通人、動物)」「形象化(形象、故事)」。賈彥琪(2016)將德育元素呈現方式分為「直接言明」「對話引出」「故事蘊含」「美感體驗」四大類(轉引自胡萍萍、鄭瓊瑤,2022)。

德育視角下開展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重點關註以下五方面呈現的隱性德育要義:(1)對話參照中呈現的隱性德育要義;(2)作者和時代背景中呈現的隱性德育要義;(3)文本標題和整本書插圖中呈現的隱性德育要義;(4)人物形象中呈現的隱性德育要義;(5)故事情節和故事意蘊中呈現的隱性德育要義。例如,小說Jane Eyre中男女主人公有如下對話:

Rochester: Love yourself. Don’t give generously the love, soul and strength of your heart and soul as gifts and waste them in unnecessary and despised places!

Jane: Although I am not beautiful and poor, we are equal, just as we all kneel in front of God through the graveyard after death.

透過該對話可提取出個人維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富有激情、勇於反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及對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又如,小說Robinson Crusoe的作者從自己對時代的觀感塑造了魯濱遜這一人物形象,以其堅強的意誌、積極的進取精神對抗因循守舊的貴族人物。對其解讀,可提取出社會維度下的理想信念教育。The Red and the Black、War and Peace、Pride and Prejudice等名著的標題均含蓄或形象地揭示主題,傳遞出理想信念、價值觀等德育元素。再如,Eugénie Grandet 刻畫了葛朗台這一充滿貪欲的負面人物形象來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又如,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敘述了主人公受困於自己性格方面的兩重性,一方面向往著自律,另一方面渴望放縱,透過這一道德抉擇兩難的情節表達了人是矛盾、復雜的主題,這是德育元素價值觀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現。

3.德育現實內涵

文學名著雖具有虛構性,但也是對現實生活和生活經驗的描寫和反映,具有德育現實內涵。德育現實內涵是透過聯系生活整合德育資源,幫助學生將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套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德育更加貼近社會生活,進而體現英語課程的德育價值。聯系生活整合德育資源即找到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的連線點。當一部名著的主題和情節與現實生活中的事件與情境或生活中的境遇相碰撞時,我們可以看到它們在現實中的影響和共鳴。例如,歐威爾的Animal Farm以寓言的形式揭示了動物們起義反對殘酷的農場主並建立一個理想社會的故事,可以與現實中的社會不公和抗議運動聯系起來,激發人們對正義和平等的思考。

三、高中英語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實踐範例

為了更好地在英語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中落實德育,本文從內容、活動和評價三個維度提出了滲透德育的路徑,將整本書閱讀教學看作一個德育意義建構的過程,從內容上突顯德育的引領統攬,過程中確保德育的深度滲透,最後強化評價的逆向反撥。

在德育視角下開展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需以德育為引領,以能力為導向,以策略為驅動,將育人目標與教學內容、教學任務、教學活動、教學方式自然融合,確保輸入活動融入德育價值,保證輸出活動達成德育目標,強化認知,昇華情感,錘煉意誌,落實行為,體現德育價值,達到知、情、意、行合一。

本文以書蟲系列三級讀物Frankenstein為例來展示德育視角下開展英語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操作路徑及要領。

1.以德引領,構建整本書德育資源

積極、正向的英語語篇為育人提供了重要素材(程曉堂、叢琳,2022)。檀傳寶(2007)認為德育資源是指「對培養人的德性起作用的一切因素,也指構成德育活動和滿足這一活動所需要的一切因素」。整本書中的德育資源是指整本書中一切有利於教師進行德育,有益於學生形成健康的情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科學的價值觀的所有材料和活動。以德引領,充分挖掘整本書具有的德育資源是實作德育滲透的先決條件。教師要深入分析整本書,深挖內嵌其中的德育主旨,從顯性德育內容、隱性德育要義和德育現實內涵三方面關註知識的意義及教育性,對整本書的德育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從而提高文學名著整本書教學的德育效果。

(1)深化顯性德育內容

整本書的顯性德育內容依附於整本書閱讀的主題意義探究過程,但仍需教師對其深化。教師可透過「分析——對照——精選」三個步驟深化顯性德育內容。教師首先從「知、情、意、行」角度分析整本書的顯性德育內容,再對照【指南】釘選整本書德育素養的培育點,最後精選具有典型性和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德育內容作為德育教學起點。

