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古老的郵票之十
關島訪郵錄
---記三次永生難以復制的奇遇
1992年2月至1994年6月,筆者曾有機會去美國關島,參與一個公寓大樓的電氣安裝工程建設。在長達28個月時間中,在集郵上曾有過幾次可遇而不可求的奇特經歷,帶有極大的傳奇性和不可復制性,事過三十年,仍使我難以忘懷,很想寫出來與廣大集郵愛好者共享。
關島概況
關島(GUAM)為西太平洋中位於馬利安納群島南端的一個小島,面積僅549平方公裏,1992年人口約13萬。它雖屬於美國夏威夷州管轄,實際上遠離美國本土數千公裏之遙,相比之下,倒是離亞洲大陸更近一些。
圖1關島在西太平洋中的位置
圖2,關島地圖
關島原為西班牙殖民地,1898年美西戰爭後,關島歸美國所有。1941年日本又占領該島,二戰中美國和日本在關島曾發生過幾次激烈的戰爭,雙方傷亡慘重。日本宣布投降時,還有一個少將率幾十位將士在一個山谷中剖腹自刎,至今,這山谷中還建有日本戰亡者紀念館,館前廣場上立著紀念碑,館內供奉著那位少將的神主牌位,日本每年有數十萬遊客前來焚香禮拜,當局從不幹預。從我們習慣的思維方式看,這也是不可思議之事。
關島原住民為夏瑪洛(CHAMORRO)人,原以農業和捕魚為生,後美國在島上建立了許多軍事基地,才逐漸改變整個社會生態。
關島北端的安德遜空軍基地是美國海外最大的空軍基地,1972年2月21日當美國總統尼克遜來中國作歷史性存取時,那一天他實際上是從關島安德遜空軍基地起飛的,關島人常以此為榮。即使在尼克遜因水門事件下台,1994年4月22日當他逝世時,關島當地最大的報紙【太平洋日報】仍在頭版刊登了尼克遜那天在基地登機時的照片,以為紀念。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關島向開發旅遊業方向發展,我們去關島所建的幾個工程(在公寓大樓前,是一個叫皇宮飯店的工程),其實都是為旅遊業服務的。
關島郵壇簡況
關島為彈丸之地,人口又少,全島沒有一個我們國內習見的集郵門市部或郵票交換市場,實際上它並無嚴格意義上的郵壇。所謂郵票市場和郵壇,其實都只是我自己的一種感受,也便於行文敘述。
島上各郵局中可以買到美國剛發行的新郵票(如美國第一套生肖郵票「雞」即是在郵局中經幾次等候後買到的),在幾個大超市眾多的店鋪中,也偶能看到間雜著一個門臉不大的小商鋪,出售各種文化用品,其中也夾雜著一些郵票,有新有舊,但數量不多,且價格較貴,三十多年前的舊票一般大多標50分一張(均為美元計),我們作為每月僅有200多美元收入的勞工們,是根本不敢去問津的。
剛去關島時,因工程較緊張,無暇他顧,活動範圍只局限於工地和生活基地,加上當時國門初開,清規戒律較多,並不提倡和老外接觸,雖然名義上是在國外,實際上還是生活在中國人圈子裏,對外部世界所知甚少。
幾個月後,從工地轉譯那裏聽說關島有那麽一個和集郵有關的地方,並在關島報紙的廣告欄上找到了每月第三個星期二晚上在一個叫「紅地毯」(RED CARPET)的飯店中舉行活動的廣告。剛好那天晚上沒有加班,再轉輾和工地司機商量,遂有了第一次的參與。
在紅地毯地下室的一個小房間中,有幾個老外(多則六七個,少則三四個,似乎從未超過十個)圍坐在一張長桌旁,各人帶來一些郵品(郵票、明信片、實寄封和錢幣等),放在桌上,任人挑選,他們則自顧自隨意聊天,其中有一個負責人模樣的人則經常放一些投影片,似乎是他們的一種活動。
我們專案組去的人(一般也就三四人或五六人,似乎也從未看到有其他外人)則在桌上的郵品中隨意挑選一些自己喜歡而價格又能承受的郵票。價格均較公道,郵票一般每張在1分到5分間,等你選好後告訴他們一個數碼,最後結帳了事,他們甚至不來核對數量的多少。一次的成交額其實很可憐,多則數十元,少則幾元,我看他們似乎也並不在意成交的多少,有一個老外帶來的實寄封開價50分一張,幾次都無人問津,他照樣談笑自若。他們的文明給我印象甚深。
每年春秋兩季,在關島的一個超級市場中也會定期各舉行一次集郵與收藏一類的較大規模的活動,攤位要略多一些,大約十來個,時間一般為2天。也曾去趕過一次,但那裏價格就要貴得多,因此收獲甚微,只買到幾種袋票。
關島二年多生活中,每月一次的郵票交易市場是我最為期盼、最為興奮的日子,而「紅地毯」地下室中那個小房間,則無疑是我的洞天福地!
