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張炘煬:養「廢」了的天才!

2024-02-17教育

文:話多多

10歲考大學,16歲考博士,北京房價沒漲之前,先見之明的他哭天喊地要房子,父母不給買就拒絕參加考博。

網友說他是穿越過來的,你信嗎?

這麽牛掰的人物,我們來認識一下他是誰。

張炘煬,遼寧盤錦人。

盤錦,不僅是這位小神童的故鄉,也是王建國的故鄉。

李雪琴的娘定義的宇宙的盡頭,確實出人才。

然而,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如今人到中年的張炘煬,沒錢沒工作,口口聲聲說父母欠了他1000萬,這是怎麽回事呢?

每一個太子爺的背後,都有一對不差錢的父母,例如王思聰;每一個學霸的身後,都有一對拼盡全力的爹娘,例如張炘煬。

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老師,智商與情商都不算低的爹娘,強強聯合的遺傳基因,全部體現在了兒子身上。

1995年,父親張會祥,36歲那年寶刀不老,令媳婦老蚌懷珠,並積極響應國家優生優育政策,攢夠奶粉錢以後才生了這麽一個寶貝兒子。

自從有了這個老來子,夫妻二人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培養兒子身上。

孟母三遷算個啥?張家為了培養出一個神童,連親戚朋友都別想進他家的門。

為啥?就怕打擾自家孩子學習。

不誇張的說,只要兒子說一聲自己要寫作業了,夫妻二人大氣都不敢喘一口,繡花針掉在張家地上都能聽到動靜。

時勢造英雄,在這樣的學習環境裏,張家若是不能培養出一個牛娃,老天爺都不答應。

果不其然,年僅兩歲的張炘煬,僅用3個月就認識了1000多個漢字,再然後,僅用了兩年時間就讀完了小學。

在此之後,一路開掛,兩年讀完初中,宅家自學半年後,一路跳級完成了高中學業。

2005年七月,對普通高考生來說的黑色七月,卻成為張炘煬人生中的第一個高光時刻。

那一年,滿臉稚氣的他跟一幫比他年長七八歲的高中生,一起走進了考場。

哪裏有新聞,哪裏就有記者。

這一年,全國高考生877萬,年僅10歲的張炘煬,憑借505分,高分過線,拿到了天津工程師範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成為萬裏挑一的存在。

聞風而至的媒體把張家大門圍得水泄不通,閃光燈差點晃瞎了他的眼。

就這樣,全國十大神童序列中,張炘煬占有了一席之地。

然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哪有全聚德烤鴨好吃呢?

北京,才是張炘煬向往的地方。

紀伯倫有一首詩,想必張炘煬的父母一定沒有讀過。

原文大概意思是這樣的:「你的子女並非你的復制品,他們是箭而你只是一張弓,你能做的,就是把弓拉滿,讓箭飛向更高更遠的地方,重點是那個方向是箭向往的靶心。」

早些年,張炘煬向往的靶心就是能擁有北京的戶口,有一套北京的房子,娶個北京姑娘,生個北京娃,在北京安家落戶。

那麽,他如願以償了嗎?從結果來看,顯然並沒有。

而箭之所以偏離了方向,原因很簡單,陪他一起進京、砸鍋賣鐵陪讀的父母,兜裏真的很差錢。

13歲,在大人眼中,尚且還是一個孩子,但是張炘煬已經大學畢業,頭頂全國最小碩士生的光環,邁入北京工業大學的校門繼續深造了。

皇城根兒腳下的京城娃,象牙塔裏的天之驕子,眼界自然與眾不同。

張炘煬受京城文化影響頗深,剛剛踏入校園不久,就已經跟同學們打成一片了,分析時事的眼光也因此水漲船高。

於是,當張炘煬跟父母提出要在北京買房子的時候,老兩口差點驚掉了下巴,無法相信這個要求,竟然是年僅16歲的小孩提出來的。

彼時,北京房價如何呢?