Frankenstein作為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說,講述了熱衷於生命起源的科學家弗蘭肯斯坦透過閃電創造了一個巨人。這個巨人雖然天性善良,向往美好,渴望感情,但由於面貌醜陋,被社會視為怪物,最終為了報復制造了一連串的命案。教師從「知、情、意、行」角度對整本書的德育意蘊進行分析,並對照【指南】釘選其所屬德育範疇(見表2)。

(2)提取隱性德育要義

教師應結合整本書的留白處,對教學資源進行適度挖掘,提取隱性德育的要義。文學作品是由作者、作品和讀者共同構成的整體。作者透過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觀點,其創作過程、個人經歷和文化背景都可能影射於作品中。作品中包含著情節、人物、主題等元素,它們透過文字傳達作者的價值觀。而讀者透過對作品的解讀和對作者意圖的理解,賦予作品新的意義和價值。

本文從作者創作背景、文本解讀和讀者評價三方面提取Frankenstein一書中的隱性德育要義。依據作者寫作背景,Frankenstein的作者生於啟蒙運動時期,作品寫於工業革命時期。作者寫就了一個執迷於生命創造卻終究被反噬的科學家的故事,從中可見作者對於科學、理性和宗教的深刻思考。依據文本解讀,Frankenstein小說的雙重敘事塑造出復雜的人物形象,即科學家與怪物。創造者與被創造者的特殊人物關系及亦正亦邪的扭曲的人物性格均蘊含豐富的德育元素,產生獨特的審美價值。依據讀者的評價,Frankenstein作為早期科幻小說,其價值被許多專家學者從多個角度進行了分析,如科學與人性、人性與欲望、人文主義與浪漫主義、隱性敘事與共同體構想等。現有的讀者評價有助於加深教師對整本書隱性德育要義的認識,為挖掘有效德育元素搭設平台。

(3)豐富德育現實內涵

英語文學名著具有文化差異性和虛構性的特征。文化差異性即透過展現西方文化的特點和思考方式,讓讀者了解和體驗多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虛構性即透過想象力和創造力引發讀者的思考和想象,提供了多重解讀的可能性。 因此,主要透過聯系文化差異性和結合現實生活兩個渠道豐富德育現實內涵。 聯系文化差異性豐富德育現實內涵即找到中西方文化相連線的錨點。 Frankenstein是作者透過小說主人公弗蘭肯斯坦背離自然秩序創造生命的行為,探討創造與責任的關系,揭示了科學與技術發展對人類的挑戰和警示。 而中國文化中也存在類似的故事,如誇父追日等故事體現了人類對於力量、智慧或永恒生命的追求,以及對於人類命運和自然秩序的思考。 中國文學中也存在一些與人造人相關的故事,如【列子·湯問】 的第十三篇【偃師造人】 講述了一位名叫偃師的工匠,善於制造能歌善舞的人偶。 結合現實生活豐富德育內涵即建立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的連線。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加大了人類無時無刻不在科技運用中面對自我與科技角色分工的困惑。 現如今,人類與書中的科學家一樣面臨如何構建人類與科技和諧發展關系的問題。

2.優選策略,實作德育滲透的生動、高效

教師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應以知識為載體,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整本書,將德育貫徹其中,多方位、多層次地昇華其背後的德育價值,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師可以采取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和活動化策略強化學生的德育體驗。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和深度化策略是基於對整本書的理解、看法、觀點和態度來強化德育體驗,而活動化策略是圍繞學習活動的組織、設計及開展來強化德育體驗。

(1)強調整體化策略,整合語言能力目標與德育目標

整體化即聯系、組織和整合,強調關聯、構建與統整。整體化策略強調遵循德育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融合語言學習。德育知識滲透需經歷以下幾個步驟:分析——感知德育知識;欣賞——認同德育知識;內化——加深德育知識;行為——形成德育素養。教師應遵循此步驟設計整本書教學目標,實作語言學習與品德培養的有機融合。

[案例]

德育視角下,Frankenstein整本書的教學目標如下:

① 透過分析小說主要人物及故事情節,感悟故事發展的精神內涵,分析小說背後所反映的價值取向。

② 透過欣賞經典片段中人物面臨道德問題時所展示的優秀品質,多維度了解人物,認同主要人物的價值觀。

③ 透過對核心問題——科技發展與倫理道德的思辨性深入探究,完成從文字性解讀到文學性解讀,再到文化性意義建構,最終形成對德育知識的認知和內化。

④ 透過對小說主題形成個人化理解並獲得對生活的啟示,發展做人做事的行為準則與社會發展的認知體驗,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並自覺踐行正面價值觀。