第一次奇遇
1992年7月18日晚上,我照例設法去趕那個「郵市」。
那天仍只來了六個老外,但桌上除了常見的一堆各色郵票外,有一個老外還帶來了兩只裝皮鞋的紙盒,裏面是滿滿的已經分門別類地裝在一只只有光紙口袋中的美國信銷票,口袋上標著一些文字(後來當我買到了「美國郵票目錄」後才知道這是美國郵票目錄編號),此外還有一只裝著未用過的美國郵票的塑膠盒。這些郵票都是六、七十年代以前的老票,那老外開的價格是新票是面值加1分,而信銷票則是一律2分半一張。美國六、七十年代以前的郵票面值都不高,大多只有3、4、5分,因此這價格是比較公道的。
我一開始只想隨便各選一些,但因數量太多,那信銷票粗估一下就至少有數百袋之多,實在是選不勝選,而司機又急著要回工地(司機並不喜歡集郵,是經央求後才幫忙送我們來的)。後來我和那個老外商量我想全部買下來是否可以,他當下十分爽快地答應,並開出了78元的價格,稍經交涉,我終於以70元的代價抱回了那兩大皮鞋盒和一小塑膠盒的郵票。那晚興奮得幾乎一夜未睡好。
當時工地上每月只給每人發10元作零用錢,其余要回國時再結算,因此一般身邊現錢不多,我那天晚上是向幾個同去的人臨時借錢才湊滿那70之數的,在我來說,真就算是一次壯舉了。
經過好幾天清點,終於弄清了這批收獲的「真面目。
那些新票共171種,1358張,僅總面值就達78元多。
那兩大皮鞋盒信銷票共553種,17678張。
圖3,因原來安放553袋老郵票的鞋盒已經破爛,現在重新安放在兩只盒子裏。
圖4,隨便抽出幾袋,每袋都有如此眾多的重復票。
圖5,其中19世紀末之美國總統郵票尤其多
新票和信銷票有一些重復者,兩者相加,共約600種左右。美國自1847年發行第一枚郵票以來至1970年為止,總共只發行了1400種郵票,而我一下子就收集到其中的600種,自以為是一次難得的奇遇。
更值得高興的是這批郵票均為美國早期票,甚至有一些古典郵票時期的票,如1882年美國總統票和1893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400周年紀念票等,應該說是極其寶貴的。當時我曾給工地幾個比較熟悉的美國監理朋友看過,他們也勸我那些新票不要再用,「MAY BE EXPENSIVE」(「可能很寶貴」,因1992年美國平信郵資已為29分),在國外受條件限制,資訊匱乏,還不清楚情況,回國後買全了【世界郵票目錄】,細細研究以後,更覺得確實是一筆十分寶貴的財富。
我那些重復的票(最多一種票達450張之多)還使不少郵友受益。
那批信銷票數量如此巨大,種類如此繁多,從收集、整理到分門別類的歸入不同口袋,再標上目錄編號,有些袋中還附有和該郵票相關的資料,這該花費多少精力和心思。在西方,人工的費用是十分昂貴的(1992年時,關島當地一個電工小時薪金是12元,也就是說他8小時薪金就達96元!)。而那些新票僅面值就已達78元,,如果在超市的郵票商店裏,至少要買50分一張,如今他卻僅以70元的價格就全部買給了我,我至今對此百思不得其解。
那天還有一個小小的收獲是在一堆郵品中選到了一枚中華民國1942年的「節約救國」小全張,以8元成交。這小全張並不太稀罕,但國內郵票市場上還是不多見。