這麽說吧,2011年的房價是每平米2.3-2.6萬,10年後的房價是多少呢?每平米高達6萬左右。

更別提當年張炘煬所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近的房價了,更是達到了十來萬一平。

如今看來,張炘煬確實很有先見之明,早早預料到京城房價會漲,而這樣的認知,顯然不是來自對買房一事橫加阻攔的父母。

任憑張忻煬怎樣哭鬧,老兩口就是堅決反對,兒子不解追問原因,老兩口為了面子,只說兒子是在胡鬧,就是不承認自己兜裏差錢。

張忻煬無奈,最後只能使出殺手鐧,一臉嚴肅的表示:「不給我買房子,那我就不考博了。」

這招確實好使,沒過多久,張家老兩口就給兒子在學校附近「買了房」。

然而,紙是包不住火的,直到五年後,張炘煬考上了博士,方從房東口中得知,他家的房子不是買的,是父母瞞著他租來的。

既然父母把他當小孩子騙,那我這輩子就不斷奶了。

張炘煬是這麽想的,行動顯然就是整齊劃一了。

很快,父母就嘗到了揠苗助長的苦果。

自從兒子讀完了博士,拿到了博士的學位證書,他就開始徹底放飛自我,在經濟能承受的範圍內盡情享受人生。

一個年僅20出頭的博士生,跟一個比自己大1歲的高中生,在網上談戀愛是什麽感受?

張炘煬給出的答案是,對方太幼稚,不是我的菜。

迷上了在網上沖浪的自由自在,張炘煬經常語出驚人,他認為眾生是平等的,吃肉就是一種支持殺生的行為,畢竟只要沒有需求方,就不會產生供給方。

他還認為,北京已經人滿為患了,想要緩解城市運輸壓力,何必限號呢?限人就行了,限制外地人出入就行了。

於是,很快就有網友揶揄他:「那你這個外地人先以身作則吧!」
還別說,張炘煬似乎早就料到有人會這樣嘲諷他,於是卷個鋪蓋卷就跑到寧夏師範學院拿起教鞭,站在三尺講台上做起了外聘教師。

只不過,跟那些規規矩矩的園丁有所不同,張炘煬語出驚人的習慣就是改不了。

他甚至在社交平台公開表示:「白領占據了北京寶貴的就業資源。」

這也側面證實了他一個盤錦人,遠赴寧夏走馬上任的原因,這是有自知之明嗎?

跟李雪琴的娘有所不同,張媽媽絕對不允許兒子回盤錦這個「宇宙的盡頭」。

兒子事業不如意,老兩口寧可自掏腰包,也要讓兒子在全國各地轉悠。

古人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養兒防老才是正事兒。

然而,到了21世紀,世風日下,天下老人的普遍共識就是:孩子就是一台碎鈔機,孩子越多養老錢越少。

為啥?因為啃老族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

張炘煬的「啃老金」有多少呢?

這麽說吧,張家老兩口每幾個月都要往兒子的銀行賬戶打一萬塊錢,而這筆錢,張炘煬似乎也花得心安理得。

或許,錯失時代紅利的那段時間,在他看來,若非父母當年讓他錯失了北京的一套房,他早就是千萬富翁了。

神童不再神,淪為普通人的話題,自然吸引了很多「專家」對其評頭論足。

有人站在道德置高點,對張炘煬評頭論足,斥責他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因為起點過快的超車行為,讓他付出了應有的代價。

也有人質疑張家父母對兒子的教育有問題,為兒子後來的擺爛行為買單,一點不冤枉。

然而,張炘煬真的躺平、擺爛了嗎?未必。

2019年,張炘煬離開了寧夏,只身跑到上海尋找發展機會,他找了幾個昔日要好的哥們兒,幾個人合夥研究專案,據他所說,搞好了的話,最少也有小五萬的進帳。

在一段跟記者的采訪對話中,他是這樣總結自己的:「火箭上升時,推進器加速的時候,會產生一種超重現象,機艙內的航天員會感到一種強烈的壓迫感,這就是加速帶來的結果。」

那麽,是誰加速了張炘煬的人生?

張炘煬沒有指名道姓,因為他不能指責自己的父母,只能默默承受世人的人雲亦雲。

如今的張炘煬,身邊有佳人陪伴,據說兩人相識於寧夏,若是按照這個演算法,那麽張炘煬跑到寧夏教書的那段時間,雖然職場沒啥收獲,但是桃花運也還算不錯。

結語:

誰說人生是一個拋物線,達到頂點就會墜落?

潮起潮落,起起伏伏的曲線,才是人生。

正如昨天代表不了今天,今天也定義不了明天,人的想法,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他人如此,自己亦是如此。

所以,何必五十步笑百步呢?

本文圖片及資訊源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