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孩子常把這5句話掛在嘴邊,其實是在向你"求助",父母別不當回事

2024-07-25教育

孩子未成年階段, 思想 身體 都比較活躍,脾氣不是特別的穩定,同時又經常「語出驚人」,讓很多家長感到頭疼。

這個時候,兩代人之間,少不了「鬥智鬥勇」,很常見的場景就是,孩子突然情緒比較激動,父母想盡一切辦法 「對付」 他們。

這裏的對付,更多的是心理和語言上的博弈。

很多時候,在父母看來,孩子們口中的瘋言瘋語,沒有啥實際意義,大多可能不當回事兒,甚至直接無視。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父母覺得孩子在裝怪,鬧小情緒,引入註意,沒多大事,於是一笑而過。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李松蔚認為:

「大人們聽孩子說話,聽的不只是童趣,也在學習一種更高級的知識。孩子讓我們看到,世界沒有被語言定型之前的樣子。沒有線條清晰的邏輯、概念、知識框架,也沒有形狀固定的煩惱、計劃、自我反思」。

有的時候,孩子有意無意,反復跟你說某些話,看起來沒有實際意義,實際上可能是正在向你「求助」,

是孩子某些 訴求 心理狀態 的外延。

作為父母,可別不當回事!

「你好煩」

孩子對父母說出「你好煩」之類的話,其實是一種對權威的試探,這個時候一定要及時阻斷,否則可能會 影響親子之間健康代際關系的形成

代際關系在很多文化當中都是權利和地位的隱喻 ,尤其是受到儒家文化影響比較深的中國傳統文化, 父母的責任不僅僅是對子女進行撫養和關愛,更象征著一種權威。

在很多中國家庭中,父母不允許子女身上出現有悖於自己想法的言行,很多孩子成年後,擁有自我意識之後就會想通這一點。

然而,在孩子成年之前,還沒有自我意識的時候,如果頻繁地表達「你很煩」、「我討厭你」、「都怪你」這樣的言語,先不要生氣,

不妨想一想自己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是否給他施加了太大的壓力和束縛,使孩子感到不適。

教育的目的是讓子女能夠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但達成目的的方式是多樣的,並不一定非要透過「 高壓 」的方式,

作為父母,不想總想著幫孩子解決一切。

正如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說:

「如果一切都已被決定,我們連做什麽的余地都沒有,那我們也失去了活著的目的。」

約束子女的過分行為很重要,但 引導和給予他們成長空間更重要。

「我不想和他們玩」

「同輩群體」是個人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境因素,也是外部教育和社會化發聲的重要場所。

對孩子來說,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同輩群體都很關鍵:

心理學研究發現,同輩群體對其中每一個個體的 行為 態度 價值觀 等方面產生明顯的塑造作用。

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甚至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同輩群體的影響甚至大到改變傳統的文化傳遞方式的地步。」

一旦孩子表達出和同類群體相處的「不情願」,那麽就要註意了,孩子 是否是受到了其他人的孤立 ,或者 產生了其他無法融入群體的異常行為 。

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及時進行幹預,幫助孩子融入群體。

比如:

1.引導孩子使用禮貌用語

2.向孩子展示沖突管理的技巧,包括如何化解矛盾

3.以身作則,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樂趣

4.引導孩子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

「不想上學」

對學校和課堂的抵觸是大部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表達出的情感。

很多家長很可能會把這種情緒當做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認為只要強迫孩子去學校一段時間,習慣就好了。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學校是一個 多元的空間 ,其中包含最基本的學業壓力,也包含人際關系和溝通效果,

對於部份孩子來說,這樣的空間過於復雜,並且是會「一步錯,步步錯」的復雜狀況。

所以,當孩子表達出厭學情緒的時候,一定要找到引起孩子厭學的根本原因,

與同學和老師的相處出現了問題 ,還是單純的 學業壓力過大 ,亦或是 難以做好情緒上的平衡。

「我好差」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來自外界的鼓勵是他們獲取 情感能量 的最主要來源,這種鼓勵有可能來自長輩,也有可能來自同齡人。

外界的積極反饋就像是源源不斷的補給,維持著孩子們的樂觀心態。

由於未成年的孩子們在心理上還不夠強大,無法做到情緒上的 自洽

當他們遭遇一些暫時不能消化的負能量時,就很有可能陷入到無法克服的消極狀態中。

作為家長,如果你發現孩子頻繁表達出不自信,甚至是自卑的言辭,那麽一定要註意了,幫助他們及時走出困境, 建立自我滿足的情緒機制非常重要

「真沒勁」

「童心」、「童趣」是我們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善於發現周邊事物當中樂趣的能力的一種肯定,所以這兩個詞匯也都有「童」字。

隨著社會的發展,成年人也開始正視這種能力。

德國馬丁·路德大學心理學家在【套用心理學:健康與幸福】雜誌上發表的最新研究再次強調 ,有童心的人很容易應付無聊,總會設法將日常情況變成有趣的體驗。

由此可見,「有童心」不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對個人積極樂觀生活態度的一種肯定。

很大程度上來說,未成年的孩子本來就更應該有發現樂趣的能力。

但是,有很多孩子在尚且年幼的時候,非但無法像其他孩子一樣從周遭的事物當中獲取 樂趣 積極的心態 反而會表達出和年紀不相仿的厭世甚至是悲觀情緒,

整天把「好無聊」、「真沒勁」、「太沒意思了」之類的話掛在嘴邊上,不但不利於自己的成長,還會把這種負能量傳遞給身邊的家人和長輩。

作為家長,不要認為孩子有童真是壞事,孩子過於「成熟」也不一定有利於個人發展。

微信公眾號:谷雨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