同時還有一張美國1942年紀念中國抗日戰爭五周年的紀念郵票四方連,上印有美國總統林肯和孫中山的頭像,頭像下分別印有他們各自的三民主義,即林肯的「民有 民享 民治」和孫中山的「民族 民生 民權」,四方連上有蔣介石的親筆簽名,應該說也是一件難得的珍品。只是物主開價要150元,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價,我實在缺乏這一實力和氣魄,拿在手裏把玩再三,仍只得不舍地放下,此時想起來,還不免有遺憾之感。
第二次奇遇
同年10月的一天,在「紅地毯」遭遇了更大的奇跡。
一個自稱是中學老師的中年男人帶來了一只小皮箱,裏面是滿滿一箱郵冊,估計有近百冊左右,每冊為一個國家,從該國開始發行郵票起至1960年左右為止的郵票均一一貼在定位冊上,當然,不可能是全部,而是有多有少。多的如匈牙利有750多枚,少的如科威特僅11張。
在每冊的首頁上方,都有該國的國旗和國徽的圖案,並標著數量和價格(目錄價和實際價),如匈牙利首頁上寫的是「BEST VALUE OF THE ALL 750+ DIFFERT WORTH 200 5」(極有價值,750多張 目錄價為200美元,實際價為5元)(圖1)。
那老師解釋說這些郵冊是一位慈善人士捐獻給學校的,但學校不需要郵冊,而希望把它變買成錢,因此拿來出售。問及全部價格時,那老師只索價200元,略討價還價一下,他甚至只要140元。
我因事先毫無思想準備會有這等奇遇,身邊帶的錢又不多,有些遲疑,只想選擇其中更有價值的國家。正當我猶豫不定地選擇時,和我同去的轉譯小姜決定買下我選剩的那部份(約40%強),而我則以80元的代價買回了50多冊以及一袋散票。
經過許多個夜晚的整理,終於理清了我這筆更寶貴的財富。
這批郵票共有54個國家,總數為7000多張,而那袋散票總數則達2000多枚。每個國家的首頁,印有該國國旗和國徽,郵票按紀念(包括普通)、航空、公事、附捐、欠資、包裹分類然後再按發行時間前後順序排列。大部份為信銷票,也有部份新票。定位冊上即使是空位,也能使你看到這枚郵票的圖案,如同圖案者則省略,但標出面值和顏色,考慮得十分周全。一冊在手,幾乎便可知該國家的郵票簡史。
最值得珍視的是它包含了各國大量的早期郵票,僅1900年前的古典郵票就達500多枚,如英國1850年的黑便士,清末的蟠龍票和民初的「中華民國」加蓋票,匈牙利、俄羅斯、保加利亞、古巴、葡萄牙和羅馬尼亞等多個國家的第一枚郵票等。匈牙利1919年蘇維埃共和國唯一一套紀念郵票等均在內,而那袋散票中則更包含了許多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等許多小國的早期票。
自1840年第一枚郵票起至1950年為止,全世界郵票總數不過五萬多枚,但我在二次遭遇中即收獲近萬枚,稱其為奇遇,應不為過了!
圖6,幾個國家的首頁
圖7,我把所有國家的郵票分別插在公文冊的塑膠保護袋內。
在整理的過程中,如行走在山陰道上,大有目不暇接之感,時時產生出一陣陣驚喜,但也時時萌生起一陣陣遺憾,後悔沒有把那另一小半也同時買下來。近一百個國家從發行之日起至1960年間那麽多郵票按時間順序為你一一排列好的郵冊,唾手即可得,僅只需140美元,這種機會你上哪裏去找,這實在是一個千載難逢、可遇而不可求的時刻呵!稱其為空前絕後似乎也並不過分!
