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曾被中產家庭狂熱追捧的IB課程,正在跌落神壇?

2024-07-15教育

曾被追捧的IB,不再是國際課程的香餑餑,學校和中產家庭兩頭遇冷。

據國際教育界的新學說統計,在上半年中,國內新增設國際化課程的學校共有12所,多集中在中國南部地區。其中,3所學校增設AP課程,4所學校增設A-Level課程,5所學校增設DSE課程。


就目前所了解到的資訊中,除了原來就已經有IB課程的德威浦西、七寶德懷特、北京海嘉以外,其他9所本來就沒有IB課程的學校,現在依然選擇開設其他課程。


也就是說, 12所 平均每所開設2-3個國際課程的 學校,一共只有3個IB課程。


IB課程因其是面向全世界而非某一個特定國家的國際課程,曾備受追捧。當年在國際學校招生時,經常能聽到IB學校的老師自豪地說:


「學IB課程申請外國大學有優勢,在同等條件下,比起其他課程,外國招生官會更傾向於選擇IB的學生。」


「IB課程是PYP、MYP、DP連貫的,不像其他課程,國內大多只引進了高中部份。」「IBDP階段的三大核心課程,是其他課程沒有的,我們比其他國際課程的培養更全面。」


「IB最重要的是,它有學習者培養目標,這十項品質能更好地塑造學生的價值觀。」

諸如此類。

再加上,最洋氣的外籍人子女學校,特別願意選擇IB課程,有些就算是英國牌子的外籍人子女學校也會開IB,而給中國人讀的、特別難進的老牌國際學校,像世界外國語中學、平糊雙語學校、包玉剛實驗學校等,也全部是IB學校。

作為「貴族中的貴族」、「國際中的國際」,IB多年來傲視群雄、風頭無兩。

但現 在為什麽很多國際學校都不願新增IB課程了呢?


家長轉向「務實」的風氣

我在上海和廣東都工作過,一個明顯的對比是,上海家長更喜歡的IB,到了廣東後並不吃香。


深圳第一所國際學校是1988年就開辦的IB學校——蛇口國際學校,可是後來最出名的還得是晚了15年才橫空出世的深圳國際交流書院,以及公辦體系下的深圳中學國際部、華附國際部等,而且這三所學校都是A-Level或AP課程體系。


前幾年剛剛去廣東時,作為上海人,我對廣東市場的選擇不太理解,後來我想明白了:

簡單來說, 上海和廣深,兩邊的家長都看重「劃算」,但什麽叫「劃算」,認知卻很不一樣。


圖源pixabay


上海家長覺得一樣花20多萬學費,就要找一所環境設施檔次高、學術難度高,且培養綜合能力、領導力的課程,才值得自己付出去的學費。 而且最好是讓孩子從小就讀國際學校,耳濡目染,這樣才能培養出「紳士風範」和「名媛氣質」,才能配得上家族「體面的朋友圈」。


所以,既符合國際化、一貫制,又符合綜合性強、難度高的課程,當然就非IB課程莫屬了。

我把上海的情況跟一位廣州的家長說了,她驚呼:

那多不劃算啊!我都花20多萬學費了,當然是要學一個最簡單,最容易讓我家孩子去到好大學的課程啊。讀國際學校不就是讓我家孩子不用擠高考「彎道超車」的嗎?怎麽可以再選一個更難的課程呢?而且從小讀國際學校多浪費錢,唯讀最後高中三年,也能申請好大學啊。


還有,廣州和深圳離香港很近,我們傾向於讀英國和香港的大學,讀讀A-level和DSE就夠了。你也知道,申請英國大學主要就是看有幾個A*,雅思多少分。好好把孩子的學術補一補,多刷題,才是正理。

另一位深圳家長說得更直接:

我都不用你介紹什麽教育理念,你就告訴我,你能不能保我兒子進名校?最差能進排名多少的大學?

這讓我想到,蛇口標誌性的那句話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是刻在深圳創業人的骨子裏的,任何「務虛」的部份,都不太能說服這邊的家長「這是重要的」。


於是廣東的風氣使得家長們普遍喜歡應試的、容易靠補習出成績的、只需要上最後兩三年就行的、或英或美或港目的性明確的那種課程。


圖源pexels

這幾點恰恰會被前些年的上海家長認為是「那多不劃算啊」的體現——一樣花20多萬的學費了,結果選了一個「洋高考」?我們不就是為了嘗試不同於高考應試的那種模式才選擇國際教育的嗎?


然而,疫情改變了經濟走勢和家長們的荷包,現在全國各地都多多少少形成「廣東風」。


有大量「務虛」部份(三大核心課程和學習者培養目標)的IB課程,在消費降級後,長時間就讀的巨額學費越來越像一種「奢侈品」。加之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後做起了適合應試教育的雙語型老師,代表「洋氣感」的外教卻走了大半,這對IB課程的市場推廣,無疑也是頗為沈重的打擊。


即便是過去頗為豪氣的上海中產,其中相當一部份現在也都不敢、也覺得沒必要像當年那樣大氣地一擲數百萬去給孩子讀好幾年的IB了。

IB更適合家境和能力俱佳的學生

從辦學角度來說,要成為一所IB學校,其實有非常繁復的手續和流程需要走。


簡單點說,成為候選校要花很長時間,成為正式校還要再花很長時間。期間貫穿要填很多很多表,接待一批又一批的考察團,花很多很多錢,並且在這個期間都不能以IB學校的名義招生。就算已經拿到IB正式校的資格了,也得每年交很多錢,再按要求送老師們去參加培訓,還要經歷每隔一段時間IB組織下派下來的檢查,以確保該校一直按照IB的要求辦事。

借一位曾考慮過IB結果選擇了其他課程的學校投資人的原話來說:


這等於是找個婆家來管自己。更重要的是,性價比不劃算,其他國際課程申請過程會容易一些,我們能早點辦好,早點招生,早點把投出去的錢收回來。

圖源pixabay

對於家長和學生而言,IB學校審批難、監管力度大、培訓多,在學術上是有好處的,的確可以避免很多「野路子」的國際學校的誕生和運作。

但「金字塔尖」的營運模式,並不一定適合所有家庭和學生。客觀來說,中國就讀國際學校的學生的平均學業水平,可能也發揮不出IB的精華。

比如幾大國際課程都有各自的學科內容,但IB學生還必須完成三大核心課程—— 非常強調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TOK(知識論),需要具備發現問題、調查研究、總結學術前沿並有撰寫論文能力的EE(拓展論文),以及最好擁有富裕且資源廣泛的家境、優秀的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情商智商都高才能完成的CAS(簡單可以理解成社團活動)。


這 也讓大多數的國際學校的學生心生畏懼,望塵莫及。相較而言,類似的課程在A-level裏是可以選修的,這就降低了一些難度。

說到底,這些「能力」只有靠學生自己自發,或者靠家長和老師非常悉心地培養才能獲得,而不能靠花錢請培訓機構的老師幫忙批次「刷題」刷出來。


申請海外大學,補成績總比補能力容易,更何況這些能力還都很「虛」,家長們投了錢、學生們投了時間以後,很難準確測量到底掌握了多少,還需要再「補」多少。

全國各地的走國際教育路線的家長也逐漸意識到,IB需要很強的師資力量,IB更適合家境、學術水平糊綜合能力都強的「金字塔頂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