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年輕人擺攤賣收藏品,沒有一張是郵票,都是印刷品,球星卡強在哪

2024-08-15收藏

擺攤交易收藏品是八九十年代最常見的街頭文化,在網絡交易發展之前,收藏品市場的主會場正是一個個小小的地攤。

近期某地商場的年輕人也擺起了地攤,所交流的藏品卻不是常見的古玩郵票,而是在國外流行了多年的「球星卡」,現場成交量非常可觀。

同時在某地郵局外,一些老人也擺起了地攤,只是這些攤位上大多擺放著郵票錢幣,同樣是收藏品地攤,卻有著全然不同的氛圍。

對於老一輩集郵者來說,球星卡就是資本炒作的產物,是上不了台面的印刷品, 可從本質上看,郵票和球星卡卻有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

比如二者都是卡片類印刷品,在收藏界都有著非常多的受眾群體。較為明顯的區別在於,愛好者的年齡差距很大,球星卡的愛好者大多是青少年,還在玩郵票的則多是垂暮老者。

如此多的相似之處,為什麽受眾群體會有如此大的區別,郵票又為什麽吸引不了年輕人?

其實與大家的印象不同,球星卡並非新出現的事物,1840年第一枚郵票「黑便士」出現後,1880年第一張球星卡也隨之誕生,前後只相差了40年。

這種附贈於香煙盒中的小卡片,依靠球類運動的大火,逐漸成為聯系體育愛好者與球星之間的媒介,加上版權和稀有度的雙向加持,球星卡在國外逐漸擁有了不輸於任何收藏品領域的地位。

當然,這種年輕人喜歡的卡片,很大程度源於年輕人對體育運動的熱愛,正因此,各類球星的不斷叠代讓球星卡擁有了取之不盡的題材和不斷湧入的新興愛好者。

反觀郵票,自從信件的使用量大幅減少後,郵票的基本內容已經逐步喪失,依靠畫面吸引愛好者的郵票,早已消失在年輕人的生活中,看不到畫面又怎樣吸引全新的愛好者?

何況在畫面和題材上,郵票早已沒有了原來的味道,一張電腦合成圖加上面值就算設計,主題完全不能覆蓋年輕人的喜好,讓郵票和年輕人在同一時代的路上漸行漸遠。

球星卡的第一內容是收藏,郵票的第一內容卻是郵資憑證,內容雖然不同,二者卻有著相似的行銷模式。

球星卡有普卡、特卡、限量卡、新秀卡、簽名卡等稀有卡片,郵票有小版張、全張折、特殊版、連體小型張等稀有品種。稀有卡在盲盒裏有機會開出,稀有郵票卻只能高溢價從郵政處購買。

都是在搞饑餓行銷,郵票卻忘了自己是郵資憑證這個身份,新發行的郵票六七百萬套還需要限購四套,二級市場卻大量五折出售,郵政視窗不放開使用消耗,假郵票遍布網購平台,這種收藏氛圍下,郵票自然被購買者不斷厭棄。

反觀球星卡,雖然都是印刷品,但盲盒給了購買者可能的希望,卡片的收藏溢價全部交給二級市場自然選擇,不像稀有郵票,在發行之初就把溢價加到了售價上。

郵票縮量的二十多年時間裏,像「冰墩墩」這樣能夠後期出圈的郵票是極少數的存在,倒是發行前大造聲勢「必漲」的郵票,從最初的開始售賣就在收割,之後便是一路下跌,多年來無一例外。

同樣是印刷品,球星卡卻給了年輕人希望,球星未來的發展是不確定的,盲盒開出的卡片也是不確定的,新人的加入更是讓球星卡有了保價的基礎,郵票卻在發行之初就把未來的溢價給收走了,成了怎麽買都是在接盤的棄兒,失了老集郵者的心,也沒能交到新朋友。

有愛好才會有收藏,有收藏才會有市場,這個市場不可能脫離經濟價值,再高雅的活動也需要金錢來支撐。

炒作不可取,那又何必發行時就溢價銷售?稀有郵票也是郵票,到郵局使用也只值面值,溢價是市場的事,郵局要是溢價銷售郵票,那郵票就真的只能算作是商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