轉譯小姜原來其實並不集郵,完全是因為和我在一起接觸後才偶然產生出來的逢場作戲式的興趣。他現在正在忙於搞工程,那些郵票恐怕仍在箱中睡大覺。
這實在是一次奇遇,但也留下了一個遺憾。
第三次奇遇
第三次奇遇不是發生在「紅地毯」,卻是發生在「跳蚤市場」(FLEA MARKET)。
關島的所謂跳蚤市場,實際上就類似國內的舊貨市場。每月有二次,通常是星期天早晨在海邊一處大約有七八個籃球場那麽大小的空地上容許市民擺攤設點,出售家中不用的舊物件,其中也有一些小商販出售一些廉價商品。一般八點左右開市,午前結束,每次攤位多少不定,大致有五六十個。商品五花八門,什麽都有,加上可以討價還價,市聲喧嚷,十分熱鬧。
跳蚤市場是關島中國工人們最感興趣的地方。一是因為工作緊張,生活單調,逛跳蚤市場實際上是一次極好的調劑。更主要的是市場上的商品不但種類多,可選擇余地大,而且價格極低廉,大多在一元以內,更多的是一個「QUARTER」(1/4美元),甚至還有不少標價10分者,這是我們當時唯一有能力消費的地方。市場上到處可遇到中國人(全盛時,關島有近三千中國工人),各人選購物品「興奮點」不同,有人喜歡舊衣物,有人偏愛小電器,我一般著眼於一些小工藝品或舊書籍一類,每次收獲情況不一,有時滿載而歸,但也有空手而返的情況。
每月二次的跳蚤市場也是我十分向往的所在,可惜由於或者加班,或是無車可乘(關島無公交車設施,出門必須找便車),去的機會也並不多。
1993年7月的一次,我正在市場中隨便轉悠,後在一買舊書籍及文化用品的老人的攤位前站立,突然看見他一堆舊書旁有一小塑膠袋郵票,頓使我眼睛一亮。拿起一看,是一袋美國信銷票,是全部一樣的國旗普票,袋上貼一小條,上寫著「APPROX 1LB. U.S. USED FLAG OVER CAPITOL 22 MIN BID 1.00」(將近一磅 美國信銷 飄過國會大廈的國旗 面值22分 最低價1元)。我以為自己看錯,又問了一遍那位老人「HOW MUCH?(多錢?)」他明確回答我「ONE DOLLAR(1元)」我簡直不敢置信,喜出望外地連忙掏錢買了下來。
圖8,那一袋信銷票
圖9,口袋上的標價條「將近一磅 美國信銷國旗郵票 22分 最低價1美元」
這又是一次不可思議、不折不扣的奇遇。
經後來查閱【美國郵票目錄】,這是一枚1985年發行的國旗普票,相當於我們國家的「天安門」普票一樣。郵票本身很普通,令人驚訝的是它的數量,居然是用重量來表示「將近一磅」,亦即將近450克,這該是多少枚小小的郵票才能湊成這個重量呵!我直到最近在我老伴幫助下才完全清點出來,總數達9000多張,這「工程」實在太浩大了,前幾年有郵友向我索取,我只是隨手抓「一小撮」給對方而不是數多少張給他,這些數碼還不包括在內。
這麽多郵票從一一收集到一一清洗再壓平整理在一起,要耗費掉多少精力和時間呵,他居然只開價區區1元!這又是一件令我百思而不得其解之事!
這種經歷在國內也許是永遠不可能發生的。
自關島回國已近30整年,當時情景猶歷歷在目,每一思及,便難以自已。這是人生中一段可遇而不可求的經歷,是無法復制的幾次奇遇。「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茫然」,經過三十年的積累和發酵,今天終於形諸文字,公之於同好,以證大千世界,確是無奇不有也!
2024年5月18日
於知不足齋北窗下