整體化策略透過實作語言能力目標與德育目標的協同,以德運知,協同養德,有助於學生透過學習Frankenstein整本書中主人公遇到的具體道德問題,發生從認知到情感再至行為的轉變。

(2)突出情境化策略,踐行整本書閱讀教學與德育滲透

情境化策略是教師在整本書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把德育元素還原到情境中,使學生參與、體驗,從而理解乃至認同。基於Frankenstein整本書的特點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及情感,教師在教學中主要創設以下三種類別的情境,形成情境鏈,突出情境化策略:①指向書中明確及典型情節的一級情境;②指向書中隱含的文化及德育資訊的二級情境;③指向真實生活中的德育知識的三級情境。教師透過引導學生關註情境鏈的三級串聯,加強其德育感知。

[案例]

一級情境的創設是教師以讀者劇場的形式,將Frankenstein書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改為短劇。Frankenstein第六章描述科學家與怪物自分別後第一次相遇,透過怪物與科學家的對白,講述怪物如何從懵懂無知到渴望愛再到最後由於失去愛而走入歧途的過程。該章節情節緊湊,對話較多,對動作、表情、心理的描寫也很細膩,結尾處還意蘊深長,適合作為讀者劇場的典型情境。學生在極具「動」與「樂」的朗讀、模仿和表演的過程中走進整本書,把握人物的性格、語言、動作、神態及內心世界。一級情境的創設讓扁平的人物及其抽象的動機具象化。在共情演繹中,角色的代入使學生親身體會真、善、美的道德內涵。

二級情境的創設是教師針對書中隱含的文化及德育資訊設定情境問題,將其作為德育知識挖掘的停靠點之一,為後續德育滲透提供必要的情境。 比如,教師設計情境問題:The original title of the book is 「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 Let’s explore why the author chose to name it 「The Modern Prometheus」 and why that part of the title was eventually removed. 該情境問題具有思考性與趣味性。 其情境探索無法靠天馬行空的想象來解決,而是需要學生對Frankenstein一書的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和神話傳說的背景知識進行探索。 因此,透過二級情境探索,學生聯想時代背景,剖析現實意義,在情境中深入思考科學和知識探索的邊界,以及科學實踐與社會責任心。

三級情境是教師觀照現實,創設生活情境,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實際生活能讓學生真正體驗和理解知識的內在意義和價值,是學生學習的最佳情境。教師設計以下情境:In today’s society, technology is advancing at a rapid pace. Innovations such as ChatGPT, AlphaGo, cloned animals, and 3D printing are gradually reshaping our lives. Do you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technologies? What kind of changes do you think these advances will bring to society?透過對這些新技術進行思考與討論,學生探討了如下嚴肅的德育問題:科學實踐如果缺乏社會道德的約束,那麽人類的求知欲將會變成什麽?學生對於德育有了真切的感知,德育也產生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重視深度化策略,推進整本書教學與德育融合

深度化策略是觸及整本書知識內核,走進學生思維和情感深處的有效手段。深度化策略的目的是發現,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現(李松林,2014)。實施深度化策略的關鍵在於促進學生的理解。實作教學與德育融合的終極價值就是引導學生理解知識、理解他人、理解自我,從而不斷充實自己的內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義。教師可以透過聚焦核心知識的精準教學和以問題為導向的批判性思維活動來強化深度化策略,推進教學與德育的融合。

[案例]

聚焦核心知識開展精準教學的核心在於準確把握目標核心知識、相關知識和衍生性次要知識。教師將探究Frankenstein的主題意義定義為目標核心知識,處於知識最中心圈層;將建立閱讀基礎、探索敘事技巧、挖掘形象內涵和研討文化現象定義為相關知識,依次排列在核心知識的外圍;將厘清人物關系、梳理故事情節、梳理人物經歷、探究人物個性、梳理巧妙的伏筆對照和連線同主題拓展資源等作為衍生性次要知識,多方位補充。核心知識統攝相關知識,衍生次要知識,有助於教師深入主題意義探究的深層結構,精準教學,也有助於學生全方位感受整本書的人文價值,建立自己的認知結構。

