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晚期至民國早期,在景德鎮出現了一種釉上彩繪瓷——淺絳彩瓷,其面目一新,品類齊全,粗細兼備,銷量不菲,風行全國達半個多世紀。
程門 淺絳彩四季山水瓷板 (四件)
從同治、光緒到民國初約50年之間,將中國書畫藝術的「三絕」——詩、書、畫,在瓷器上表現,使瓷畫與傳統中國畫結合,創造出瓷畫的全新面貌。「淺絳」原是借用中國畫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畫輪廓並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畫,起源於元代。其畫家代表人物為黃公望。而淺絳彩瓷中的「淺絳」,系特指晚清至民國初流行的一種以濃淡相間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繪出花紋,再染以淡赭和水綠、草綠、淡藍及紫色等,經低溫(650—700℃)燒成的一種特有的低溫彩釉。
淺絳彩瓷產生的時代背景
道光20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最後以中國的的失敗而告終,割地賠償至使百姓貧困交加。
金品卿 攜琴訪友 淺絳彩瓷板
進入鹹豐期,外擾內患有增無減,英法聯軍在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占領北京、火燒圓明園,連皇帝也抱頭逃出了京城。最後,再次割地賠償,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各地紛紛揭竿而起。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上海的小刀會起義,廣東的洪兵起義,貴州的苗民起義,雲南的回民起義等,席卷大半個中國。其時,貪贓枉法朝綱崩壞,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大清王朝風雨交加搖搖欲墜。
淺絳彩特征與沿革
從燒制工藝角度看,淺絳彩所用之彩料與粉彩大致相近,燒成溫度也一致,然而它們之間仍有質的區別。據劉新園先生【景德鎮近代陶人錄】所言,兩者區別在於:⑴粉彩所用之黑料為純度較高的鈷土礦,而淺絳彩所用黑料,稱之為「粉料」(即在鈷土礦中加入鉛粉配制而成)。由於粉料含鉛,紋樣畫出後不用「雪白」(一種含鈷料)覆蓋便能燒成。故粉彩之黑深而亮,淺絳之黑淺而淡,但燒成效果似水墨渾化,別有韻味;⑵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含砷的不透明白色料)打底,淺絳彩不用,而是直接將淡礬紅、水綠等彩直接畫上瓷胎,故粉彩有渲染而淺絳則無;⑶清代粉彩藝人由於分工細,文化程度不高,故多數只能專攻一種題材。淺絳藝人則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多數兼善山水、人物或花鳥;⑷清代官窯粉彩由宮中發樣,工匠照描,描完後填色,故很難表現出藝人的個性。
清晚期 張子英款淺絳彩富貴白頭圖大貫耳尊
淺絳則從圖稿設計、勾畫到渲染都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達畫者的風格與個性,因而粉彩為局部工人分工合作的產物,而淺絳則是文化層次較高的藝人得心應手之作,故粉彩板而淺絳活。晚清粉彩多取自前代瓷器圖案,淺絳則多借宋元以來的文人畫稿,故粉彩「工」而淺絳「放」。
黃金時期
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是淺絳彩的「黃金時期」,這時淺絳繪手名家輩出,蔚然成風,淺絳彩瓷器的書畫水平空前發展,足可媲美紙絹丹青。以程門、王少維、金品卿、俞子明等為代表的名家留下不少佳作。在流俗影響下,一些非繪瓷專業名家也加入到創作中來,如篆刻大師黃士陵、山水畫家吳待秋等都有作品傳世。淺絳彩器也從供觀賞的瓷板、扁壺之類轉向日常用品,如帽筒、水盂、印盒、花盆等,幾乎覆蓋整個日用瓷領域,風行一時。一些器物上還燒有「某某堂藏」等字樣底款,則說明是藏家專門訂制的珍玩。
清晚期 淺絳彩人物紋鹿頭尊
名家
淺絳彩藝人 不同於前代瓷器工匠,最大的區別是他們均具有多方面的修養,擅長多種畫科,多數且能詩善書。數十年間留下作品的畫人為數甚眾,但留名於記載的則甚少,現僅選具有代表性的略作介紹。
