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一門火爆的選修課,何以讓學生在寒假裏將課後作業寫滿神州大地?

2024-02-04教育

青年報·青春上海實習生 李蕙蘭 記者 劉昕璐

今年寒假一開始,00後的李舒便坐上Z164次列車從上海到拉薩。「為了這趟西藏之旅,我籌劃了半年,作為送給自己20歲的生日禮物。」李舒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2021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一名學生,她在一門名為【閱讀與旅行】的選修課上種下了西藏之旅的種子,經過半年的閱讀與準備,她要到拉薩「驗收」課程成果。這門選修課,正是啟迪了如李舒一般的一波波學子,帶他們走向「詩與遠方」。

◇ 「有字書」與「無字書」的組合 ◇

施暉在瑞士馬特洪峰

「一個人在旅行時必須帶上知識,如果他想帶回知識的話。」每年秋季學期的周二晚上,學生跟著授課老師的足跡遊覽上海、北京、香格裏拉、西藏等地——不點名、沒教材,「PPT」全部來自教師親自遊歷拍攝的美圖,是這門課的顯著特點。

這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的施暉老師開設【閱讀與旅行】的第七年,從第一次開課到現在,教室裏幾乎座無虛席,有搶到課的「幸運兒」,也有慕名前來「蹭課」的各年級同學,還有他所指導的學校社團「海鷗通訊社」的攝影發燒友。沒有「秒殺」到課程的學生甚至一度在網上叫價800元求上課名額,然而卻沒人肯放棄聽課的機會。

施暉的課程核心圍繞著一句話展開:閱讀的質素決定旅行的質素。看似不用教科書,實際上一節課下來,他向學生介紹的書籍囊括了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2022級的小秦在課後作業中寫道:「我似乎從來沒有沈浸式地深入旅行過,在沒有做足功課就前往,從一個目的地匆匆趕到下一個。因為這門課的契機,我對於旅行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旅行不只是為了風景,更是為了擁有欣賞風景的眼光。」

施暉組織學生小組上海市內騎行

關於旅行的閱讀,施暉認為,要分為旅行前的閱讀,旅行中的閱讀,旅行後的閱讀。在了解到選課學生想要去西藏旅行,施暉借給她三本書:一種是工具類叢書,如Lonely Planet的【西藏】,【神的孩子都要去西藏】;另一種是知識類叢書【走近藏傳佛教】,方便學生了解西藏當地文化。除此之外,他還推薦了自己正在讀的【100年前西藏獨行記】,以及課堂上播放過的紀錄片【岡仁波齊】片段。施暉常對學生說:「在旅行中的‘閱讀’就不光是看書了,是見世界,見眾生,見自己。」

提升課外閱讀量後,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掌握在旅行中解決實際問題的各方面能力:包括機票預訂、酒店預訂、行程設計和合理規劃、規避風險,以及增強對旅遊目的地的檢索能力和資訊采集、篩選、辨偽能力等。「課堂上很多幹貨,稍微一不留神可能就會‘錯過’一次絕妙旅程。」李舒說道。在讀完推薦的書籍後,李舒此次還去到當地博物館「鞏固」,整個旅程結束後,她也將繼續尋找書籍文獻以解決旅途中遇到的困惑,透過親身實踐實作一次知識閉環。

從18歲起自助旅行到如今,80後的施暉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他曾有過9次西藏旅行的經歷,采用過各種進藏方式、親歷過各種路線,他常常被學生稱為「活地圖」。「既要讀‘有字之書’,也要讀‘無字之書’,透過積累知識、提高審美,發掘有趣的目的地,這樣才會帶給你屬於自己的旅遊路徑和特殊體驗。」施暉如是堅持。

◇ 從旅行中驗收閱讀的成果 ◇

施暉騎行進藏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施暉每年都會把「上海」單列為一個專題,帶學生挖掘上海市內新穎有趣的目的地,設計「有意思、有內涵、有故事」的Citywalk路線,或打卡紅色旅遊景點。他所指導的學生社團海鷗通訊社每年也會進行春秋兩次外出踏察活動,力求讓學生更加熟悉上海這座生活學習的城市。

施暉每年都會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每一屆學生都有不同的體驗。有一年,施暉以小組為單位,帶領學生研究史料,對松江地區的古塔進行梳理考察。小組成員設計的【文學地圖——引領景點視覺化與城市可閱讀】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獎。

接觸的學生多了,施暉才真正意識到,他們的活動半徑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大,甚至很多上海原生的學生,對這座生養他們的城市也缺乏了解。縱然新的「網紅熱點」還在被持續地創造、生成,但很多人對旅遊的認識無非停留在從自己待膩的地方轉移到別人待膩的地方去。

令他印象最深的一份作業來自一位生長在雲南昆明的學生。她巧妙地從自己喜歡的程耳的電影切入,講述了對上海的變遷、對海派文化的認識。可見,電影和書籍是比較好的媒介,充分的閱讀則可以幫助人更好地理解上海。

在施暉的建議下,有一些學生對外灘的今昔做了比較研究。他也總是鼓勵學生們多去走一走、散散心,再坐一下2塊錢的浦江渡輪從浦東到浦西。坐浦江渡輪總會撩撥起「70後」「80後」上海人對黃浦江上交通工具變遷的追憶,而「2塊錢的浪漫」不知道現下的年輕人還能不能體會。

李舒和驢友在珠峰大本營遇到「日照金山」

2021級的佳慧原以為自己足夠了解上海,卻在閱讀了有關上海的影視作品中看見了不一樣的風貌,於是,她以【愛情神話】【繁花】為基礎進行考察設計,並在作業中寫下自己的思考:「真正地了解當地風情是需要融入在當地生活中的。保羅·索魯也說過,當旅行不再是為了到達某個目的地,而與你的生活融為一體時,這樣的旅行收獲最大。」

今年寒假開始前,就又有好幾個學生向施暉「一對一」咨詢旅遊相關事項。「有的學生選擇冬遊西藏,有的學生選擇去海島度假,相當於把在課上提前預習一遍的旅行付諸現實……很期待他們在旅途中的閱讀收獲。」施暉說,「路在書中,書在路上,路就是書,書就是路。」

李舒在西藏的途中送出了今年的「課後作業」。她在旅行分享筆記中寫下,青春時期的旅行是無數「第一次」的實作過程,當真正深入遠方的山川湖泊,踏上被雪山環繞的日光之城,見到朝聖的信徒時,書本裏的文字、紀錄片裏的畫面變得更加具象化,使她不由得心懷感恩。

在施暉的個人公眾號中還有一條這樣的留言:「2014年選修旅遊時聽了老師的講座,到今年為止已經一個人去過了20多個國家,謝謝老師給我的勇氣。」10年過去,類似的回響也越來越多。

【閱讀與旅行】課程在2017年就作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首批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課程建設專案獲得立項並透過驗收。「閱讀與旅行,不僅僅是教會學生規劃旅遊路線,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更好地規劃人生旅途,享受生活。」施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