以問題為導向發展批判性思維的活動,其核心在於發展學生基於證據的思維、獨立思考的能力、開放的心態和理性的判斷。比如,教師分析Frankenstein中的人物形象時,將「人物形象是什麽?人物形象有無變化?人物形象的變化傳達了什麽資訊?」作為導向問題,以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及滲透德育元素。學生分析了傳統的正面人物,如Henry Clerval、Robert Walton、Justine Moritz、Elizabeth Lavenza等;分析了臉譜化的負面人物,如the old man、children、villagers等;也分析了展示野蠻與文明碰撞的復雜人物,如Victor Frankenstein、the monster。教師透過分析正面人物的榜樣作用及崇高形象,顯性傳達德育元素;透過分析負面人物避免直接說教,達到隱性教化的功能;透過分析復雜人物面臨道德抉擇時道德動機與道德行為的變化,發展學生價值辨識與理解、推理與判斷的能力。在分析人物資訊的過程中,學生理解對立的價值沖突,培養道德認知、意識和判斷力。

(4)註重活動化策略,提升德育滲透功效

德育滲透不是死記硬背的過程,而是實踐、體驗、感悟的過程。活動化策略強調以活動為依托,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透過參與活動獲得德育知識,而非教師直接講解和傳授。因此,教師為Frankenstein設定讀後活動來強調體驗和感悟德育知識(見表3)。教師可將活動目的劃分為知其義、悟其義、化其義三方面,以其為驅使,強調活動過程中運用多種認知工具和資訊資源,密切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產出一個或一系列作品。

3.內化德育,檢測德育效果

德育視角下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離不開真實性評價來檢測德育效果。真實性德育評價主要包括兩部份:一是對德育滲透活動整體運作效果的判斷,二是對德育效果在學生身上表現的判斷。具體涉及檢測學生是否認同整本書中的德育觀念,能否在新情境中踐行整本書中所蘊含的德育觀念,能否對學習效果進行自我反饋和深入反思。

[案例]

學生對整本書的思辨評析是指整本書閱讀完成後,學生從思辨評析視角去審視寫作特征、主題內涵、自我認知感悟等,主要以人物小傳、書評、讀後感等形式開展。本研究中,教師從德育教學效果角度對學生讀後感進行質化評價。教師依據「情境——總結——體驗」的德育落真實模式,從學生能否梳理整本書承載的價值觀、能否形成自己的價值觀、能否在新情境中踐行新的價值觀三方面審視學生對於整本書中所凝練的德育元素的思考,具體指:學生能否以當事人的立場審視自己處於某個道德困境時做出選擇的經歷、感受和反思;學生能否對整本書折射的價值觀進行總結性闡述;學生能否以旁觀者的立場對當事人所做選擇形成自己的評判;學生能否對生活中他人的選擇進行評判;學生能否聯系生活中類似情境反思自己當時的選擇;學生能否從書中的一個人、一段經歷的特殊性引申出對人性、生活的思考。對學生讀後感進行以上方面的審視可清晰地發現書中的德育資源能否讓學生產生共鳴,學生的品格有無明顯發展,從而檢測德育滲透效果。

四、結語

經典的英語文學名著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其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可以啟發學生對自我認知、社會倫理、人生價值等方面的思考,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文化背景和興趣愛好等因素,靈活選擇經典英語文學名著和教學方法,設計符合學生特點和育人目標的教學方案,以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陳祥梅、苗興偉. 2022. 德育視角下的英語教學設計探究[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6):1-5.

程曉堂、叢琳.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的育人目標及實施策略[J]. 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6):1-7.

戴軍熔. 2020. 英語文學作品閱讀的價值探索與策略追尋[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8):7-12.

胡萍萍、鄭瓊瑤. 2022. 高中英語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分析[J]. 基礎教育研究,(3):37-41.

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2017.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李松林. 2014. 深度教學的四個實踐著力點——兼論推進課堂教學縱深改革的實質與方向[J]. 教學理論與實踐,(34):53-56.

魯子問、陳曉雲. 2021. 英語名著閱讀教育實踐探索[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檀傳寶. 2007. 德育與班級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余婉兒. 2009. 香港小學語文新課程教科書中文學教材的德育元素分析[J]. 陜西師範大學學報,(38):199-205.

(本文首次發表在【中小學外語教學】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