程門(1833—1908年前) ,原名增培。字松生,號雪笠、笠道人,安徽黟縣五都田段村人,是淺絳彩繪藝術的集大成者。程門的存世作品頗多,現國內大型博物館及文物店多有收藏。這些作品的彩繪中又以所作山水成就最高。他的山水取法元人及清初四王,在瓷板上大膽地運用偏鋒連勾帶皴,表現出近於文人畫的寫意效果,為瓷畫別開生面。同時,一些顏色釉的運用,是傳統中國畫所不取的,例如【雲山飛瀑】中近坡與中景上的草綠。程門還喜愛用紅或青色作點景人物,以取得「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意境。他的作品在當時已有專門收藏家訂制,如【幽棲琴趣】花盆上即帶有:「筱園珍藏」款。
清光緒八年(1882年) 程門款木嵌螺鈿花卉紋框淺絳彩山水詩文插屏
除山水外,程門還兼擅人物、花鳥及高溫釉下彩(青花)。彩繪帽筒上的【探梅圖】,是其較少見的人物刻瓷作品,以純熟線條刻劃一位老者攜童子采梅歸來的小景,生動而流暢,展現其高超的人物畫功夫。程門之子程言與程盈(曾盈)。也是畫瓷名家。其門生則有程士芬及汪友棠等,俱能傳其技。
王少維 ,名廷佐,以字行,安徽涇縣人,生卒年不詳,約活躍於同治至光緒年間,擅作淺絳山水與人物,能在瓷板上寫肖像,又以畫猴著稱。他與金誥均曾在禦窯供職。有「禦廠兩支筆」之稱。
清晚期 王少維款淺絳彩山水紋象耳尊
汪藩 ,字介眉,活躍於同治、光緒年間,擅人物及花鳥,流傳作品較多,以人物最精。他處理人物的手法與別家不同,人物衣紋袍發一絲不茍,這種刻意工描有點像海派四任所推崇的陳洪綬。
清晚期 程門款淺絳彩山水人物高士影像耳方瓶
高心田 擅畫山水,他是淺絳彩轉向新粉彩承前啟後的畫人之一。他的作品對後來「珠山八友」之一的汪野亭影響極大。從他作的【杖藜圖】瓷碟與汪野亭所作同樣題材作品比較,兩者之間師承關系便很清楚。高心田畫中山石的效法,青綠的運用及樹權出枝、紅葉的點綴都可以在汪野亭的山水畫中找到蹤跡。汪野亭的粉彩青綠山水向來被視為民國以及現代的創新瓷畫品種,實汲取營養於淺絳彩山水。除上述幾位外,尚有工人物畫的汪章、汪友棠,工山水花鳥的任煥章、許達生等。
民國 淺絳彩山水人物紋插屏
後期的新粉彩名家中,有些早年也曾畫過淺維彩,如「珠山八友」之首的 王琦 ,他在早年也曾畫肖像畫,但流傳絕稀,連研究其作品多年的劉新園亦「未能得見」,【老婦人像】瓷板僅於左下角畫「王琦」朱白文小印(王的早期作品均不署款),【老婦人像】中婦人面貌吸取海派錢慧安的「西法」,有明暗凹凸效果,與他後期作品如出一轍。「珠山八友」中畫過淺絳彩瓷的還有汪野亭、王大凡等人。
淺絳彩的形制
淺絳彩瓷在其最盛期,幾乎占據全部日用瓷範圍,在此僅介紹幾種常見的器形。
⑴瓷板、淺絳彩瓷板尺寸、從現存清末民國初的「潤例」看,從六寸到三尺都有,而傳世淺絳彩瓷板多為30至40厘米寬,40至50厘米高。厚度有兩種,一種為厚片,約6至8毫米,一種薄片厚僅3至5毫米。形狀以長方為主,用於鑲嵌家具則有圓形、扇形等。薄而小的瓷板,通常平置於窯中燒制,故底面時有「砂底」,中型及一尺以上的大片,背面有等距凸起的胎骨以防變形。
程桂生 春色天香 淺絳彩花鳥瓷板
⑵瓶類,清末流行較大型(80厘米以上)的花瓶,甚少淺絳彩器,這與淺絳彩只適合寫意畫有關。淺絳彩器中最常見是琮瓶。左右兩側有象耳鋪首,通常是正背兩面作畫,左右兩側書法。此外還有棒槌瓶、膽瓶等,大都為小件。
清光緒(公元1888) 淺絳彩花鳥瓶
⑶帽筒,流傳至今的淺絳彩帽筒也許比任何一類器物都多,高度在40厘米左右,以圓形為主,也有六角、方形的,有的還在各面開窗作透氣或裝飾用。此類器通常成對擺設於廳堂,以同治、光緒年間最為流行。
張品三 古渡橫舟 淺絳彩帽筒 (一對)
⑷食具及茶具,食具之中以湯盆數量最多,一般為圓形直身,高約6至10厘米,兩側配銅耳,厚胎,上有蓋。此種食具流行於鹹豐同治年間。碗則以六角棱角形碗為典型。這種碗胎釉均厚,高足,多帶同治款。扁平的碟類較少見。茶具類以茶壺、茶盤及蓋盅為大宗。茶壺有六角、方形、圓、瓜棱等各種,多帶底款。茶盤是承茶盅的器物,多為橢圓式正圓形,邊高1厘米左右,盤內繪人物或山水,一般為露胎或砂底。蓋盅是清末時期流行的茶具,由蓋、盅、水底二部份組成,講究的淺絳彩蓋盅三者上都有繪畫。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 淺絳彩仕女博古圖蟋蟀罐
淺絳彩的底款
分為兩類:
⑴年號款,僅發現「同治」及「光緒」兩朝。「同治」款出現最多,以礬紅直接書於器底,帶邊框。光緒年間款多寫「光緒年制」字樣,也有不帶框的。
清光緒 淺絳彩荷柳翠鳥圖盤
⑵室名款,分作者名和收藏者名兩類。前者如俞子明的「友竹軒作」,後者如程門【幽居琴趣】底款「筱園珍藏」。有個別底款用青花作,則為較晚期出品。
馬慶雲 書香 淺絳彩人物壺
淺絳彩瓷器物特點
⑴光緒年之前,方形及棱形的器物(包括瓷片)多為「米湯釉」。
⑵多數器物胎都較厚,白釉白度普遍不高,名家所制者有時釉會細滑、潔白一些。
⑶除瓷片等需要鑲嵌的器物外,絕大部份彩器口沿都有一道金邊,以金釉塗一圈作裝飾,有點類似清初的「醬口」。但這道金釉極易剝落,保存至今鮮見完整的。
民國 馬慶雲款淺絳彩山水人物詩文筆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